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憑什麼打我」,「就憑我是你娘老子,憑我生養了你」

2019-10-23   育兒有故事

前幾天我回了一趟老家,剛好撞見一個鄰居在打她的女兒,小女孩剛上初中,她一邊挨著打,一邊喊:「你憑什麼打我,我又沒有做錯。」

她媽媽邊打邊罵:「我憑什麼打你?就憑我是你娘老子,就憑我生了你,養了你,我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你還想咋地?」

我趕緊上前拉開她媽媽,然後跟著小女孩來到屋後的茶樹下。

她眼裡憋著淚光,卻倔強地不肯掉下來。

開始她不太願意和我說,後來才說:「我不喜歡我媽媽,她總覺得她給了我生命,又費盡心力養我,她對我的恩比天還高,所以我必須順從、屈服她,對她必須感恩戴德。雖然我也知道對父母要感恩,可在她這樣的打罵下,我覺得心都死了,哪會有感恩之情?」

雖然現在很多父母越來越認識到對孩子實行「打罵」教育的弊端,但還是有不少父母仗著自己是生養大於天的父母,去傷害自己的孩子。

經常挨父母的打罵會帶來哪些傷害呢?

1、孩子容易養成不良的性格

蒙台梭利說:

「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從小被父母打罵長大的孩子,性格一定會有或這或那的缺陷。比如脾氣暴躁易怒、極度自卑、遇事膽怯等。

脾氣暴躁易怒這個很好解釋,種豆得豆,父母種下了暴躁的種子,孩子很容易就學了去。

極度自卑,其實是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盾牌,當有人不停的謾罵和打擊,又無法擺脫這種環境時,孩子只能被動的接受對方罵的是對的,這對自己來說是一種解脫。

「我確實不行,我該打,我該罵」一旦大腦接受了這種意識,孩子就可以避免總挨罵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時間一久,這種自我否定就成了孩子的日常,極度自卑就不可避免了。

遇事膽怯,膽怯是一種神經質行為,大多就來源於家庭暴力,因為遭受的懲罰太多,在心理上形成了一個機制,遇到一點事就感到害怕,這是一種心理投射。

2、影響與他人的相處

被打罵大的孩子一般都比較難去信任別人。因為在孩提時期,本該最值得自己信任的父母,卻總是打罵自己,讓自己常常陷入痛苦之中,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深深的背叛,這種背叛感會讓孩子對誰都開始有了提防之心。長大後,比較難和他人形成穩定又持久的人際關係。

澳大利亞一個調查顯示,被打大的孩子,成年之後會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敗,而且比其他人的社交圈更少。

3、給孩子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等於是把孩子長期置於一個高壓的環境,大人都不能長期承受高壓,更何況一個孩子?

所以孩子的身體就容易出現問題,比如睡眠質量不好,總喜歡做噩夢,免疫系統容易遭到破壞,腸胃功能也不行等。

而且還有研究證明:孩子頻繁挨打,會增加成年後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的患病機率;成年後也更容易染上毒品,酒精等不良嗜好。

父母為什麼要傷害自己的孩子?

1、原生家庭的影響

我身邊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女孩小時候總是挨父母的打罵,於是在心裡發誓,以後等自己有了孩子後,絕不這樣做。可等真正擁有了孩子後,卻發現時代雖然變了,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也比自己父母豐富多了,但對孩子的態度就猶如自己父母的翻版。

她非常厭惡自己的做法,但又無法徹底擺脫,那都是自己從小就熟悉,下意識的行為,稍微一著急就忘記要控制住自己。等事情過去自己冷靜下來的時候,又非常後悔,感覺這真是一個諷刺,小時候特別討厭的人,特別想擺脫的人,現在自己竟然也活成了那樣,甚至連謾罵孩子的話語和語氣都一模一樣。

原生家庭的烙印果然威力無比,原生家庭帶來的痛果然可以代代相傳。

2、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在心理學中,情緒是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要之間關係的反應。在基本情緒上,人和動物共有的原始情緒包括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

但我們通常都被教導成只有快樂才是一種好情緒,憤怒不是一種好情緒,所以我們遇到不順的事情,只能強制自己壓抑下去。

情緒積壓多了,就總會有爆發的一天,我們不敢和親戚朋友叫板,也不敢和同事領導叫板。我們周圍最弱勢的群體,也最無力反抗我們的孩子,就成了我們火山的爆發口。而且事後不僅不需要我們去收拾殘局,還能打著「為他好」的幌子抹掉自己的內疚。

3、中國特有的國情

很多父母是在中國傳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往往不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反而覺得孩子是我生的,我養的,我費心費力的勞動成果,打罵自然可以隨意。

而且我們國家也沒有歐美那樣規定「父母打罵孩子,就剝奪其養育權」的嚴苛法律,所以父母們有恃無恐。

還有一方面,在我們中國,養育之恩大於天,有句古話就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兒女」。如果孩子對父母的打罵有怨言,總會有一大批長輩來勸你:

「父母為了撫養你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有哪個孩子不是父母打著罵著長大的,打是親,罵是愛。」

4、其他原因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外,還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同性爭寵,父親寵愛女兒,但不喜歡強勢的母親,導致母親妒忌自己的女兒,把一腔恨意全潑灑在女兒身上;還有重男輕女的問題,媽媽沒生齣兒子來,被整個家族的人瞧不起,媽媽就會覺得是女兒讓自己沒有好日子過,又是一腔恨意潑灑在女兒身上。

還有「恨鐵不成鋼」型,父母給孩子定的期望值太高,孩子沒辦法完成,父母就覺得應該建立孩子痛覺的條件反射,犯錯,打一頓,再犯再打,打到長記性為止!

父母如何控制自己不打罵孩子?

1、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要想管理好我們的情緒,不對孩子亂發脾氣,首先我們一定要先接納自己的消極情緒。如果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或在壓力倍增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找朋友傾訴,去跑步鍛鍊身體,甚至找個地方痛快地哭一場都可以。一定不能讓消極情緒積壓,否則不僅會危害我們自己的身體,也容易波及到周圍親近的人,比如孩子。

其次,我們要激發自身更多的積極情緒,並讓這種情緒感染給周圍的人,尤其是傳承你未來的孩子。因為積極的情緒,不僅會幫助我們抑制消極情緒的產生,還會增加我們的生理資源(比如睡得更好,身體更棒)和心理資源(更加樂觀和有韌性)以及社會資源(與家人、同事的關係更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情緒就是我們的有色眼鏡,你帶著消極情緒或積極情緒去看待同一個問題,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

比如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因一道題目不會做,坐在那裡大哭。帶著消極情緒的爸爸,眼中只看到孩子不可理喻的哭,而帶著積極情緒的媽媽卻看到孩子在學習中的主動,竟然因一道題目不會做而哭的這麼傷心。

2、直面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最大的痛,是因為傷害你的不是別人,而是生養你的父母,這也是我們最難解決這種痛的原因,因為其他人給你造成的傷害,你可以回擊,或者逃離。但這種痛避無所避,逃無所逃,小時候你需要依賴父母生存,長大後,你又需要承擔父母的養老。

既然這樣,那我們就直面原生家庭帶來的痛吧。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幸和不完美,時光雖不可逆轉,原生家庭也不可選擇,但我們可以去逆轉我們的心態,儘量去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痛,並且讓這種痛再也不要傳給下一代。

努力的過程雖然很艱難,但熬過去就是春暖花開的美好生活,為了我們的孩子,為了孩子的孩子,不管怎麼樣,我們都要拼力一搏。

3、正確認識孩子的錯誤

第一,孩子生來就如同一張白紙,他的一言一行極易受到周圍環境影響。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之所以會產生一些父母眼中的「錯誤」,其實並不是孩子主動促成,而是被動的影響和積累的一個過程。

而我們做為孩子成長環境的創造者和維護者,對這一些錯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俗點說,就是孩子生來本是天真無邪,如果後來真的犯了很多錯誤,那也是我們做父母的教養不當,我們的過錯更大,不應該把所有的錯誤算在孩子頭上,並用暴力來解決。

第二:父母和孩子雖然同為一個獨立的人,但因思維和人生閱歷以不同,在很多想法上,本來就存在分歧。不能因為孩子是弱勢群體,父母就掌握對錯的所有主導權。

我們應該多看育兒書籍,了解孩子在不同時期,不同的需求和想法,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而不能站在我們大人單方面的立場,主觀的判斷對錯,錯了就簡單粗暴地抽孩子一頓。

這是最大的強盜邏輯—明明是我們自己無知,不懂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反而還利用父母的權威去傷害孩子?

4、學會和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

簡.尼爾森曾說:

「任何感覺到痛苦的管教方法,一定是方法出了錯。」

我們也總認為,必須糾正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他才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改變。但其實,心理學家做了很多研究後發現,負面評價尤其是打罵行為對孩子的改變是非常有限的,真正有效的方式,是順從大腦的期望,讓它經常聽到好消息。

所以不管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良好習慣,我們首先要做的是要激發孩子的內動力,和孩子進行正面的交流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打罵鎮壓。打罵孩子可能會解決眼前的一個小問題,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大隱患,創傷會伴隨孩子一生。

我們應該蹲下來多和孩子交流彼此的想法,對孩子的進步多鼓勵表揚,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儘量心和氣和地和孩子闡明弊端。如果有時實在沒有忍住脾氣,把孩子打罵了一頓,事後也要真誠的和孩子道歉,並告訴他,父母也不是完美人,我們應該相互監督,把脾氣精趕出我們的家。

結束語:

童年時代的每一種體驗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跡,於孩子來說沒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可以深刻影響他成長的大事。就猶如那個著名的「蝴蝶效應」,南美洲的一隻蝴蝶也許只是扇動了一下翅膀,就有可能引起北美洲一場龍捲風。

我們必須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人」來平等交流對待,而不是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請關注@育兒有故事,每天將為您分享更多實用有效的育兒經驗、育兒知識,助力孩子全面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