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南北車」「寶鋼武鋼」等合併後,央企重組再邁新步伐。近日,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俗稱「南北船」)合體落定,合併重組後形成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中國神船」要來了!廣州是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南北船」的合體將給廣州造船業帶來什麼影響?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工程師張晨陽分析,底子厚的廣州船海產業,有望借著這艘巨無霸般的「中國神船」,駛向粵港澳大灣區,推動「製造」向「智造」邁進,乘「船」出海掘金藍色海洋經濟。
戰略性重組有利於降本增效
公開資料顯示,「南北船」前身為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下稱「原中船總公司」)。原中船總公司成立於1982年,是第一家全國性的大型工業公司。20年前,原中船總公司分拆出原中船集團和原中船重工,因為以南北地域劃分的緣故,分別被人們冠以「南船」和「北船」之稱。此次拆分後,北船更偏重軍工生產,南船則以民用船品生產居多。
廣州是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也是原中船集團產業的重要集聚地。這裡分布有原中船集團所屬廣州船舶工業有限公司、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和中船廣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等一大批實力強勁的製造和科研企業。
原中船集團對廣州有多看重?看中船龍穴造船基地可一窺端倪。這個位於廣州市南沙區龍穴島東北側的超大基地,占地總面積為437公頃(不包括72公頃的內港池),基地岸線總長為4500米,縱深為1300米,是《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的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南北船』合併將加快一體化融合,『瘦身健體』降本增效,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廣東省船舶工業協會秘書長陳建榕認為,這是繼全球知名航運業投資運營公司中遠海運集團旗下的中遠海運重工整合成功之後,具有軍工性質的老牌造船央企——「南北船」的戰略性重組。
「此次船舶集團成立,對於我國陷入重重困境的造船業而言,是機會也是挑戰。」張晨陽表示,我國「南北船」合併後,將會「修剪殘枝」(各類「殭屍企業」),同時更好地集中力量,在面對日韓等造船大國企業的競爭中更具競爭力。
廣州擦亮造船「中國名片」
中國船舶集團成立同日,位於廣州的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船國際」)也迎來一件大事。中國船舶集團揭牌後開工的首艘船——廣船國際為中遠海運客運有限公司建造的1370客位/2800米車道豪華客滾船首制船在當天舉行開工儀式。
該船建成後將在渤海灣地區運營,或將成為該地區航速最快的大型豪華客滾船,最高航速可達22.3節。船上配備360多間旅客艙室,可承載旅客1370人,將實現客貨同運,高端、舒適、環保節能。
向海而興,向洋而生。早在2009年,廣東將船舶製造業列為發展先進位造業的五大重點產業之一,並提出把以廣州為主的珠江口地區建設成為全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為船舶「廣州製造」提供強大支撐。
廣州有40多家船舶企業,其中具有船舶建造能力的企業20多家,船舶製造產品覆蓋貨櫃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學品船、滾裝船、客滾船、半潛船等領域。家底雄厚的廣州,現在已從「製造」向「智造」邁進。
近日,我國自主研製建造的第一艘漁業捕撈加工一體船——「深藍號」入列儀式在黃埔文沖舉行。「深藍號」主要用於南大洋漁業捕撈,兼顧海洋科考功能,取得近200項智慧財產權保護,實現了我國在現代化漁業船舶裝備領域的重大突破。值得驕傲的是,該船由黃埔文沖為上海崇和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建造,708所參與設計,是典型的「中國智造」。
船舶海工產業也為廣州經濟增長增添了動力。今年前三季度,南沙GDP同比增長10.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868.63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船舶製造業(占比1.68%)增速位於所有行業之首,完成產值31.47億元,同比增長161.78%,貢獻率僅次於汽車製造業。
廣州發展海洋科技更添助力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三大造船指標兩增一降,其中,造船完工3458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承接新船訂單3667萬載重噸,同比增長8.7%;12月底,手持船舶訂單8931萬載重噸,同比增長2.4%。從三大指標來看,造船業已接近下行周期底部。
「南北船」合併,有望形成合力造船出海。從業務層面分析,「南北船」資產、業務部分重疊且各有側重,「南船」側重船舶製造,「北船」側重船舶設計與配套。這對於廣州而言,推動船舶海工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是一個契機。
作為「南船」的重要集聚地,廣州也將從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陳建榕認為,全省大型的船舶製造企業大多集聚在廣州,製造能力強、產業輻射能力明顯。合併之後,廣州造船業不僅會在造船技術和工藝上更進一步,自主設計能力、高端產業鏈布局等也會更有底氣。
此外,廣州造船業的優勢長久以來傳承有序,在實踐中積累了不少好的造船經驗以及擁有一些優秀的造船工匠。「廣州擁有中遠散貨、廣州遠洋等一眾大型優質航運央企,這是廣州造船業的潛在機會。同時,廣州作為我國最南的大型船舶工業基地,在未來爭奪東南亞的船舶訂單中存在優勢。」張晨陽很有信心。
對廣州而言,合併或許意味著更大的機遇。今年6月,廣州市與原中船集團在穗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及共建中船廣州智慧海洋創新研究院合作框架協議。兩個合作框架協議主要包括高端船海裝備製造、海洋科技城建設、海洋污染防治、智慧海洋創新研究院建設運行管理機制及研究領域等方面內容,將有力推動廣州船海產業高質量發展。
南沙集聚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業技術研究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先進技術研究所等一大批海洋科技力量,先後落戶了廣州南沙地質調查局深海科技創新中心、南海生態環境工程創新研究院等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平台。當前,重點建設的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也將成為國家發展海洋科技、促進可燃冰產業化的重要支撐。
編輯:投資廣州
來源:南方網、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