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不可以隨便吃,小心引發這5種不良後果

2020-04-09   叮噹快藥

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我頭痛的時候吃了某藥後效果很好,你也可以買了吃的。」「上次醫生給我開了某藥,治癒了我的牙痛,以後每次牙痛時就選擇這種藥來吃。」……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有頭痛腦熱的時候,不是特別嚴重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自己買藥吃。


但是,止痛藥真的可以隨便吃、經常吃嗎?

請教了醫學專家後,才算弄明白:止痛藥不可以隨便吃。

不同的止痛藥都有共同的作用——鎮痛,但是不科學用藥也有不少的危害。

中樞性止痛藥會「成癮」

常見的止痛藥分為中樞性止痛藥和非甾體類止痛藥。其中,導致依賴成癮的主要是中樞性止痛藥,如阿片類、曲馬多,不合理使用就容易讓病人成癮,形成對藥物的不良依賴。

非甾體類止痛藥雖然不會有依賴成癮的情況。但也要科學選擇和服用:

l 肝臟毒性

大量服用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可影響肝功能,中毒劑量時甚至可導致肝壞死。

撲熱息痛的學名叫對乙醯氨基酚,常見的感冒發燒、頭痛、關節痛都可以用到撲熱息痛,而且它是非處方藥,獲取十分方便,效果也不錯。但是長期或大量服用會影響人體的肝功能,出現中毒性肝炎。止痛藥一定要遵照醫生或藥師的要求,按照產品說明書服用。

l 白細胞減少和凝血障礙

阿司匹林除具有解熱、鎮痛作用外,還具有抗凝作用。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導致凝血功能障礙。而消炎痛(吲哚美辛)則可能引起粒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在日常選擇緩解疼痛的藥品時,應該儘量選擇更為安全的成分。

腎臟毒性

儘管單用非甾體抗炎藥較少引起腎臟毒性,但多藥合用或濫用復方製劑則可能引起腎乳頭壞死甚至壞死性間質性腎炎。

胃黏膜損傷

胃腸道不良反應是服用鎮痛藥(非甾體抗炎藥)後最常見的不良反應,表現為消化不良、上腹不適、腹痛、噁心、嘔吐。嚴重時可出現消化道潰瘍、甚至出血。一方面藥物進入胃內後會直接刺激胃黏膜;另一方面,藥物可通過抑制環氧合酶-1導致胃黏膜損傷。


司百得(精氨酸布洛芬),1990年由義大利贊邦製藥研發,1994年在義大利率先上市,已獲得患者的普遍認可。司百得是布洛芬與精氨酸鹽結合而成的製劑,與傳統的布洛芬藥物相比,因添加精氨酸後在水中溶解度提高,在胃部快速吸收,與胃黏膜接觸時間縮短,減少對黏膜的直接刺激。此外,精氨酸被吸收後可合成胃黏膜保護因子,減輕布洛芬對於胃黏膜的損傷。司百得能夠在服藥後15分鐘快速達到鎮痛作用。尤其是在需要立即緩解疼痛的情況下,司百得迅速鎮痛優勢明顯。



*請按藥品說明書或者在藥師指導下購買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