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父母有一個共識
帶娃比上班還累
這句發自靈魂深處的呼喊,
網上竟然搜到1180萬條相關內容!
帶個孩子能有多累?
看新晉寶媽們就知道了
前不久,張歆藝曬出了每日泵奶的鬧鐘
這些鬧鐘僅僅是泵奶的,
如果寶寶中途醒了她還要起來喂奶……
同樣榮升媽媽的陳意涵,
產後也是痛並快樂著。
為了照顧寶寶,她除了持續睡眠不足,
破了自己最多天沒洗頭的記錄。
更是感慨:養兒方知父母恩……
有人調侃,
如果一個經常愛發朋友圈的女人,
突然從朋友圈消失了,
只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她屏蔽你了,
一種是她生孩子了!
也是,生了娃之後,
臉都沒時間好好洗,
哪來的工夫看手機?!
於是,為了家庭關係和諧,
越來越多的爸爸加入了帶娃的陣營中。
爸爸帶娃都是什麼畫風?
來看看
爸爸帶娃<不忍直視>的瞬間
帶娃玩手機
娃吃奶,爸爸鬥地主,兩不耽誤
雙手都占了,沒事,還有腳可以玩……
哄娃睡覺
讓哄娃睡覺,兩人齊齊睡成這樣,
那麼問題來了,誰先睡著的呢?
以為是父慈子孝的場景,
結果爸爸自己裹著被子睡得可香了,
娃歪在床頭,也睡著了……
陪娃做遊戲
爸爸說帶我飛~
想玩雪嗎?想!
爸爸你可能誤會了我的意思。
陪娃玩耍
這是我離危險最近的一次……
PS:危險請勿模仿,但爸爸可以自己試一下
這是陪娃讀書?!
哄娃吃飯
看寶寶那眼神,再配上爸爸的表情,
這是親爹嗎?
娃添輔食了,弄的到處都是,
爸爸瘋了:坐鍋里好好反省一下!
給娃換衣物
當媽的總會把孩子打扮的漂漂亮亮的,
當爹的呢?不說話,看圖。
真看不出這不是一雙嗎?
換個紙尿褲,一定要帶到頭上,
說覺得娃被嚇懵的樣子可愛,無力吐槽。
哈哈哈哈,心疼這些無辜的寶寶
童年不止有傳說中的天真無邪,
還有無數實實在在的意外事故,
而爸爸就是那個創造事故、
從小磨練孩子意志的人。
爸爸和孩子相處的方式肯定和媽媽不一樣,
但是並沒有太多是非對錯。
不過,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比如娃長大了,會給你做各種造型
24小時精力充沛,陪你瘋陪你鬧
還喜歡對你動手、動口
高興的時候在你身上各種畫畫
親爹牌人肉畫板,可擦可水洗,
循環利用,綠色環保
拔完火罐後的正確做法就是,
在上面作畫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覺得莫名的可愛[嘻嘻]
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
很多人會選擇拔罐來排出體內的濕邪,
你也會發現身邊的某個朋友,露出後背時,
全是拔罐留下的紅印子。
拔罐到底有多火?
英國媒體《每日郵報》曾披露,
游泳名將菲爾普斯最愛拔罐,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
他更喜歡加熱後拔罐。
該報表示,
如果你看到美國選手身上有罐子的印跡,
那就是經常拔罐所致。
在菲利普斯的個人宣傳片《掌握你自己》
用鏡頭專門展示了自己拔火罐的過程
中醫神技
「火罐」
咱老祖宗留下來的好東西
到國外也是香餑餑的呢
運動員尤其偏愛
它有個洋氣的英文名叫
「Cupping」
「拔火罐」到底神奇在哪兒
真的能拔出體內的「洪荒之力」麼?
「拔罐」雖是中醫技術里的一個小分支,卻有很多講究和學問。
拿拔罐的方法來說,有單純拔罐法、針罐法(針後留針,再拔罐)、刺絡拔罐(刺出血後再拔罐)、藥罐(以中藥浸煮的木罐或竹罐)等等。
單純拔罐法的技術就包括閃罐、留罐、走罐和排罐。罐具也從原來的獸角、竹筒發展為金屬罐、陶瓷罐、玻璃罐、竹罐、抽氣罐等,臨床以玻璃罐、竹罐使用最多。
拔罐的注意事項
拔罐時間不是越長越好,一般以10-15分鐘為宜,首次拔罐宜10分鐘以內,時間太長容易導致局部起泡,引發感染,老人小孩時間可適當減少。
適宜拔罐的位置主要是腰骶部、背部、肩膀、腹部。另外,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拔火罐,自身有出血性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高熱抽搐者;皮膚過敏、潰瘍、水腫、大血管分布及孕婦的腹部、腰骶等部位均不宜拔罐。
拔罐後不宜立即洗澡,至少1-2小時後可洗熱水澡,由於拔罐後皮膚毛孔張開,容易受涼,切忌洗涼水澡。
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拔火罐後,皮膚上留下的顏色深說明風重、濕重、淤重。
其實,顏色深淺與拔罐停留的時間長短、負壓的力度深淺有關係,不一定說明有風、有濕、有淤。中醫通過望聞問切的過程,綜合患者各方面的症狀來辯證,單憑拔罐後的顏色來判斷是片面的。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