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國內院線重映的好萊塢里程碑式硬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因諾蘭大神的威名和《盜夢空間》的重映帶來的熱度而備受期待。
拋開劇情和人物塑造等基本元素,單說《星際穿越》在電影史中的價值,一個最需要提及的內容就是,它將一系列嚴謹、晦澀甚至難以捉摸的前沿科學理論,用相對科學化、充滿衝擊力的視覺語言展現出來,這才是本片之所以獲得影迷在內的廣大觀眾追捧的主要原因。
回顧一下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其實像描述黑洞、穿梭時空等科學假設的作品也有一些,比如主打親情牌的擦邊球科幻作品《黑洞頻率》、以反潮流為鮮明特色的《前目的地》、在封閉空間演繹虛擬時間旅行的《原始碼》等,但這些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以科幻為主要元素,講述關於人類與人性的故事。
而《星際穿越》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將很多觀眾耳熟能詳的科幻元素,以相對真實的視覺化方式呈現出來。
比如,馬修·麥康納飾演的男主庫珀,駕駛飛船穿越黑洞的場景,不僅安排了演員通過淺顯易懂的理論解釋,為穿越做足了鋪墊,還在穿越這場戲中,將當時最先進、最科學的理論與視覺特效技術相結合,為觀眾呈現出人類理論所及的的黑洞外觀與內部結構。
在庫珀為了讓安妮·海瑟薇飾演的女科學家艾米莉亞,能夠用剩餘的飛船和燃料,帶著人類最後的「種子」達到最後的適宜居住星球,不得不自我犧牲時,意外進入到了「五維空間」中。
這場戲的震撼之處就在於,讓以三維空間為主體的人類觀眾,能夠非常直觀的一窺五維空間可能的模樣,在看到和感受到這種奇幻景色的同時,最終破解了庫珀女兒墨菲獲得詭異信號的迷局,以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到她拯救全人類的過程。
因此,《星際穿越》並非一部簡單追求視覺特效、單純以科幻作為噱頭的作品,在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的把脈下,《星際穿越》中呈現的很多奇幻場景,都有前沿科技的理論支撐。
當然,由於劇情、視覺技術限制等原因,不可能一絲不苟的展現這些科學理論的全貌,但也足夠觀眾們在感受電影的,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