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對於孩子來說真的那麼重要嗎?或許孩子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2020-05-03   小風車媽咪

每次陪孩子出去比賽的時候,我總是對孩子說這樣一句話:"你要加油哦。你一定可以的。媽媽相信你。"

因為我知道自己家的孩子比較好強,既然是來參加比賽了,那麼就要取得一個好的成績,如果失敗了,或者比賽成績沒有達到他的心理預期,他就會哭,孩子的心理比較脆弱。怎麼樣來引導孩子失敗後的情緒,如何減輕孩子的心理負擔,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很久。

後來我看到一句話,讓我感受頗深:"如果不出意外,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是啊,作為一個父母,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成為天之驕子。但是實際上,我們的孩子也會和我們一樣,成為普通人。所以我們要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一些不太盡如人意的結果。


那麼是不是就意味著孩子不需要努力了呢?

當然不是。孩子對自己有期望,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想要去達成這個目標,這樣的想法是對的。因為我們的人生是充滿了無限可能的。向未知的結果而努力的過程,更應該成為孩子最值得珍藏的回憶。


因為這些過程對於孩子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至少等孩子長大了,回憶起自己的過往,能夠為那個曾經為了夢想而努力的自己驕傲,而這些努力也必定會成為孩子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過程帶給孩子成長

一定要去嘗試,才會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和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學到很多的知識和技巧,鍛鍊了自己某些方面的能力,看到自己一點點的進步,對自己有著更清楚的認識。

比如:孩子很喜歡畫畫,那麼在學畫畫的過程中,孩子會學著去搭配色彩,學著去調和色彩,學著去構思圖案,學著去布局一整幅畫……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還要虛心的向老師請教,和同學互相交流。這些經歷,這些經驗,都能帶給孩子成長,拓展孩子的思維,豐富孩子的想像。從而從多方面提升孩子的能力,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過程帶給孩子快樂和知識

孩子之所以把結果看得很重,源於我們家長。因為我們給了孩子莫名的壓力。"你要好好考哦,爭取拿第一";"你是最棒的,一定要拿個金牌哦"……這樣孩子的心裡就沒有了享受過程的快樂,而只看到結果。

其實孩子更喜歡過程,也更享受過程。因為在過程中,他們能夠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享受同齡人之間的默契和快樂;在過程中,他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想辦法去解決問題,獲得心理上的勝利的喜悅;在過程中,他們可以認識到更多新奇的事物,有獲得更多的知識。

比如昨天我們帶孩子去公園玩,孩子就專門找蝸牛,他在一片草地上找了好幾隻蝸牛,然後把它們放在一大片草葉上,看著蝸牛開心的吃,他忽然問我:"媽媽,蝸牛用什麼吃東西,沒有看到它的嘴和牙齒。"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我想了一下,對他說:"家裡好像有一本《動物百科》,你回家了去看看上面有沒有?"

結果一到家,他就著急的去翻書了,然後興沖沖的告訴我關於蝸牛的知識:它有嘴巴,還有牙齒,有兩萬六千顆牙齒呢。可真神奇。

孩子享受過程,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快樂,並從中學到知識。

過程讓孩子更堅強

人生永遠不會一帆風順,孩子也會面臨很多的挫折和困難。

一次次的摔倒、爬起、摔倒、爬起,讓孩子的性格更加的堅韌,因為他知道,這些困難都是暫時的,只要自己努力,只要自己認真,只要自己勇敢的面對,就可以戰勝困難。

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孩子會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優勢,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抗挫力。

記得我家孩子剛剛學輪滑過樁的時候,總是會踢樁或者摔倒,每次練完都是滿眼的淚水,感覺自己很委屈。後來我就告訴他,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那麼要想做好,就只有掌握方法,更加努力。漸漸的孩子不再為了踢樁和摔倒哭了,踢了就擺好重新來,摔倒了就站起來,重新來。一次一次,他終於突破了自己,順利的完成了這個動作。

泰戈爾說過:"天空不留下鳥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這就說明了過程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只要我經歷過,只要我努力過,只要我付出過,結果就不那麼重要。因為我已經問心無愧了。

這就是一種心態,能夠讓孩子勇往直前、無所畏懼。

那麼我們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看待成敗,享受過程呢?

《一》父母要先看到孩子付出的努力

作為父母,我們要看重孩子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一味的看結果。

在考試中,孩子考得很好,媽媽夸孩子:"你真聰明,我就說我兒子是最棒的",那麼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很聰明,不好好學也能考個好成績。

如果媽媽夸孩子:"你看,你這段時間學習很努力,不但認真的完成老師的作業,還自己進行複習,鞏固知識點,才有這樣的好成績,以後要繼續努力。"孩子就會知道自己能考好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態度,以後也會更努力的學習。

這就是誇獎過程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因為任何一個成功都不是能夠輕易得到的,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而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階石。

《二》找到不足,有效引導

有時候並不是努力了就有進步,就會有好的結果。還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思維方式。

當孩子對一件事沒有信心的時候,我們可以鼓勵他;當孩子認真做,卻沒有做好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找到問題,引領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不知所措時,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分析,並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進行解決。

《三》快樂比結果重要

對於任何一件事情的成敗,我們都沒有絕對的把握。而對於孩子來說,享受過程帶來的快樂,比結果更加重要。


去年我家孩子去參加省里的輪滑比賽,心理壓力很大,因為他怕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績。我和他聊比賽的時候,一直強調:"咱倆這是來學習來了,看看別人是如何把動作做好的,看看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在哪裡,然後咱們再努力。"有了這樣的心態,他就逐漸放鬆了,在這個比賽中,他認真的看其他選手的動作,認真的學習,為隊友加油吶喊,同時他認識了幾個志同道合的小朋友,還相互的交流經驗,甚至相約下次比賽見。

看著他和小朋友開心的聊天,真的是很欣慰。

《四》從小事做起

孩子因為自己的行為能力有限,思維方式的局限性,有些事情可能考慮不到那麼周全。這在無形中也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想要讓孩子更好的參與到過程中,那就先從小事做起,從簡單的事情做起,讓孩子享受到簡單的快樂,增加對孩子的吸引力。



昨天我在包餃子的時候,孩子興致勃勃的湊過來說要幫忙。我笑了笑,給了他一張餃子皮,他小心翼翼的拿起了,然後看我怎麼包。最後他依葫蘆畫瓢的包了一個扁扁的餃子,遞給我有點不好意思。我說:"哎呀,第一次包餃子,就包的這麼好啊。我第一次包的都露餡了呢。"聽到這話,他立馬有了信心:"我肯定包的比你好。"結果昨晚他吃著自己包的餃子,美滋滋的。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而且是與眾不同的。我們家長就是這條風景線的維護者,更是領航人。讓孩子盡情的享受成長路上的快樂,遠比只低頭趕路追求結果要好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