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絕大多數的孩子來說,任性並非天生的毛病,而是由於後天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個可以讓他們任性的性格。
所以先來分析一下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
很多孩子一開始是沒有任性這個概念的,但是看到身邊的小朋友或者是影視劇中的人物表現之後,他們現實通過模仿行為收穫了令自己滿意的結果,然後才有了任性的意識。
通過模仿學會了任性,比如許多親友一起慶祝節日,孩子們都聚在一起,其中有一個孩子有了任性的行為,這個時候孩子的家長並沒有教育他,而是任其發展,甚至會遷就他滿足他的要求。
這個時候孩子看到了原來通過這種行為也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跟著模仿。對於不辨是非的孩子來說這就是反面教材。
其實任性的不光是孩子,家長有的時候同樣會做出不顧他人想法的舉動,有的時候是爸爸媽媽,有的時候是年紀和自己差十幾歲的哥哥姐姐,任何一方有了任性的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這就是很典型的家長嬌慣出來的毛病,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長會覺得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就會遷就他,反正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要求,能滿足就滿足他們,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形成心理和行為定式。
比如有的孩子挑食的現象很嚴重,老人在撫養孩子的時候可能就不會勉強孩子吃他們不喜歡吃的水果蔬菜,還會按照他們的要求買零食,這樣的遷就就會讓孩子只吃自己喜歡的,別的根本就不吃。這種任性的表現就是以往遷就的結果。
除了嬌慣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做法就是家長特別嚴厲,為了孩子好,需要讓他們嚴格服從家長的要求,過於苛刻的要求會讓孩子難以達成目標,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
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很固執,不管外界批評聲多嚴厲,他們也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輕易妥協。
還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總是通過嘲諷或者是貶低來訓斥孩子,甚至當著很多人的面也隨意責備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從而產生任性和對抗的行為。
任性和固執對一個人的成長其實弊大於利,尤其是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更加全面的發展,他們需要聽到不同的意見和聲音,從而選擇更適合自己的道路,沒有任何社會閱歷的一意孤行只會讓自己走進死胡同。
在家裡不聽父母的話,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身心不會健康發展,還有可能造成社交問題,那麼家長如何讓孩子從任性轉為不任性呢?
需要家長做的就是先分析讓孩子變得任性的原因,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和孩子的性格對症下藥才能夠更好的糾正孩子任性的毛病。根據上面幾點造成任性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來解決。
如果是孩子通過父母以外的人模仿而任性,重點需要讓孩子明辨是非,知道不是所有的行為都要效仿,要告訴孩子他們那樣做是錯的。
如果孩子是由父母親自撫養長大的,就應該認真反思是不是他們從自己身上學會的任性,坦誠的和孩子交流,承認自己的不對,教育孩子不要學習。為了糾正他們的壞習慣還可以讓孩子監督自己,幫助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這樣有助於孩子樹立起正確的是非觀。
如果是因為遷就和嬌慣導致的,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矯正自己的遷就行為,一方面可以通過閱讀和繪本來讓孩子認識到任性固執的壞處,用故事來告訴他們任性會讓人做錯事,在集體中也不會受到歡迎。
要向孩子承認自己的責任,無原則的遷就是不對的,孩子任性家長是主要責任負責人,在此基礎上和孩子一起討論,怎樣克服任性。可以約法三章。
如果是因為太過嚴厲導致的孩子任性,家長就要改變自己事事苛求的態度,沒有任何事可以做到完美,要對孩子犯錯或者是在計劃之外的行動有一顆包容的心。
寬嚴適度的教育能夠更好的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創造民主的氛圍,多給孩子自己決定和自己行動的機會。
其實任性就是不講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突出了講理的過程,任性就會有所改變,千萬不要用任性來制服任性,有的家長看到孩子鬧脾氣,自己比他們發的火還大,這樣是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
任性的另一原因就是共情能力差,可以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體會到顧慮他人的感受,家長要多鼓勵孩子參加群體性活動,節假日安排時間約幾個小朋友一起進行遊樂活動。
可以事先給孩子將一些要求,如果自己的意見被否定了也要服從多數人的意見,不要太固執,學校班集體的活動要積極參加,主動向活動人要任務,認真完成和執行。
如果他們都達到了就可以給獎勵,家長也可以主動和老師聯繫,給孩子安排一些能夠照顧到別人的任務,提高孩子的責任心和與別人交往的機會,在和別人溝通的過程中孩子就會體會到任性的壞處。
幫助孩子選擇一些通情達理,共情能力高的小夥伴,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同齡夥伴之間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有一兩個通情達理不任性的朋友經常在身邊,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思想。
允許孩子到同齡人的家中,去親眼看看別人是如何聽父母的話,還可以讓孩子請小朋友來監督自己克服任性的毛病。
矯正孩子的任性需要家長認認真真的下一番功夫,而且首先要矯正自己,如果只是一般的批評,沒有具體的針對性的教育措施,恐怕不會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