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胡歌主演的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正式上映,即使面對勁敵強森的《勇敢者遊戲2》,也毫不遜色,兩部電影的排片占比和票房收益都非常接近。
可網友們卻紛紛唱衰《南方車站的聚會》,並綜合上映3天以來的累計票房,預測該片最終票房收入不超過3億元。
按理說,這部電影有著名導演刁亦男保駕護航,再加上金馬影后桂綸鎂的傾情演繹,延續《白日焰火》的製作班底,應該能有一定的票房保障。
可惜不知是胡歌的票房號召力不足,還是演技欠缺火候,這部劇不僅票房撲街,就連豆瓣上的五星好評率也低於20%。
胡歌這些年來力求轉型,試圖在電影方面有所突破。可是他自出道以來接演的13部電影,累計票房收入不超過15億。
其中10億來自以n番身份參演的《攀登者》,蹭到了吳京和章子怡的熱度。
大家都在說,胡歌為了突破瓶頸,堅持在話劇里沉澱演技;為了降低自己的熱度,獨自出國留學。
可是,號稱演技咖、電視圈頂流的胡歌,為什麼會在電影里一輸到底?
轉型之路,艱難曲折
2005年,胡歌憑藉《仙劍一》的男主角李逍遙橫空出世,一躍成為當年的頂流。時至今日,還流傳著"無胡歌,不仙劍"的說法。
如果沒有《射鵰英雄傳》的那場意外,或許他到今天還會以"古裝王子"的形象,出現在各大IP仙俠劇中。
可是,當他以小鮮肉的身份,準備在演藝圈大展拳腳時,意外遭遇橫禍,重傷住院,最後不得不依靠"整容"來儘量還原自己本來的樣貌。
從那以後,胡歌開始留著長長的劉海,來掩蓋自己右眼角明顯的傷疤。
他開始把陽光自信的胡歌鎖起來,害怕被人看到他的樣子。
一個靠臉吃飯的明星,卻失去了自己最大的依仗,這該是多大的打擊。
他害怕,他的演藝生涯就此終止,他可能一輩子都會被封閉在這厚厚的劉海里。
"如果一個人的皮囊壞了,應該怎麼辦?"
"那就用思想填滿它。"
後來成龍點名要胡歌出演電視劇版的《神話》,也是那個時候,胡歌開始想要擺脫劉海。
或許是成龍的成名經歷給了他啟發,又或者是胡歌意識到他不願一生就此度過,不願被這無形的枷鎖銬住一輩子。
當時經紀人蔡藝儂特意打電話勸阻,胡歌卻平靜地回復到"如果我想要觀眾接受它,我自己就必須先接受它。如果我這個坎過不去,那就沒必要做演員了。"
當一個人開始接受真正的自己,那便是他強大的開始。
自此,胡歌開始轉型,主動跳出"古裝偶像劇一哥"的舒適區,在話劇里不斷磨鍊自己的演技,並憑藉《如夢之夢》獲得第二屆丹尼斯最佳男演員獎。
唯有沉澱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
2015年,胡歌霸氣歸來,從《琅琊榜》中的梅長蘇,到《偽裝者》中的明台,他一舉奪得金鷹獎和白玉蘭獎雙料視帝。
曾經一夜成名的流量小生已經蛻變,他慢慢成長為一個演員,一個可以在角色間遊刃自如的演技派。
但是電視劇上的成功,卻似乎沒辦法在電影圈得到回應。
胡歌從配角開始,一步步走向主角的位置,可是每一次票房和口碑都不如人意。
按理說,胡歌作為演技派,又有流量加持,應該能夠在電影圈站穩腳跟,可現實卻啪啪打臉,胡歌一度被網友稱為"票房毒藥"。
這次胡歌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也沒有逃脫這個魔咒。
不過,這並不是一部電影面臨的問題。
似乎娛樂圈的文藝片都遭遇過這樣的境遇,故事一流、演員一流,卻都沒辦法吸引觀影者走進電影院。
文藝片該何去何從
電影,不只是一個類型的藝術。
它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風格,例如《低俗小說》的驚悚、《拯救大兵瑞恩》的戰爭、《鐵達尼號》的愛情,還包括現在最受大眾歡迎的喜劇片、科幻片。
單純地從票房的角度來分析一部電影的成功是有失偏頗的。
就像不少人提到的"文藝片叫好不叫座"現象,它能獲得很多獎項,能得到專業影評人的認可,卻沒辦法讓觀眾為其買單。
曾經,百花電影獎突遇大雨,上萬名學生堅持在現場看完了當年的最佳故事片——吳天明的《人生》。
如今,這位影響了陳凱歌、張藝謀兩位導演的"電影教父",窮極半生創作出來的好電影,卻敗給了所謂的大IP。
2016年,《百鳥朝鳳》的製片人為了向大家宣傳吳天明的遺作,直播下跪,希望院線能夠給出合理的排片量。
這一跪,直擊資深電影人的內心。
最終《百鳥朝鳳》靠著製片人的"跪舔"才拿到8000萬票房,可豆瓣評分僅為4.7分的《盜墓筆記》卻闖過10億大關,並擠進當年國內累計票房前十名。
其實,早從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開始,中國電影迎來商業大片時代,中國導演們的傲骨就逐漸走向消亡。
張藝謀不敢再和吳天明像當初過去那樣,討論自己電影的優劣好壞,因為他知道他再也無話可說。
單純的做出一部電影已經滿足不了他們日漸膨脹的慾望,高票房變成了他們內心的唯一標杆。
中國的編劇們似乎也已經對自己失去了足夠的信心,將大部分的時間放在了對已有IP的改編上,失去了原創的動力。
縱觀這十幾年的中國電影歷程,票房收入是越來越高,每年標榜著突破幾百億大關,卻在豆瓣評分一降再降,已經鮮少出現8分以上的電影。
令人惋惜的是,當藝術片開始為了迎合市場而做出改變,便再也沒有了一個電影的初衷:講好一個故事。
張嘉佳的《擺渡人》本可以是一部直擊人的內心,讓觀眾的情緒得到慰藉和釋放的好電影,卻為了迎合市場,強行灌輸雞湯,讓整個電影內核變得膚淺而單調。
甚至連故事的完整性,都沒有做到。
不少人因此吐槽,梁朝偉已經從影帝變成"爛片之王"了。
而Angelababy和鹿晗的加盟,成為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可否認,流量是一部電影成功的加分因素,但不是必要條件。
翻看近幾年的電影,從楊冪的《繡春刀2》、劉詩詩的《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到劉亦菲的《三生三世》,為了迎合市場,片方都邀請了時下熱門女星擔任電影主角,可是電影票房卻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或許,以現在的市場環境來看,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影響了人們對信息獲取的選擇,受眾更傾向於接受表層的內容,拒絕沉下心來慢慢地回味、思考。
觀眾只看到了電影里的人物多麼漂亮,爛大街的梗有多麼搞笑,可如果你問她,電影到底講了個什麼故事,他可能愣了好半天,也不知從何開口。
真正的好電影,能夠吸引你一遍又一遍的欣賞,每一次都能夠不同的收穫。而不是看過一遍後,就放在那裡,再也不會被打開。
內在的充實,是任何外在的華貴都不可與之相較的。
曾一度被大家吐槽為爛片的《大話西遊》,如今卻被大家奉為經典,郭敬明更是在《演員請就位》中對經典橋段進行翻拍。
看過視頻的人都知道,高下立判。
一個在荒誕中找到悲劇的內核,另一個卻是披著名作的俗套愛情片。
這就是內在的充實與外在的華貴。
曾經馮小剛指出"垃圾觀眾論",但其實,並不是觀眾們喜歡看那些膚淺沒有內涵的內容,而是我們缺少真正的好電影。
但是當導演們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以為是觀眾的偏好出現了問題,就會導致藝術片開始走向商業,忽略了電影本身。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結語
好電影和高票房並不是對立存在。
偶發性事件的機率不能用來證明"流量明星才會有高票房"的偽命題。
《南方車站的聚會》顯然不能將票房得失放在胡歌一個人身上。
電影為了迎合迎合國外受眾,早已先一步妥協,借鑑了太多其它作品的內容,讓整個故事剝離在精彩的鏡頭語言之外。
從《白日焰火》到《南方車站的聚會》,我們似乎可以窺見一個導演是如何從文藝走向商業。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圈外觀察室】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布,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