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一個好習慣比獲得好成績更重要

2019-07-26     華視教育

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習慣。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的,也沒有一個學生不想學習好的。他之所以管不住自己、毛病很多,是因為有很多壞習慣束縛了他。

什麼是習慣呢?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比如很多人打手機一手拿著電話一手比比劃劃,雖然你比比劃劃的動作對方看不見,完全多餘的,但是比劃慣了的人不讓他比劃就很難受了,這就是習慣動作。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研究,發現人的一種動作重複21天就會初步形成一個習慣。如果這個動作重複90天,就可能形成一個成熟的習慣、穩定的習慣。

習慣動作的形成是人神經係數的改變,有很強大的力量。人的動作70%以上都是習慣動作。教育孩子最重要莫過於養成習慣。日本專家乾脆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這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人的集體觀念世界聞名,這個習慣是從小養成的。

習慣的養成是一門科學,不是隨隨便便說一下就可以形成的,很多心理學家研究後,總結出習慣培養的五個步驟。第一步是提高認識,你得讓孩子對習慣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嚮往,對壞的習慣產生厭惡;第二步是明確規範,知道好習慣是什麼樣的,很明確;第三步是持久訓練,習慣是訓練出來的,不是號召出來的;第四步是及時評估;第五步是形成環境。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可以發現,我們的孩子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馬馬虎虎,比如說考試,不是不會做,而是審題不嚴、不確認。在這一點上德國的父母做得很好,德國孩子說爸爸我明天要去爬山行嗎,爸爸很可能會問你的計劃呢,沒有計劃不要去,從小讓孩子做計劃,很多事一做計劃就知道可行不可行。

習慣培養,還要明確規範。對孩子的要求一定是非常明確的,比如說《弟子規》有很多好東西,其中有一個要求是「出必告、返必面」,就是孩子離開家的時候一定要跟家裡人打招呼去哪裡了、什麼時候回來,回家之後要告訴家裡人我回來了。就是這麼一個習慣,在古代是中國孩子必備的,但是現在許多中國家庭把這個傳統丟掉了。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

你想讓你的孩子養成什麼好的習慣,只要適合他,讓他認識到這個習慣的重要,引導和激勵孩子的好行為出現的次數越多,好習慣形成的越牢。美國教育家說的很形象,培養好習慣就像是纏纜繩,只要每天纏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好習慣就變得牢不可破。

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父母的好習慣培養孩子的好習慣。21世紀是兩代人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時代,我們需要向孩子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習慣養成的過程是一個由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tqNO2wB8g2yegNDzdz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