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不能靜靜?伊不能

2020-07-04     我實在是太CJ了

原標題:伊能不能靜靜?伊不能

伊能靜,自媒體人的最新muse。

在姐姐們開始乘風破浪,她先後為大家帶來了「勇懟持狹隘性別觀點的女權先鋒/再晚再曲折也能收穫真愛/52歲追夢一點也不晚/原來出道36年的她這麼牛X……」等多款爆文主題,堪稱選題界一霸。

後來伊能靜上了舞台,站在C位,親手推開了那扇網際網路真實記憶世界的大門,情況突然發生極速轉變:

第一次公演分組排練時,她還是能唱哭眾人的有耐心大前輩,但第二次公演來臨之前,她已經說什麼做什麼都不對了。

況且還有這段精彩的、播放量碾壓劉敏濤《紅色高跟鞋》的五千萬直拍,伊能靜的口碑在十年後滑落至冰點。

說實話,我對她的看法相當複雜:

伊能靜是紅過的也是有才的,所以她才能在年過半百的如今,仍然把自己當公主,並且理直氣壯地被寵被愛、一路撩閒狂作。

可是淺薄和無知也同時存在。

在伊能靜正當時的年月里,這是她是可以被妥帖存放的貼地小柔軟,然而當世界不再以她為中心的時候,伊能靜一再試圖用她最擅長和拿手的觀點輸出來收復失地,但潮水已退,未必符合主流口味的才華和思考是支撐不了她原有的短板的。

伊能靜永遠站在風口浪尖上,並非她天生萬眾矚目,一切不過是性格使然。

必須承認,伊能靜真的紅過。

2005年她以暢銷書作家的身份上《康熙來了》,小S說伊能靜的裙子「都是大S想要的」。

那時候她出道已經快20年了,唱起出道時那些歌,小S也都還記得對應的舞蹈動作。

90年代初,伊能靜也曾一度去香港發展,和劉德華、beyond都有過同框。

就算是在內地,伊能靜也是早就擁有了一批歌迷。

上面引用兩條微博中所提到的《我是貓》和《悲傷朱麗葉》,分別發行於1988和1989。

秦昊之前也發博說,自己在9歲那年買了人生第一盒卡帶,是伊能靜那盤《十九歲的最後一天/生日快樂》。

有人對「秦昊9歲就給老婆花錢」這件事表示懷疑,理由是他曬出來的專輯圖片是台版而非引進版,這盤專輯即便引進也是在1989年,前後時間有差。

左,秦昊曬出的版本;右,我在孔夫子舊書網搜到的引進版

但就算我們把秦昊這件事給忘了,單討論伊能靜的專輯能在89年被引進,也足以證明她人氣的不簡單。

看看那一年被內地人民聽到的「海那邊的歌聲」都來自哪些人:王傑、小虎隊、姜育恆……

那一年,中央電視台的《旋轉舞台》節目曾經播出過聚焦台灣當紅歌手與歌曲的系列特輯,當中就有介紹伊能靜的段落。

B站有位叫做@後天以後 的UP主上傳過當年的節目內容,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看。

1993年,央視35周年的台慶晚會上,伊能靜還和蘇有朋一起合唱了《我的世界只有你最懂》。

在蘇有朋和伊能靜這段表演之後出現的,就是趙麗蓉、蔡明、郭達搭檔的小品《追星族》。

小品開頭還有蘇有朋本人的「銜接式」客串,蔡明說「多麼幸福的泥點子」就是從這兒「蹭」來的。

如果覺得這種論證過於牽強,那電影或許更能說明。

在1992年那部《秋菊打官司》里,張藝謀用了好長一段鏡頭去拍秋菊逛集市,不止拍了賣蔬菜、賣豬肉的攤鋪,還特意在新舊文化高速碰撞時期,被視作人們思想逐漸開放標誌的港台明星海報上停留了幾秒鐘。

出現在海報里有齊秦、劉嘉玲、張曼玉、劉德華……伊能靜的有兩張,排面大到有點「隆重」了。

後來伊能靜還在坎城和張藝謀有過同框合照。

那是1995年,伊能靜以女主身份隨《好男好女》劇組走上紅毯,準備參與金棕櫚角逐,當時的競爭對手之一就是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後來侯孝賢又找伊能靜拍了《南國再見,南國》,同樣入圍了坎城。

哪怕是大量啟用香港演員的《海上花》,也有伊能靜的角色和表演空間。

侯孝賢自己都說,他發掘了三個女演員:辛樹芬、伊能靜、舒淇。

侯孝賢的90年代御用,合作這三部片子都入圍過坎城……即便是沒有得獎,她的作品也有幾部註定會影史留名。

所以你說伊能靜到底有沒有資格說「 害怕被當成德高望重的老師」?

太有了。

和寧靜「我這幾十年白乾了」的架勢,旗鼓相當。

節目組安排兩位靜靜一起出場,顯然也是考慮到她們在資歷和實績方面最為相當。

但為什麼「花學」罩頂、賽前被當做「洪水猛獸」的寧靜一路在圈粉,同期還有另一檔綜藝在上、老公新戲又爆紅了的伊能靜,卻在不斷趕粉呢?

很多人都說,是因為伊能靜太「媽」了。

我必須說,我很討厭這樣的說法,「媽」有什麼不好,被用來解釋觀眾對某個藝人的惡感?

她在《定義》訪談里提到別人的部分,也沒有那麼十惡不赦。

王智在加長版內容里提到,伊能靜花了一大上午的時間來教自己和王麗坤唱歌,她們兩個都很感謝靜姐。

王麗坤也發博感謝了伊能靜的悉心指導。

就算伊能靜在這兩人看不到的地方回顧一遍自己教王麗坤有多難多難、王智的喪氣在教學過程中帶來了多少阻礙……只要是事實就不算拉踩。

包括她把自己 實際演出時發揮不佳、聲音喑啞歸咎到教了兩位隊友十個小時上……這也不是特別大的問題。

伊能靜的問題實質在於 ,她太想證明自己而凡事不加節制,在每一個可能的空隙里瘋狂表達「我認為/我覺得/我以為」……

當你表現得像是付出了200分的努力,最終卻只交出60分成績的時候,沒有人會在意你其實及格了,大家只會憤怒於預期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異到底算不算欺騙。

作為歌手出道,伊能靜的賣點從來不是唱功。

2005年伊能靜要演舞台劇,挑戰「金嗓子」周璇,就被記者質疑她的童音到底能不能勝任角色要求(事實證明沒有)。

「童音」也和「童心·童顏」一起,成為伊能靜當年走紅的招牌。

伊能靜的出道是因為台灣巨星劉文正在1986年底成立了飛鷹唱片,並重磅推出三個風格各異的女生。

裘海正、方文琳和伊能靜雖然不是一個組合,卻因為同時曝光、常常合體上節目跑宣傳,而被稱作「飛鷹三姝」。

台灣媒體在今年2月還點評過飛鷹三姝,說「當年最丑的現在最漂亮」。

「當年最丑」,說的就是伊能靜。

那時候的她,長這樣

後來她先斬後奏地去割了雙眼皮,雖然把劉文正氣得要死,卻讓自己的日本娃娃風更加鮮明更被確立了。

大S嚮往那個穿著蓬蓬裙的Annie姐,造型完完全全是她自己手繪設計的。

小S記得的那些舞步,也是伊能靜自己編的。

這些她自我賦予的特質,連帶著伊能靜大量的詞曲創作一起,打下她走紅的根基。

很多人都喜歡拿大S或者劉若英來和伊能靜來做比較。

前者可能是因為她在小姐妹圈子裡表現得過於強勢,總是把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推廣成大家必須遵守的規則;後者則是因為同樣頂著「才女」稱號,並且被自我感動里侵占過別人的愛情。

因為《我們是真正的朋友》,習慣以「仙女」自居的大S一度被批,「相由心生,阿雅現在比大S美」

劉若英「想要問問陳昇敢不敢」的雞湯文是QQ空間和人人網時代的「10w+」爆款,但2010年,陳昇卻爆出她疑似介入陳國富和蘇慧倫的感情一事,讓不少人濾鏡破碎

但如果真的要在台灣名女性里找一個可以和伊能靜相比的對象,我會選瓊瑤。

這個想法來自伊能靜自述寫作和閱讀之於自己的重要性:

她說自己12歲被帶到日本生活後,青春暗淡無光,只能靠不停的書寫來「淹沒生命里所有不堪言的一切」。

到台灣當明星跑秀場後,伊能靜還是覺得自己和塵世格格不入。

因為別人在後台打牌的時候,她在看張愛玲,「那一段時間,眼淚好像淹泡著身體,隨時洶湧」。

她把自己的心情寫進歌詞里,於是唱歌和音樂也是陪伴伊能靜度過苦痛的藥劑。

書寫,是伊能靜確認自我、找到自我的最有效方式。

她極度以這種自我表達為傲。

《美麗教主》那本美容書出版時,伊能靜還在大叫自己不習慣,因為她交了四萬五千字的稿子,編輯說字數太多了,沒有人會這樣寫。

這份創作能力,連同伊能靜給自己的日本娃娃定位,也是她會被侯孝賢看中的重要原因。

錯失《悲情城市》之後,伊能靜不斷給侯孝賢御用編劇朱天文寫信,激發了對方的創作靈感,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合作。

戀愛是伊能靜認識世界的方式,《千禧曼波》雖然是舒淇主演,但故事是來自於伊能靜的。

但伊能靜太愛把自己的那一套觀點加到別人身上了,她是這樣,她覺得梅艷芳也是這樣。

在大型翻車現場的《定義》中,當易立競問起伊能靜如何看待翻紅這個話題時,伊能靜表示自己不在意紅不紅,一直有人找她,她只是不想來而已。

伊能靜表示自己不在意別人說她過氣或者翻紅,因為 「姐不在江湖,江湖依舊有姐的傳說」。

自己遠離大眾視野七年,仍然天天被黑,這說明什麼?姐不需要翻,姐仍然很紅。

伊能靜把她二婚、赴美生女、產後維權、為X教站台、推廣益生菌等一系列由私生活而非作品相關而引發的種種討論,通通視作自身知名度巨大的結果,而忽略了那些話題都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和極大爭議性這一基本事實。

如果它們發生在另一個人身上,依舊會被網友們關注,依舊能長久霸屏不衰,和當事人是不是伊能靜沒有絕對關係。

這位自稱離開娛樂圈很久的家庭主婦,在思考、心態和自我認知上,始終不曾 離開過自己最輝煌的那些歲月。

(想看到明天的文章希望點一下「在看」鼓勵我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w1GHXMBnkjnB-0zuoZ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