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疫情爆發至今
比比幾乎沒怎麼出過門
過上了與世隔絕的日子
今天無意中推開窗戶發現
外面竟然已經是夏天了
誰能想到這種穿越體驗
靠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宅呢
這些天我全靠外賣續命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外賣
就算沒被病毒打敗
也會被自己的黑暗料理打敗
但最近我發現事情不太妙
外賣平台一夜淪為過街老鼠
被很多人說是吸血鬼、傷害經濟
幾天不上網外賣怎麼了?
以後還能吃上外賣了嘛?
我看了下這波主要因為漲佣金
外賣平台一邊是我們消費者
一邊是餐飲商家
商家需要給外賣平台交佣金
難道疫情中遭重創的餐飲行業
還要被外賣平台趁火打劫?
但正當我拎著錘子準備開工
才發現這種事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2月份疫情最嚴重的時候
山東餐飲協會就出面呼籲過
要求美團、餓了麼降佣金
當時為了硬剛外賣平台
他們還想過自己建個全新平台
更離譜的是每次出這事吧
餐飲商家們都喊自己不賺錢
外賣平台也喊自己不賺錢
那麼,問題就來了
每次點外賣我們都是付了錢的
商家不賺錢平台也不賺錢
難道這錢長了翅膀飛走了?
為了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查了下外賣公司的財報
拿美團來說
去年外賣業務收入548億
其中496億來自佣金收入
在成本一欄里
騎手成本就花去了410億
如果這麼看的話等於是
外賣平台主要靠佣金吃飯
而成本大頭主要在配送環節
按網上說的15%~21%佣金
刨掉配送費包含的騎手成本
佣金能低到個位數
這麼看,外賣平台似乎
也沒做錯什麼
唯一做錯的就是名字起錯了
直接把佣金改成配送費
大家就都非常好理解了
而外賣平台真的像自己說的
完全都不賺錢麼?
據報道美團外賣成立至今
直到去年才首次實現盈利
而外賣業務營收又主要靠佣金
如果砍了佣金繼續虧本
長遠來看企業也無法維持
疫情中面對進退兩難的窘境
平台也紛紛做出了退讓
比如美團聯合餐飲協會發聲
擴大返傭比例並加大補貼投入
說到底現在還是要互幫互助
不過整件事讓比比迷惑的是
明明是商家和平台撕逼
不少網友也竄出來喊口號
說什麼天下苦外賣久矣
還有人在微博發起了話題
各種對外賣平台喊打喊殺
理由是外賣越來越貴了???
還記得當初三家外賣大戰那會
各種撒錢、撒紅包拼低價
幾塊錢就能擼一頓套餐
不少人都曬單PK誰最低
知乎上不少老哥更是曬出了
花1分錢點的外賣羨煞眾人
當時坊間還流傳出各種
花式薅外賣平台羊毛的帖子
當初外賣平台補貼的力度
比今天的瑞幸誇張多了
完全在大力燒錢培養用戶群
全都是虧本運營
但企業不可能永久虧錢啊
如果這公司一直虧下去
結局一定是樹倒猢猻散
外賣沒得叫了,騎手都失業了
騎手這份工作有多重要?
就拿這波疫情來說吧
需要直接對人的服務行業被重創
尤其是健身教練這種服務人員
健身房不讓開張
基本上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
這種時候,騎手這份工作
就幫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文匯報》報道
疫情爆發這三個月時間裡
美團點評新註冊
並獲得收入的騎手有69.02萬
外賣平台不僅為企業提供著支持
也承擔著就業穩定器的作用
沒有外賣,這些人的工資誰發?
2019年美團騎手有398.7萬人
有25.7萬人是建檔的貧困人口
如今有25.3萬人已經實現脫貧
送外賣或許不能大富大貴
卻給很多人帶來了生活的希望
而在去年美團的財報
已經預估今年Q1整體
以及核心外賣業務都會虧損
不過該砸錢的時候也沒停
比如,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
武漢封城後騎手老計的故事
像老計這樣的騎手們
在疫情最嚴重的2個月里
總共向武漢送出了9萬份
免費的「醫護緊急專供餐」
對在疫情中遭受重創的商家
美團官方還發起了「春風行動」
包括每個月5億的流量紅包
以及4億元的商戶補貼
讓瀕臨倒閉的商家重見希望
很難想像疫情中如果沒有外賣
在商業街門可羅雀的情況下
餐廳面臨的又會是什麼呢?
實話說,或許是因為
習慣了被外賣養的黑黑白白胖胖
我一直沒想過這個問題
即:如果沒有外賣會怎麼樣?
直到今年年初的時候
一個在愛丁堡讀書的朋友來看我
我在美團點了兩大兜子外賣
一共只花了6元配送費
她驚訝的下巴都掉下來了
要知道在英國
Deliveroo起送費2.5英鎊
而且死慢,動輒一小時送不到
這個時候我才開始認真思考
外賣對我怎樣一種存在?
就拿本肥宅來說吧
一直做的是媒體工作
常年跟著事件發展兜兜轉轉
一天三餐能吃滿都是奢望
更不要說自己做飯了
因此從我來北京的第一天起
就是靠一盒盒的外賣
在北京支撐了5年
在大城市漂泊的身邊朋友們
有很多人像我一樣
做飯手殘、沒時間、怕洗碗
和合租室友搶不過廚房
怕鍋碗瓢盆買多了搬家不方便
......
可以說是30分鐘可達的外賣
降低了我在大城市活下來的門檻
因此,我沒有那麼牴觸平台賺錢
因為它曾讓我一個
無依無靠的異鄉人
在寸土寸金、燈紅酒綠的地方
也能擁有支付得起的片刻溫暖
作者:梓泉
助手:葫蘆
審閱:小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