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為啥叫這個名?

2019-06-03     山左歷史

「章丘市」屬於漢語政區地名,其標準讀音為「zhāng•qīu Shì」。它所指代的縣級行政區域(地名實體),位於山東省的中部,黃河下游南岸,省會濟南的東邊。地處北緯36°42′,東經117°31′。東鄰淄博市、鄒平縣,西與歷城區毗連,北隔黃河與濟陽縣相望,南以齊長城與泰安、萊蕪為界。總面積1855平方公里。

「章丘」之名歷史悠久。據《章丘縣誌》載:「隋開皇十六年(596)改高唐為章丘,取縣北山章丘為名。」舊章丘城北1公里處有山名章丘,縣因山得名。此為「章丘」作為縣名之始,距今已有1415年的歷史。

章丘市行政區域,歷經變遷。西部、西北部、正北、東北部邊界都曾作過重大調整,唯南部齊長城始終為地區舊界。建國後,西部、西南部又作了重大調整。

遠古時期:少昊,金天氏:屬爽鳩氏。顓頊,高陽氏:創劃九州,屬青州

夏、商:東部先屬逄伯陵,後隸薄姑氏;西部屬譚國。

周:東部屬齊國,西部屬譚國。前684年,齊桓公滅譚國,全境屬齊國。齊國在章丘境內設有:平陵邑、寧邑、台邑、崔邑、賴邑。

秦時屬齊郡。今境內設平陵縣。

西漢時,屬濟南郡。郡治在今境內東平陵城,今境內設有:平陵縣、土鼓縣、陽丘縣、犭虎縣、台縣。呂后稱制六年(前187),呂台封為呂王,割濟南郡為呂王封邑。屬呂國。國治在今境內東平陵城,今境內設有:東平陵縣、土鼓縣、陽丘縣、猇、縣、台縣。八年(前180),呂后死,復屬濟南郡。

新朝改屬樂安郡。郡治在今境內東平陵城,今境內設有:台治縣、利城縣。

東漢屬濟南郡。郡治在今境內東平陵城,今境內設有:東平陵縣、土鼓縣、台縣。

三國魏屬濟南郡。郡治在今境內東平陵城,今境內設有:東平陵縣、土鼓縣、台縣。

西、晉屬濟南郡。郡治在今境內東平陵城,今境內設有:平陵縣。東平陵縣(公元307年去「東」字。永嘉末年(312),濟南郡治由平陵城遷駐歷城。至此,自秦並六國後,歷為郡,國駐地的平陵城,五百年後,終於與郡脫鉤。

東晉十六國時期,章丘先後隸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版圖,這期間攻伐兼并戰亂不絕,其轄縣已不可考,屬濟南郡。

北魏、東魏屬濟南郡。今境內設有:平陵縣、土鼓縣。北齊屬濟南郡。今境內設有:平陵縣、衛國縣、高唐縣。北周屬濟南郡。今境內設有:衛國縣、高唐縣。

隋朝屬齊郡。今境內設有:亭山縣、章丘縣、臨濟縣、營城縣、朝陽縣。高唐縣因與博州(今聊城市)之高唐縣重名,隋開皇十六年(596)取縣北章丘山為名,改名章丘縣。此為章丘作為縣名之始。

唐朝改郡為州,武德元年(618)新建鄒州,屬鄒州。武德二年(619),新建譚州,改屬譚州。今境內設有:臨濟縣、章丘縣、營城縣、亭山縣、平陵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屬齊州,今市境東南屬淄州。

北宋屬濟南府。景德三年(1006)置清平軍,治所今境內黃河鄉臨濟村。章丘縣改屬清平軍。熙寧三年(1070),清平軍降格為縣級軍,軍駐地遷今刁鎮舊軍。章丘縣還屬濟南郡。

金、南宋、元、明、清屬濟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為避孔子(名丘)的名諱特頒上諭:丘旁加邑(右阝),「丘」成為「邱」(新造字),改讀「期」(qi)音,章丘縣也就成為章邱縣。建國後,漢字簡化,恢復原名。

民國屬岱北道。1914年6月,改稱濟南道。1927年,廢道,屬山東省。1938年3月,屬魯北行署第十二督察區。1939年屬泰安、萊蕪、歷城、淄川、博山、章丘、新泰七縣邊區聯防辦事處。1940年4月,屬魯中行政區泰山專區。1943年春,淄川、章丘、萊蕪三縣接合部新建一縣,定名淄章萊邊聯縣,章丘縣由二個區劃歸該縣。1944年春撤銷淄章萊邊聯縣。1945年8月,析章丘、歷城二縣各一部,新建章歷縣。章歷縣轄五個區,縣政府駐章丘城。章丘縣轄10個區,縣政府駐埠村。二縣均屬魯中行署泰山專區。1946年6月,章歷縣改屬渤海行署清河專區。

1950年4月,章丘、章歷二縣改屬淄博專區。

1953年7月,章丘、章歷二縣改屬泰安專區。

1953年9月5日,章歷縣撤銷,合併入章丘縣。縣駐地由埠村遷章丘城。

1958年8月,章丘縣駐地由章丘城遷現駐地明水。

1958年9月15日,泰安專區與濟南合併,章丘縣隨同屬濟南市。

1961年4月8日,泰安專區由濟南市分出恢復原建制,章丘縣回屬泰安專區。

1978年11月17日,章丘縣由泰安專區劃歸濟南市。

1992年8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章丘撤縣設市、轄區不變,由濟南市代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OAlBGwBmyVoG_1Z1d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