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經典語錄集錦:忠誠

2019-12-20     語文夢工廠

第一篇 忠誠

1子路問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憲問》

【注】

子路:名仲由,孔子學生。

子:尊稱,指孔子。

之:代詞,指國君。孔子以為「事君以忠」(見第十七篇§322),故曰「勿欺」也;以為「事君盡禮」(見第五篇§72),「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見第十三篇§237),故曰「勿犯之」也。子路為人耿直而急躁,故孔子誡之曰:勿欺之也,勿犯之也。「欺」之後蒙下而省「之」字,「犯」之前蒙上而省「勿」字。舊注犯字誤。請參第十篇§183。

【譯】

子路請教事奉國君的道理。孔子說:「不要欺騙他,不要冒犯他。」

2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衛靈公》

【注】

敬:敬業之敬,認真做好。

食:俸祿,官吏的報酬。

【譯】

孔子說「:事奉國君,要認真做好他所交代的事,然後接受他給的俸祿。」

3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

【注】

鄙夫:見識淺陋、心胸狹窄的人。

與:下省「之」字。

與:同「歟」,表疑問語氣的助詞。

之:指職位。

無所不至:猶無所不用其極,形容用心險惡,手段卑鄙。

【譯】

孔子說:「見識淺陋而心胸狹窄的人,可與他事奉國君嗎?當他未得到職位時,老為得不到它而憂慮;當他得到了職位,又為可能失去它而憂慮。因此,這種人沒有什麼極端卑鄙的手段不會使用出來。」

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憲問》

【注】

臧武仲:臧孫紇,魯大夫,封於防。因與卿大夫孟孫結怨,逃到其領地防,派人要求魯君讓他的兒子繼承爵位與封地,而後自己投奔齊國。此事詳載《春秋左氏傳·襄公二十三年》。

防:地名,魯邑,臧氏封地。

後:繼承者。

雖:即使。

要(音腰):要挾。

吾不信也:因為臧武仲用武力占據封地防,然後要求魯君承認既成事實,所以在孔子看來,這是不忠的表現。

【譯】

孔子說:「臧武仲依仗領地防向魯君要求封自己的兒子為臧氏爵位與領地的繼承人,即使狡辯這不是要挾國君,我也是不相信的。」

5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長》

【注】

子張:複姓顓(音專)孫,名師,孔子學生。

令尹:楚國官名,猶中原諸侯國之上卿,總理朝政。子文:姓斗,名谷,字於菟,楚國大夫。

仕:出來為朝廷做事。

已:止,罷免。

慍:生氣。

政:政事。

焉:表疑問的代詞,猶「哪」。

崔子:姓崔,名杼,齊大夫。

弒(音式):殺父殺君皆曰弒。

齊君:齊莊公,名光。

陳文子:名須無,齊大夫。

乘:量名,四匹馬曰「乘」。馬十乘,四十匹馬。

違:背離。

邦:諸侯國。

猶吾大夫崔子也:針對所到之國的當政大夫而言,主語省略。

之:到。

清:品行純潔。

【譯】

子張請教說:「令尹子文三次出來為朝廷做事,當上令尹,臉上沒有高興的表情;三次被罷了官,也沒有生氣。每當解職之際,他總把自己任令尹時的政事告訴新上任的令尹。您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夠忠誠的了。」問:「能稱得上仁嗎?」說:「還不知道。哪談得上仁呢?」「崔大夫殺了齊君,陳文子有四十匹馬,拋下它們就離開了故國。到了另一諸侯國,說:『這裡的當政大夫與我國崔大夫差不多。』就離開了它。到了第三個諸侯國,又說:『這裡的當政大夫與我國的崔大夫差不多。』又離開了它。您看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夠純潔的了。」說:「能稱得上仁嗎?」說:「還不知道。哪談得上仁呢?」

6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

【注】

政:從政。

居之:任職。

行之:處理公事。

【譯】

子張請教如何從政。孔子說:「任職期間不要懈怠,處理公事要憑忠誠之心。」

7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

【注】

而:通「如」。

信:真誠,信用。

可:宜,好。

大車:牛車。

輗(音尼):車轅上端橫木,用以縛住套在牛脖子上的軛。

小車:馬車。

軏(音悅):轅端往上彎曲的鉤衡。

其:則,承接連詞。

行之:使之行駛。

【譯】

孔子說「:一個人要是沒有信用的話,真不知道他怎麼辦才好。牛車要是沒有轅端上的橫木,馬車要是沒有轅端上的鉤衡,那麼怎樣使車子向前行駛呢?」

8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

【注】

二三子:你們,是對學生的愛稱。

爾:你們。

行:行為。

與(音欲):通「語」,告訴。

者:表肯定語氣的助詞。

丘:孔子名丘,自稱其名是謙遜的表現。孔子為人率直,故有以上之說。

【譯】

孔子說:「你們以為我隱瞞了什麼嗎?我不會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我沒有什麼行為不可以告訴你們的,這是我為人的特點。」

9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子罕》

【注】

門人:孔門中人,子路的同學。

臣:家僕。孔子曾當過魯國大夫,有過家僕,去職之後自然也取消了貴族待遇。子路在孔子生病時要同學們充當孔府家僕,無非想為孔子增添虛榮。

病間(音見):病情略有好轉。

久矣哉由之行詐也:即「由之行詐也久矣哉」,倒裝句。

吾誰欺:即「吾欺誰」,倒裝句。下文類此者,依此類推。

無寧:不如。

且:承上連詞。

縱:縱然,即使。

大葬:大夫方可享受的死後的隆重葬禮。

道路:泛指野外。孔子憤於魯國官僚腐敗,寡廉鮮恥,於定公十三年自動去職,離國出走,在外流浪了14年,至老方歸。有感於此,以為不死在野外,而能死於家中,也可聊以自慰了。

【譯】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要孔門中人偽裝成孔府家僕。當病情略有好轉,孔子就說:「仲由(即子路)行使欺詐做法已有好長一段時間啦!我明明沒有家僕,卻裝作有家僕,叫我欺騙誰呢?欺騙上天嗎?再說,我與其死在家僕手上,不如死在你們手上呀!況且我縱然享受不到大夫死後的隆重葬禮,難道我是死在野外嗎?」

10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

【注】

直:正直向上,比喻品行正直。

罔:通「枉」,彎曲,比喻品行不正。

幸:僥倖。

免:免於夭折。孔子主張為人正直,反對弄虛作假。

【譯】

孔子說:「人的成長應當正直向上,要是彎曲地生長,至多只能僥倖地避免夭折的結局。」

11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公冶長》

【注】

孰:誰。

微生高:也作尾生高,魯人。

或:有人。

醯(音西):醋。

諸:之乎。乞諸其鄰而與之,是不誠實、不正直的做法,因為掠奪了他人美德。孔子主張做人應當坦誠,不可弄虛作假,沽名釣譽。

【譯】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為人正直?有人向他要一點兒醋,他竟到鄰居那裡討來給對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r-RIW8BMH2_cNUgUmfX.html





名家構思拾趣

2020-01-31










楹聯趣話8則

2020-01-19



勵志語錄100句

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