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經濟的崛起:華爾街扮演了什麼角色?

2019-12-26     國家人文歷史

文|孟來

20世紀20年代初期,還未從一戰戰敗陰影中走出的德國,墜入了超級通貨膨脹的深淵。

德國在一戰中損失了總人口的10%和將近1/7的土地,同時,協約國為了防止德國重新崛起,德國的軍事力量受到嚴重限制,軍隊數量僅能保持10萬人,這些都是對這個國家的沉重打擊。但雪上加霜的是,德國還要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根據1921年4月英、法、美、意等國協商的結果,德國需要賠款1320億金馬克,分30年付清,每年必須償付20億金馬克。這樣的巨額賠款遠遠超過了德國當時的經濟能力。

孱弱的魏瑪政府出不起這麼多錢,稅收收入根本滿足不了巨額賠款的要求,它們只能通過向德國國家銀行——德國的中央銀行出售債券來彌補開支和稅收收入之間的差額,這也為後續的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

1922年,德國政府多次請求延期支付賠款,老對頭法國強烈反對。1923年1月,法國聯合比利時出兵10萬占領魯爾,聲稱要以「產品抵押」,向德國強索賠款,挑起魯爾危機。法國對魯爾的占領,最終促成了德國馬克的全面崩潰。魏瑪政府對魯爾被占領報以停止支付賠償,並號召魯爾居民以「消極抵抗」來抵製法國的占領政策。政府動用了價值為5000萬美元的黃金儲備以支援停工的魯爾區,全國經濟開始出現普遍的混亂,馬克的價值更是以一日千里的速度下滑。到4月以後,政府也基本放棄了對馬克進行干預的任何想法,國家銀行瘋狂地印著轉瞬之間即為廢紙的紙幣,全國300多家造紙廠和20多家印刷廠每天24小時不停地為國家銀行提供所需的鈔票。通貨膨脹率最嚴重的時候,物價魔幻,早上的麵包錢,到晚上連麵包渣也買不起了。

德國總統興登堡元帥(左)和總理希特勒(右)共乘一輛轎車出行,沿途受到群眾的熱烈歡呼

德國遭遇了史上最慘的通貨膨脹,在國內激發了強烈的民族情緒,外部列強的態度卻並不一致。老對頭法國唯恐德國不亂,在賠款問題上一口咬定毫不讓步;蘇聯因為社會制度被西方排除在戰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之外,暫時退出了歐洲大國的角力;英國試圖維持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不想過分削弱德國而使法國坐大。更重要的是,一戰後強勢崛起的美國也不希望對德國「竭澤而漁」。

美國當時已經是德國最主要的食品和原料的輸入國以及德國製成品、工業製成品的一個主要出口國。而德國當時的經濟政策制定者,如著名的總理和外交部部長施特雷澤曼,也逐漸制定出一套「大西洋主義戰略」,要打破僵局,跳出歐洲,面向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德國最終之所以能得以走出危機,就在於它成功地把德國和法國等國家之間的賠款問題國際化了,通過一系列國際談判與條約,反而變成了德國向英美特別是美國展開懷抱,進行經濟合作的一個轉折點和契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f6OQW8BMH2_cNUgj_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