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8年人民日報公布了第16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中國人在2018年的平均閱讀量是4.67本,而這個數字在美國是9本,日本則達到了40本。另一份來自美國伊利諾大學閱讀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美國兒童的閱讀量是中國兒童的6倍。
孩提時代薄弱的閱讀習慣,會導致成年以後巨大的閱讀量差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是學校和家長早已形成的共識,而如何去培養卻始終是個問題。今天,我們不妨向外探求,從教育發達的芬蘭,找尋閱讀教育及閱讀環境創設當中值得借鑑學習之處。
芬蘭是世界上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也是一個熱愛閱讀的國家,芬蘭最好的建築、最好的設計都是學校和圖書館,芬蘭人均年閱讀量40多本書,而且芬蘭孩子的閱讀能力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中常居世界之冠。究其原因,這與芬蘭整個國家的閱讀環境的建設密不可分。
-01-
孩子的第一本書是政府贈送的
在芬蘭,每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會收到政府的大禮包,這就是鼎鼎有名的Finner Baby Box,包括一些嬰兒服裝及其他的必需品,其中還贈送一本童書及一筆可用於書店、美術館消費的兒童福利金。也就是說,孩子的第一本書是政府贈送的。也許孩子還不懂每一個字的含義,但是已經習慣書在身邊的感覺。
-02-
芬蘭是圖書館的國度
統計顯示,芬蘭是全球圖書館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之一,80%的公民使用圖書館服務,約40%的芬蘭公民每個月會光顧圖書館兩次,每年人均借閱18本書,圖書館內平均每本書每年被借閱2.5次。在芬蘭圖書館,你會感覺比在家裡看書還要舒服。在圖書館的兒童區,孩子可以盡情玩耍閱讀,每周他們也有固定的故事時間,孩子們橫七豎八的趴著聽故事。
-03-
每個芬蘭人都是孩子閱讀的典範
「每天10點半睡覺,5點半起床,起床後半個小時讀書」,芬蘭人堅持「三個半」的作息時間,讀書就已經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在公園裡,地鐵上,咖啡館裡,你可以隨處可見讀書的人,一本書就好像是一個世界。無需拘於環境,無需顧及場所,書是沉默寡言的芬蘭人不可或缺的精神伴侶,每個芬蘭人都是孩子閱讀的典範。
-04-
家庭環境是最好的薰陶
在家裡,每個家庭在裝修時,都會在家裡打造一面書牆,讓孩子不管在圖書館還是家裡,都可以擁有豐富的藏書,可以隨手可得,有書可讀。
在保證孩子有書可讀的基礎上,芬蘭父母會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判斷,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他們認為,成人總是用自己的經驗看世界,孩子是用想像看世界。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提供了保障。
-05-
學校的閱讀時光是自由的
小學低段的學生一周有兩節自由閱讀課,學生可以在教室、走道、圖書館、角落,任何他們想待的地方看書。如此寬鬆的閱讀氛圍,讓孩子在自由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又能夠隨時跟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這就是芬蘭閱讀課的最大特色——鼓勵孩子在自由互動場景中享受閱讀。
在芬蘭,大到遍布全國各地大大小小城鎮的圖書館,小到鼓勵閱讀的家庭環境和學校的自由場景,孩子們在環境的薰陶之下,將閱讀融入生活,將其視為最自然的事情。
國情不同,我們或許在很多方面無法複製芬蘭的模式,但其中營造閱讀氛圍,打造閱讀環境的一些做法是我們可以借鑑的——
- 01 -
布置閱讀環境
對中國孩子來說,相較於公共圖書館,學校、班級、家庭的圖書館或圖書角利用率更高,所提供的圖書也更具針對性,因此教師可以在學習和班級圖書館的建設中多下功夫。
不管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有多豐富,布置多溫馨,如果位置不合適,圖書的流通率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將圖書館安排在出入方便、空間寬敞的教室。如果沒有辦法重新選擇圖書館的位置,那麼可以將書架放在學生隨時可以借到書的過道,儘量不要將書放在偏僻角落或者不便到達的教室。
有研究顯示,有班級圖書館的學生比沒有班級圖書館的學生,閱讀時間多50-60%,可見班級圖書館的存在對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
與學校圖書館相比,散布在各個班級的小圖書館或圖書角會更便捷和個性化,教師可以針對本班的情況做一些獨特的設計,比如增加學生在班級圖書館閱讀時的儀式感。在此,我們向大家分享一些tips,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為圖書館命名 /
一定要為班級圖書館/圖書角命一個名字,哪怕一個最簡單的名字,都可以為圖書館正身。因為這是圖書館在用一種無聲的語言,告訴孩子們,這裡就是我的地盤。
當然,您還需要在圖書館裡放置幾個簡單的書架,把書整整齊齊的擺放。書籍的分類既可以按照書籍的閱讀難度來分,也可以按照內容來分,或者直接讓孩子們安排,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
國內某小學圖書角
國外班級圖書角
/ 借閱登記本、借書證、借閱制度 /
借閱登記本和借書證是配合使用的。設立借閱登記本與借書證,實際上是要培養學生的公共意識。讓他們知道從公共空間拿書看,就要遵守一定的規範。
當然,簡單的借閱制度也必不可少。
/ 條形碼、印章 /
為了增加儀式感,在書籍上貼條形碼或蓋上印章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本普通的書,只要貼上條形碼,就似乎在宣告這樣一個事實:我屬於班級圖書館。
有些書籍不能貼條形碼,那麼選擇蓋章也不錯。
- 02 -
安排閱讀時間
要想培育孩子成為一名讀者,一定要給他充足的時間來閱讀。閱讀時間的長度可以參考以下建議:
7歲左右的學生,一次大約15分鐘(一天可以安排兩次);
9歲左右的學生,一次大約30分鐘;
13歲左右的學生,一次大約40-45分鐘。
在這段時間裡,老師可以和學生們一起閱讀,但最好不要對學生的閱讀看法和對書本的選擇做評價。此外,教師在為學生安排閱讀活時,還可以參考以下幾條規則——
(關於持續默讀您還可以點擊下方文字,查看相關內容)
持續默讀走心乾貨!關於SSR,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了
如何在中學階段實施英語持續默讀,視頻課程+案例+答疑,全方位指導!
- 03 -
掌握閱讀狀況
美國閱讀教學的先行者Donalyn Miller 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她的書Reading in the wild 中建議老師們要做好自己班級的閱讀記錄表,以此了解學生的閱讀水平、閱讀速度和閱讀偏好。
圖:班級閱讀記錄表
美國教師在做Running Record上比較成熟 ,一般都會有分級配套的書籍及記錄表。如果沒有這些資料,老師也會讓孩子們選取適合自己的書,一邊讀,老師一邊記錄閱讀篇幅、閱讀時間、錯別字等。
除此之外,國內教師在做班級內的閱讀記錄時也頗有心得,在播種閱讀的往期推送中,就有廣東番禺傍西小學教師運用閱讀記錄表激發學生閱讀熱情的案例,感興趣的老師可以點擊藍色文字了解 英語閱讀記錄卡的使用與建議
- 04 -
做孩子的閱讀典範
家長和老師都要明白,並不是給孩子閱讀時間和資源,孩子就能夠成為你心中成熟的讀者,孩子的閱讀習慣和品味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培養。就教師而言,如果你對學生讀過的故事、詩篇、繪本或民間故事不甚了解,那又怎能引導孩子去閱讀?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跟上時代,豐富自己的閱讀,自我充實,成為孩子們閱讀的引路人。
作為家長,如果你並沒有閱讀的習慣,而且家庭活動通常以看電視為主,那麼看電視的時間其實就占用了孩子的閱讀時間。因此,父母應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除了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還要儘量抽出時間和孩子共讀,潛移默化的培養自家的小讀者。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