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牧心
圖/網絡
轉眼又到了2019年年終復盤的時刻。閉上眼睛思考了下時間飛輪快速運轉的這一年,好像年初立的Flag能堅持下來的卻少之又少,自己期待的改變也沒有發生:
總之,這一年,除了老了一歲,我們好像依然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這個場景就好像陳海賢博士自嘲的一句話那樣:我們對改變成功的經驗雖然不多,但對改變失敗的經驗,一定豐富得很。
那麼,為什麼我們心裡會有一個行為標準,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做到,但經常卻被現實打臉呢?
為什麼明明我們很討厭自己虛度時間、嚴重拖延,卻總是在做不到之後感到內疚、自責,怪自己不夠努力、意志力薄弱呢?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下,為什麼改變這麼難?我們又應當如何開啟行為的改變呢?
曾經有一項醫學調查顯示,即使心內科醫生告訴了病情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如果不注意飲食、運動、抽煙等不良習慣,他們將必死無疑。但結果卻是,只有14%的人會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其餘86%的人是不想活了嗎?當然不是,他們也知道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什麼,但就是無法改變自己。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呢?
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象與騎象人》中曾用一個有趣的比喻,來描述兩個自我之間的關係。他說: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頭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個騎象人。
騎象人騎在大象背上,手裡握著韁繩,好像是他在指揮大象,但事實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發生衝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過大象的。
喬納森·海特《象與騎象人》
我們身體里,就是存在這樣的兩個「自我」,一個「騎象人,」一個「大象」。
大象的脾氣是怎麼樣的呢?它有三個特點。
舉個例子來理解的話,就是大冬天的早上我賴在溫暖的被窩不去跑步,這樣的「經驗」讓我感到很舒服,這是「大象」所認可,並且支配我們的經驗。而那種跑完步之後的精神和身體狀態,是「大象」沒有感受到過的經驗,所以大象對他不認可。
「象與騎象人」的理論,很好地闡釋了哲學家大衛·休謨的那一句:理智啊,你永遠是情緒的奴隸!
正是由於「大象」以上三個方面的特點,它在我們體內的強大力量,所以我們的理智難以戰勝大象,這也讓我們的改變難之又難。
既然情感的「大象」力量如此強大,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改變從此就不可能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陳海賢博士在《了不起的我》一書指出,改變的本質是創造新經驗,擺脫舊經驗,要想開啟行為的改變,我們需要堅持這樣3個原則。
在象與騎象人的理論中,我們知道了改變之所以變得很難,是因為情感這頭大象總是認準讓我們感到舒適的「舊經驗」,而拒絕去體驗新經驗。
在心理學上來看,這種固守舊經驗的行為,最重要的心理機制就是:心理舒適區。
陳海賢老師將「心理舒適區」定義為我們應對環境的固有方式。在這種固有的行為方式之下,我們可以實現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控制感」。
在著名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監獄裡的圖書管理員就是一個遲遲不願意走出自己「心理舒適區」的人。他被關押了50年,習慣了一切的生活方式和應對方式,環境徹底將他塑造成了一個與外界環境隔絕的人。所以,在他被釋放的時候,他為了想繼續留在監獄,不惜舉刀傷人。最後他還是被釋放,但因為受不了外界的生存環境而自殺。
在這裡,監獄就是老布可的心理舒適區,在監獄裡,他實現了對自己和對環境的完全的「控制感」。
那麼出獄之後,他選擇自殺,也是因為他失去了對自己生活和環境的完全的控制感,他控制不了外界,他也無法讓外界去適應他本身。
《肖申克的救贖》老布可
陳海賢博士指出:
這就是心理舒適區最特別的地方:人不是根據現在的生活去選擇合適的應對方式,而會根據熟悉的應對方式來構建現在的生活。
所以,心理舒適區的本質是熟悉的應對方式帶來的控制感,而要走出這個舒適區,就需要我們慢慢地學會放棄一些「控制感」。
「小步子原理」脫胎於《瞬變》一書中的「縮小改變的幅度」這一原理。
奇普·希思教授認為:「小目標帶來小勝利,而小勝利觸發一連串積極行為的改變。」
「小步子原理」就是通過不斷獲得小的成功,來積累經驗的好處,從而為下一步的行動提供心理動力。
《哈佛商業評論》上曾有一篇文章非常贊同「即使是小小的成功,也能大大鼓勵人們相信自己」的觀點。文章中說到:
「當你設定一系列小型而又可見的目標,大家也如願達成之後,他們在頭腦中就會開始形成自己能獲得成功的想法。」
曾有一位著名的籃球教練約翰·伍登也說:「當你每天進步一點點,最後就會取得大成就……別想著一口吃成胖子,要追求一天一點小進步,這是唯一能開花結果的辦法,也是果實能地久天長的辦法。」
那麼從這些來看,其實我們的改變並非那麼難,我們只需要每天堅持一個微小的習慣,就能夠在一個比較長的期限內,獲得驚人的改變:
因為小步子原理的核心,是讓我們能夠專注到當下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上來。我們能夠控制的是當下自己一個個微小的行為,而我們卻無法控制這個行為能不能帶來我們想要的結果。
就像馬丁·路德·金的那句名言:「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個樓體,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
這是我們開啟行為改變的第二個原則。
剛才我們提到了,小步子能帶來大改變。但很多現實情況卻是,我們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卻很容易中途放棄。
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關係和環境中,受到周圍固定環境的影響很深。
為什麼我們一年讀50本書的目標總是只能立在Flag里卻總是不能實現?
因為我們下班後的場景總是這樣的:下班回家先做飯,吃飯的時候覺得太無聊了,就邊看美劇邊吃飯,看著看著,飯吃完了,電視劇還在繼續……就這樣一集又一集,時間就掉到了黑洞裡。
雖然我們事後覺得虛度了時間,十分懊惱,卻總是找不到好的方法。
這個時候,喜歡舊經驗的「大象」占據了上風,而理智又被甩到了後面。
環境的因素到底有多麼重要?《瞬變》一書提到:環境對我們產生的微妙作用之一,就是強化(或者淡化)我們的習慣。
下班後的環境強化了我們的習慣,所以我們很難做出改變,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主動地為自己培養一個「環境場」。
即使不去圖書館,我們也可以在家中為自己開闢出一個小的書房,甚至一個小的角落,放下電子產品,營造出一個讀書的「環境場」。
奇普·希思教授說:
「調整環境其實就是讓正確行為更容易出現,錯誤行為更難以發生。通過設定環境,使得不受歡迎的行為更難出現,甚至徹底絕技。」
《了不起的我》中也提到:
「場」並不玄虛,它就是一個人在一個空間裡做事的習慣。習慣會形成穩定的心理預期,穩定的心理預期又會鞏固習慣的行為。一個人在某個空間裡做的事情越純粹,越持久,這個空間「場」的力量就越大。
因此,要想持久地作出改變,我們就要為自己培養一個合適的「環境場」,並且堅持在這個場內養成穩定的行為習慣。這樣才能讓改變逐漸發生。
今天我們談了持久地作出改變為什麼這麼難的原因,是由於情感的大象太過強大;也談到了開啟行為改變的三個原則——走出心理舒適區,開啟微小的第一步,以及培養合適的「環境場」。
我們了解到,改變,意味著我們要轉變自己的行為方式,要讓理性的「騎象人」不停地與身體內的情感「大象」做鬥爭。
但我們也要知道,改變不會一蹴而就,需要細水長流。改變不是某個時刻,而是一個過程。要引領這個過程,我們需要堅持不懈,需要在邁出第一個台階的時候,做好永遠邁下去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