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學習指導
一、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理解作品的內容。
2、學習文章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3、領略小石潭的優美景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鑑賞美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
1、重點:學習文章抓住景物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2、難點:領略小石潭的優美景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你心情鬱悶時,你會選擇下面哪個景點去遊玩?為什麼?
出示四幅畫面(滿山桃花、沙漠、月夜、青山綠水)
孔子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之磅礴,水之靈動,使人迷醉。置身於優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賞水水有意。柳宗元選擇了一個僻靜無人的小石潭來排遣鬱悶的心情,今天這堂課我們將走近柳宗元和他的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了解作者柳宗元(先由學生介紹作者,後大螢幕展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四)一讀課文——讀准
1、正音:
隔篁竹(huáng) 卷石底(quán) 為坻(chí)
為堪(kān) 參差披拂(cēn cī) 佁然(yǐ)
俶爾(chù) 往來翕忽(xī) 悄愴(qiǎo chuàng)
(此環節同桌兩人合作互相讀,提出疑難問題,糾正後全班齊讀)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准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教師示範朗讀。
4、小組為單位,派一個代表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的代表讀得最好。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範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後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五)再讀課文——讀通
俗話說「欲先通其文,必先知其意」,每篇文言文,我們要欣賞它,品味它,都必須建立在讀通文章的基礎上。
形式:四——六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其他小組的幫忙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並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
(六)三讀課文——讀深
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提出問題: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形式:小組合作學習
要求:找景物,說特點,評妙處
句式:這是一個......的小石潭,從文中......可以看出來,這樣寫的妙處是......(提示:從關鍵詞、修辭、寫作方法、情感表達等角度進行賞析)
3、情感探究
文章在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相互矛盾,該如何理解?(學生理解回答)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前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實現文章重點的突破。第三個問題目的在於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穿越時空,對話作者——讀透
假如你在小石潭上遇見了面對這秀麗奇特的自然風景卻覺得「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柳宗元,當看到他黯然神傷地轉身「記之而去」時,你想對他說點什麼呢?
句式:柳宗元,我想對你說.......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穿越時空,心靈對話的環節,就是讓學生從中學會聯繫作品中的人物感情,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八)暢談收穫、總結全文
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穫: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了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並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四、結束語
王國維說:「以自身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極富作者的生活個性,是「柳」化了山水。他描繪了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魚、樹木,著力渲染出了淒寒幽邃的神韻,抒發了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遊記里傳神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鍊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學習。
五、結構思路
遊覽順序 寫作內容 寫作手法
發現小潭: 隔、聞、伐、取、見 移步換景
潭中景物: 潭水、游魚 特寫鏡頭
小潭源頭: 溪身、岸勢 形象比喻
潭中氣氛: 淒神寒骨,悄愴幽邃 寓情於景
記同游者: 吳武陵、龔古、宗玄,二小生 一般寫法
主旨:抒發悲涼、悽苦之情。
(設計意圖:板書在學生探究、討論的過程中逐步寫出,此板書設計將文章的寫作順序清晰地表現出來,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把握課文內容及寫作方法,並較好的理解作者情感。)
六、教學反思
本課的學習注重以興趣為導入點,設計中處處彰顯學生的主體性,不管是朗讀競賽、小組合作、互相評價,還是對話作者、暢談收穫等環節,都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及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
教學中師生平等對話,共同探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整個教學過程看,真正做到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同時激發了他們質疑、辨疑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