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之死:"恐誅",還是"羞死"?

2020-02-14     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呂不韋,一個由商入政,有著獨立思想的政治大家。在秦國最為低谷的時期,特別是秦昭王病逝、秦孝文王病逝、秦莊襄王病逝的三次最高權力交接的敏感時期,呂不韋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是"恐誅",還是"羞死"?

呂不韋"飲鴆而死",死前沒有留下任何遺書,所以只能推測其死因。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呂不韋"飲鴆而死"的原因是"恐誅",據《史記》的記載,也認為是"恐誅"。但我認為,"恐誅"不符合作為政治家呂不韋的性格。如果呂不韋"恐誅",就不可能棄商從政,輔佐異人,也不可能向太后進獻嫪毐。如果"恐誅",東窗事發之後,他完全可以跪地求饒,也可以逃亡,也可以選擇到其他諸侯國做官,但他都沒有,他選擇了"飲鴆而死"。原因何在?

我認為,呂不韋的政治家的性格和他所受的儒家思想影響使他選擇了"飲鴆而死"。我們從司馬遷的筆下可以看出,呂不韋是一個性格剛毅,果斷、勇敢、自信,而富有謀略和遠大志向的政治家,可以說他無所畏懼,所以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無不顯露出他的積極進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態度。他從棄商從政,輔佐異人到尊為相國,號稱"仲父",可以說政治旅途,一帆風順。

而秦始皇十年十月,因向太后進獻嫪毐之事敗露,相國之職被免, "就國河南",這對呂不韋的打擊可謂是十分沉重的。但是,他並沒有選擇死。一年多以後,秦始皇的一封賜書,把呂不韋推向不歸之路。也就是說秦始皇的這份賜書是呂不韋自殺的直接原因。

那麼,我們不妨看一下這份賜書的內容:"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在這封賜書中,秦始皇一是否認了呂不韋對秦國的功勞,二是否認了秦始皇與呂不韋之間的親緣關係,三是把呂不韋和他的家屬都流放於蜀地。

賜書中並沒有"誅殺"之意。呂不韋如果怕死,完全可以帶著他的家屬到蜀地繼續生活。但是,他選擇了死。奪其官位,徙其蜀地,可謂是不仁不義;斷其親緣,可謂是不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呂不韋(《呂氏春秋》為證)實在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

因為他忠君,所以沒有像嫪毐那樣反叛,因為他愛國,所以在"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時,沒有離開秦國;因為他性格剛毅,所以不肯跪地求饒,苟且偷生。他所崇信的儒家思想和剛毅的性格,使他感到羞恥的無地自容,無顏面對世人,於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飲鴆而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5P_SnABjYh_GJGV2vu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