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過這樣的場景:
上學快遲到了,你不停地催促孩子快點,「你書包呢?你的外套怎麼還沒穿上?你已經磨蹭半個小時了,馬上要遲到了,快點吧,我的小祖宗!」可孩子呢?轉身去了衛生間,漫不經心地說:「我先去趟廁所。」你在衛生間門口等了5分鐘,忍不住推門進去,卻發現孩子坐在馬桶上發獃…
檢查孩子作業時,發現孩子做錯了一道數學題,你耐心地給孩子講了一遍又一遍,孩子還是一臉茫然地望著你,那表情分明在說:「媽媽,你講的是天書嗎?我怎麼一個字都聽不進去啊?」你對孩子咆哮地吼道:「你到底有沒有聽我在講啊?」
孩子有一個壞習慣,每次喝水都喜歡將水含在嘴裡好一會才會咽下去,有時還會不小心把水噴出來,你已經記不清和孩子講過多少次,「這種行為很噁心,把水咽下去。」結果呢?他還是老樣子,孩子好像是猴子派來故意整我們的。
這樣的生活片刻,你我都不會陌生,我們那麼地諄諄教誨,孩子卻油鹽不進,我們與孩子之間好像對牛彈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習慣將其歸咎於孩子的錯,孩子不懂事,不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其實是因為我們與孩子不同頻。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同頻共振」,是指具有同樣頻率的東西會產生共振,也會產生共鳴或走到一起,這是由物理效應引申而來的,現在也被運用到了個人的思想、意識等方面。簡單地說,孩子不聽我們的話,是因為我們和孩子沒有處在同一個頻率上,只有我們處於同一個頻率中,我們說的話孩子才能聽得進去。
有一個著名的溝通漏斗理論,說的就是溝通率下降的問題,大意是這樣的:你心裡想說的有100%,嘴上能說出來的有80%,別人能聽到的有60%,別人能理解的只有40%,而最後付諸行動的就只剩下20%了。
也就是說,不是我們把心裡想的內容傳達出來,就能讓孩子百分之百的吸收並付諸行動,所以我們說出來的與孩子做出來的相差十萬八千里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如何才能讓我們說的和孩子理解的偏差變小,讓孩子付諸行動的機率變大呢?喬哈里視窗理論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啟示。喬哈里視窗是由美國學者約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共同提出的一個理論,喬哈里視窗把人際溝通比作一個窗子,被分為4個區域:公開區、隱私區、盲目區和潛能區。
公開區就是我們和孩子都了解的區域,隱私區就是我們自己知道,孩子不知道的區域,比如做父母的辛苦,良苦用心等;盲點區域就是孩子知道的,但我們不知道的區域,比如,孩子做作業磨蹭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學習上有困難等。潛能區域就是我們與孩子都不知道的區域。
要讓孩子聽進我們說的話,就必須讓我們與孩子保持同頻,如何保持同頻呢?就是不斷地縮小隱私區域與盲點區域,使得公開區域得以擴大。具體來說,應該包括以下幾點:
1.家長首先要向孩子敞開心扉
中國的家長比較內斂,不善於表達感情,往往會對孩子默默地付出,不計回報,可父母不對孩子講,孩子可能體會不到父母的不容易,他自然就不會理解父母。如果我們敞開心扉,主動和孩子溝通,講一講自己內心的想法,那麼,孩子就會更好地理解我們。
昨天,二寶哭鬧著想要一把黃色的手槍,而那把手槍讓他拿到了幼兒園裡,我告訴二寶:「槍在幼兒園,明天去幼兒園拿。」可三歲的二寶並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是一個勁地喊:「我要黃色的槍。」我抱起哭鬧的二寶,安撫他的情緒,跟他講道理。
站在一旁的大寶就生氣地說:「媽媽,你就是偏心,我要是犯了錯誤,你就不會用這樣的語氣和我說話。」半個小時前,他一邊看書一邊吃牛肉乾,被我批評了,現在依然耿耿於懷。
當時聽到大寶說我偏心時,我心裡是非常難過的,我拉過大寶對他說:「你快9歲了,可弟弟只有3歲半,有很多道理弟弟不懂,他犯錯誤並不是故意的,但你不一樣,你已經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很多事情你明知道是錯誤的,還繼續做,比如邊吃牛肉乾邊看書,非常不衛生。我當然會十分嚴肅地批評你,批評你並不代表我愛你就比弟弟少。你明天就要考試了,媽媽放下了工作,陪你複習功課,弟弟只能一個人玩玩具,這不是愛你嗎?你說我偏心,我心裡十分難過的。」聽我說完,大寶有些慚愧,「媽媽,對不起,我其實知道你愛我。」
2.走進孩子的心裡,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批評教育孩子,總認為我們的做法是對的,是為孩子好,可孩子真的是這樣認為嗎?他認同我們的觀點嗎?如果不認同,我們說得越多,孩子越反感,我們的溝通越不在同一個頻率上。
我們常說真心換真心,我們主動與孩子溝通,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才願意敞開自己的心扉。有一段時間我家大寶痴迷網遊,總偷著摸著玩遊戲,教育他多次後,依然改不掉。我非常生氣,認為孩子不爭氣。
一天我又發現他在玩遊戲後,我拉著他坐了下來,先和他談了自己對網遊的看法,告訴他我並不反對他適當玩遊戲,但不能沒有節制,占用了學習、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大寶哭著說:「媽媽,我也想改,可我改不了,你能幫幫我嗎?」
這樣的溝通讓我意識到孩子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他克服不了誘惑,這說明孩子並不是一無是處的,並不是沒有進取心的。當我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孩子時,我在教育孩子如何擺脫網遊時,就會多了很多耐心,多了一些陪伴,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批評他。
很多時候,父母與孩子矛盾的根源在於溝通不暢,導致各說各話,誰都不理解誰,誰都覺得對方不對,唯有溝通,增加彼此地了解,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溝通才會更有效,很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