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太清二年,降將侯景叛變梁朝,最終導致了蕭衍梁政權的顛覆。侯景能夠成功亂梁內在的原因是梁朝本身腐敗統治發展的惡果,而南北政局相互作用則是推動其發展的外部原因。
梁太清元年東魏大將侯景據河南叛變,先後降於西魏、梁朝。此事發生後,三國都先後出兵,以期擁有河南之地。東魏在正月正式出兵,而梁和西魏分別於三月和五月進軍河南。而戰爭中梁的慘敗也再一次暴露了梁朝腐朽的軍事力量。"及鋒刃才交,埃塵相接,巳亡戟棄戈,土崩瓦解,掬指舟中,衾甲鼓下,同宗異姓,漯紲相望"。
同樣東魏和侯景也看到了梁朝的這一弱點,這也是後來侯景以區區數千人,卻在梁朝境地掀起狂然大波,叛變梁武帝的原因之一。而高氏也正是在了解到梁朝虛弱的境況與侯景為人的基礎之上,制定了染指梁朝的戰略計劃,推動了侯景亂梁的提早發生。
"堪敵侯景者,唯有慕容紹宗,我故不貴之,留以遺汝。"這是高歡得病臨死時對其子高澄的一番話。我們可知高氏父子對侯景早有防範。就算在東魏侯景任河南大行台時,也並非為高氏心腹。李萬年對此分析得極為透徹。他說:"高氏給侯景以大權,是要換得其效力。
但對侯景的權力還是有限制的,黃河以南的東郡和濮陽郡都以鄴城為治所的司州所轄,不屬於河南大行台。一旦河南有變,兩地可立即進行政治、軍事應急。"所以在侯景叛變東魏以後,東魏能立即出兵奪回河南。而高氏父子一直不信任侯景,與他的飛揚跋扈之志有關。因侯景"蓋所圖甚大,終不為人下故也"。
在東魏使軍司杜弼作檄文給梁朝時,已有提點"會應遙望廷尉,不肯為臣、自據淮南,亦欲稱帝"。但梁武帝並沒有意識這一點,反倒給了東魏設間的機會。在奪回河南戰事之中,高澄已經意識到在梁朝有了一個定時炸彈而導火線就是送返蕭淵明歸梁,利用心理戰術"貞陽換景"。
549年之後,東魏能奪梁地,仍與梁的局勢有極大關係。此處僅以"略江、淮之北"為例,是為了應證高氏是在其較穩定(與西魏、梁相比)的政權下,迅速全力地保衛河南,迫退侯景後,在一連串事件中有意"設間"離間侯景與梁武帝,誘使侯景早一步反梁,坐取漁翁之利。這一方面其實也解釋了侯景為何在尚未準備充分的時候,不惜冒著與梁、東魏共對抗的可能性,起兵造反,實是東魏在無形中的有意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