孩子未來沒有出息的4大根源,答案太真實了,聰明父母看過來

2022-03-02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原標題:孩子未來沒有出息的4大根源,答案太真實了,聰明父母看過來

沒有哪個人生下來就沒有出息,也不是長大後突然變得沒有出息,這都和他成長的環境、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這些根源,幾乎都可以追溯到一個人的童年。

根據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一個人沒有出息,一定有以下4大根源:

1、猶豫不決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的多重指令,比如媽媽說這件事好,應該做,爸爸說這件事不好,不應該做。搞得孩子不知道聽誰的好,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猶豫不決的個性,為選擇而磨蹭時間。

孩子猶豫不決,小心眼裡一定在鬥爭,不同的情況,家長給與不同地指導,不要一概而論,讓孩子心裡陷入更加的矛盾之中。

如果孩子有這種因猶豫不決而磨蹭的習慣,家長又搞不明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可以對孩子進行詢問,必要時要刨根問底。當然詢問不能讓孩子首先有逆反心理,如果先反感了,他肯定就不會對你說實話。

任何事情的出現都應該是有原因的,家長的詢問要講究藝術。首先是真誠,讓孩子覺得你的發自內心的關心;其次是平等,千萬不要居高臨下;不要羅嗦、婆婆媽媽;再有要看時機,不要在孩子不高興時詢問。

2、拖延

對喜歡拖延的孩子來說,簡單快樂的事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事情反而被排到了最後。這種做事的模式,換來的只是短暫的愉悅,拖到後來,懶惰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隨之而來的還有焦慮,最後事情也是敷衍了事。

如果孩子做事拖延,父母的第一反應不是責罵、逼迫或使用暴力,而是安靜地等待,耐心地提供方法,孩子的「慢」,就會自然而然地化解。

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就不會要求孩子像成年人一樣,把所有事情都做得既快又好。如果父母能夠信任孩子的學習能力,就不會在孩子做得不夠快時,用成年人的方式,替他解決。

3、總找藉口

總聽人說:現在的孩子真聰明,小嘴那個溜,說不過啊說不過!

也有人說:「孩子是挺能說會說,但他有問題不找自身原因,總是找藉口。比如彈琴彈錯了,他會說,老師就是這樣教的。總之,很少自己反省自己的問題。感覺很頭疼。」

找藉口這件事,其實和孩子的責任心有關,用藉口將自己犯的錯誤合理化,推卸責任,從而心安理得。

培養一個有責任心的孩子,重要的是父母手不要伸得太長,不要替孩子做太多,把屬於孩子的責任還給他。

4、恐懼

恐懼失敗,是孩子扛不住事兒的體現,它和孩子挫折感有關。

當孩子失敗時,家長不要表現出自己的失望情緒,甚至對其進行指責,也不必為了避免失敗而小心呵護,甚至包辦代替。

家長不妨積極肯定幼兒的表現與努力,並給予其信心和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們明白失敗也是另一種學習途徑。同時,引導孩子樂觀地面對困難,並積極尋找各種方法去克服困難。

孩子害怕失敗與挫折的反應,也許出於家長或自己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含義。家長要將成功的含義以淺顯的語言告訴孩子:成功是儘量堅持把事情做完,而非一定要做到最好或者把別人打敗。

失敗不可怕,對失敗的恐懼才可怕。

最後,我想說:孩子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管孩子一定要趁早。年輕的時候,千萬不要因為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教育。否則,年老的時候,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294df19162aba5369e9fb93bb35edf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