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真正應該在意的,從來都不是年齡,而是對未來的追求

2019-10-03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女人對年齡總是敏感的,許多女性都懼怕「衰老」,她們熱衷於使用精緻的護膚品,以及一些形體課來保養自己。從生理學角度看,衰老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通過外部手段延緩衰老並不會讓我們真正的得到安心。相對來說,年齡帶來的其它負面影響才是女性真正害怕的。

事實上,在當下高壓的生活環境下,我們每個人都面臨著未老先衰的困境,油膩的飲食、紊亂的作息時間以及高強度社交後的的疲憊都讓我們更明顯地感受到了衰老,並且這種「衰老」和年齡無關,我們見過20多歲的人萎靡不振,也見過80歲高齡的老人神采奕奕。

所以說,與其和時間為敵不如保養我們的心靈,通過對自我人生觀念的轉變,真正認識到年齡帶給我們的並不只有衰老,還有對人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年齡從來不是限制

相信很多人都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已經錯過了最佳的年齡」,那麼什麼是最佳的年齡呢?

在大眾的眼中,20歲左右是學習的最佳時間,因為幾乎可以不用考慮家庭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干擾也少了很多,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在學習上。而過了最佳的學習時間我們就要去工作、結婚生子,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律,換個角度看,這是一種別人替你安排好的人生規劃。

但請細想,我們在20歲的時候,真的對人生有全面、深刻地認識嗎?這種年齡規劃,特別是對於女性來說,仍是一種落後的封建觀念,每個人都應該有規劃自己人生的權利,當我們希望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年齡並不應該是限制我們的原因。

在當下,很多人都被「少年得志」的言論所迷惑,認為成功要趁早,但我們大多都是普通人,對於普通人來說,腳踏實地才是成功之道,但不可置否的是,在很多情況下,年齡的增長確實會讓我們喪失一些優勢,但這並不是我們貪圖當下安穩的理由,更多情況下是因為畏懼未來而不斷尋找的藉口。

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她們往往要承擔更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但如果我們仍心有執念,就不要考慮年齡因素,非洲經濟學家Dambisa Moyo曾說過,種下一棵樹的最佳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所以說,一味的恐懼只會讓我們的恐懼和焦慮日益加深,倒不如現在就立刻執行。

美麗與年齡無關,是 一種態度

愛美是女人的天性,但歲月的變更不可避免的會在身體上刻畫出痕跡,但讓女人衰老的不僅僅是歲月,更是她們的心態。身體年齡往往可以通過後天保養延緩,但心理年齡卻只能通過個人心態進行調整。對於很多女性說,她們過於害怕年齡增長,在她們看來,年齡直接與自己的魅力掛鉤,但無數例子告訴我們,美麗和年齡無關。

73歲的黃炎貞女士穿越沙漠只為完成自己的夢想,還參加過旗袍比賽拿到優勝獎,被網友們稱為「女神奶奶」。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去,但如何優雅地老去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心理學上認為,我們會恐懼那些我們無法掌控的事,例如衰老。

女人們對「衰老」的過分害怕讓她們只能順從時間,但對人生有強烈追求的女人來說,她們將自我提升凌駕於一切之上,這是一種不屈服的人生態度,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執著。

安泰效應

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對抗歲月的最好手段從不是昂貴的護膚品,而是內在,內在美往往更增添魅力,對於很多女性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越趨向於乏味和枯燥,因為在他們眼中,自己已經逐漸失去了社會競爭力。心理學安泰效應(Aetna effect)告訴了我們,個體一旦脫離了群體、沒有了依仗的條件就會失去某種能力。

對於當下女性來說,她們依仗的條件就是自我的獨立和充盈的社會能力,這讓她們在社會活動中充滿自信和競爭力,相應的,當她們與社會脫節,她們也就會被主流趨勢所拋棄。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保持自信的人生態度,保持進取心和好奇心可以讓女人在歲月流逝中依舊不落下風。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對知識的追求會讓女性的知性美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所以說,讓女性生活變得乏味和枯燥的從來都不是年齡,而是因為放棄了對未來的追求,缺失了活在當下的執念。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社會心理學》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SfakW0BMH2_cNUg9c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