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以下的寶寶主要是通過多感官來學習的,越小的寶寶越喜歡動嘴和動手,而數碼產品的刺激大多是平面的,孩子無法通過觸感來親身體會螢幕中出現的物品。
當家長帶著孩子親身體會自然或者是物品的時候,孩子才能通過感官建立情感連接,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孩子能看,能摸,能聽,能聞才行。
對於三歲以下的孩子來說,看電子產品只是單向的輸入內容,大人雖然輕鬆了但孩子的吸收卻是有限的。所以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即使是和孩子看視頻節目,也最好在家長的陪同下看,並且和孩子一起討論節目的內容。
提升三歲以下寶寶的智力,可以從一個眼神做起,當8,9個月大的寶寶看著大人的時候,身邊出現了什麼聲音的時候,家長就可以將眼神轉到發出聲音的地方,孩子的眼神自然就會隨著大人的眼神轉動而跟隨。
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的眼神就會共同放在同一件事情上,這個時候就可以幫助孩子給眼前的事物命名,孩子就會將抽象的名詞和眼前的東西連接到一起,這樣還能夠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學會抓住孩子觀察的眼神,從而幫助孩子將他們正在看的和詞彙聯繫起來。這種眼神的交流是孩子學習會話的基礎,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孩子從小玩到大,很難坐下來靜心學習也是令家長比較頭疼的問題。這其實是因為狀態發生了變化,因為孩子從小就是在動態中學習的,突然讓他們安靜坐著學,孩子自然就會不適應。
家長可以嘗試用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從動到靜的學習過渡,通常遊戲有三個要素,明確的目標,難度和能力的匹配,得到及時的反饋。
在遊戲開始之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坐下來學十分鐘,定好鬧鐘,響了之後就可以結束。選擇的目標不能太難,讓孩子稍微一努力就能做到。
將遊戲和學習相結合的時候,要記得給孩子反饋,學得好的要表揚,有缺陷的地方要及時改正,這樣逐漸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坐下來靜心學習的能力。
專注力指的就是一個人專注起來將所有的精力都指向一件事的能力,集中是這個能力的核心,需要大腦有選擇的接受某個信息,抵制其他信息對自己造成的干擾,集中所有心力能量用於所指向的某一事物。全身全心投入某一事物,從而達到忘我的境界,並最大限度的發揮能力的一種狀態。
沒有專注力的孩子學習的效率很難提高,專注力的訓練在學習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專注力是一種自我約束能力,而不是需要外人的強迫就能達成的。
學習不夠專注的孩子有些是因為長久以來他們已經習慣了選擇性的接收信息,喜歡碎片化知識而不是長時間專注於某一項學習之上。
想聽的時候才有反應,不想聽的時候就充耳不聞。這種類型的孩子都是大人呼喚好多次,孩子都假裝沒聽到,或者是用很不耐煩的語氣去回應。
在改善孩子專注力之前,需要先改正孩子回應他人的習慣,需要孩子在他人回應的第一時間就要有反應。當家長讓孩子協助做事的時候,要讓孩子馬上回應,讓他們做出表達需求。
如果叫了很多次孩子都沒有回應的話,就要讓孩子到家長面前來,明確指出剛才呼喚的次數,詢問孩子沒有聽到的理由。如果理由合理,也要教孩子如何禮貌的表達。
如果孩子說不出理由,那就要讓孩子對自己輕視的態度進行反思,並且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叫到自己的時候,要有反應。教孩子回應他人的時候要態度和善沒有藉口。
反覆訓練,持續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會知道大人是認真的,就會以認真的態度回應別人。
讓一個孩子提高注意力的方法就是要盯著講話的那個人,要學會指出孩子選擇性接收信息的問題,還要將話送到他們耳朵里,將信息完整的傳到孩子的心裡,孩子才願意真正的動起來。
從眼神的專注來要求,是很好的開始,當別人在說話的時候,要求孩子眼神要注視著對方,這不僅是一種禮貌更是專注力的表現。
學習不夠專注的孩子,在與他們交談的時候從眼神中就能夠看出來,總是左顧右盼閃爍不定,別人在說話,他們的頭腦可能正在神遊四海。
在開始上課的時候,家長或者老師可以告訴孩子要專注的看著講台,關注孩子的眼神焦點落在哪裡,將眼神渙散的孩子喚回來,雖然過程很辛苦,但是只要不斷提醒,建立孩子眼神聚焦的習慣,就能對孩子的專注力有很好的提升效果。
父母在和孩子對話的時候,要在間隙偶爾反問孩子,剛才自己說了什麼,如果孩子能夠回答出來,代表他們有認真聽,親子間的對話才能夠有傳達意義。如果孩子回答不出來那就說明他們沒有專注聽,這個時候就可以要求孩子在對話的過程中,不要總用「嗯」或者點頭以示自己聽到了,這其實就是被動接受信息的標誌。
原本應該思考的時候卻只有被動的回應,對話語信息的接收就會出現問題。所以要讓孩子在對話的過程中說出自己的想法,親子之間要有有意義的信息交流,這才是真正的溝通。
有些學習專注力不好的孩子,可以發現他們的動作非常緩慢,做事慢吞吞總是無精打采,身體的行動可以帶動思考的運轉,所以家長可以從孩子的動作敏捷度開始要求。
比如說叫了孩子老半天,他們才慢吞吞的晃過來,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退回原處,讓孩子快速的走過來,一次不行再來一次。
讓孩子將動作敏捷當成一回事,其實也是全神貫注的一種表現,也可以從生活的作息速度來要求他們。比如說五分鐘之內洗臉刷牙,一分鐘之內把書桌收拾乾淨等等。
用時間來限制孩子的行為速度能夠很快提升他們做事的敏捷度,如何更有效率的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好。
現在的孩子每天都會收到各種信息的誘惑,手機,電視,電腦,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充斥在他們周圍,讓孩子很難不分心。
原本應該是一家人溫馨的吃飯時間,但是電視里傳出來的各種信息會讓孩子甚至是大人都很難專心吃飯。而寫作業的時候,微信信息不斷閃爍,也讓孩子很難專注在作業上。本來應該是正常的親子互動,家長也會一邊玩手機,一邊和孩子聊天。
家長應該謹慎評估電子產品對專注力的破壞程度,認真規範孩子和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時機,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心多用」的壞習慣,不要讓孩子很難靜下心來去聽別人說了什麼。
先從教孩子一次就做一件事開始,讓孩子感受到,專心能夠事半功倍的好處。讚賞並且肯定孩子專心之後的高效率,讓孩子能夠充滿自信的去專注做事。
孩子不專心,分心,動作慢,這些都是缺乏專注力的表面現象,真正問題的核心是因為孩子欠缺對生活細節的要求,導致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選擇性的接收。
長久下來影響的不僅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導致孩子對日常生活的態度更加冷漠。進步,往往藏在對生活細節的要求中,孩子對細節的注意力也藏在大能對孩子的生活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