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一樣,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氣質,有的時代殘酷,有的時代輕鬆,有的時代開放,有的時代風流。歐洲18世紀的氣質是偉大,因為有啟蒙運動。
提起啟蒙運動,我們會想到很多概念:「天賦人權」、「人民主權」、「社會契約」。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常識都是啟蒙運動的產物,這場運動連帶它的18世紀已經成為人類現代史新的軸心時代。
我今天不打算講啟蒙運動中產生的具體觀點,我想聊一聊這些思想背後的基本原則和共識。前者在我們面前搖旗吶喊,出盡了風頭,但後者或許才是我們這個時代之所以如此的哲學基礎。
理性是我們進行思維、推理的能力,那麼什麼是理性主義呢?
理性主義指的是「建立在承認人的推理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換句話說,理性主義主要指的是一種對「理性萬能」的信念。理性主義認為人可以憑藉自己的理性構建起一個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解決一切困惑。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知識應該非常穩固,非常經得起推敲和質疑。
在理性主義看來,理性是人性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核心的那部分。既然它屬於人性,那麼它就是天賦的。既然是天賦的,那麼在理性的能力和運用上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就意味著:只要一個觀點是由理性得到的,那麼它就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提出這個觀點的人只是替大家說出每個理性人都不得不承認的共識而已。只要一個事物是符合理性的,那麼這個事物就有了名正言順的歷史必然性,不管是在歐洲、亞洲還是非洲,它都會是這樣。
理性成為審判一切合法性的最高法官,成為為一切提供標準的聯合國。
在理性被抬高到史無前例的地位之前,世界已經存在並運行了很多年。萬事萬物都是沒有被理性頒發執照的黑戶,它們需要被重新檢視。這種用理性重新打量世界、重新論證世界的態度就是懷疑主義。
懷疑主義思想早就存在,但是成為一場聲勢浩大的自覺運動則是在啟蒙運動時期。它的矛頭首當其衝地指向了當時的各種權威。
注意,懷疑主義並不是虛無主義,它沒有否定一切,它只是在質疑一切。它並不排斥權威,它願意接受權威,只不過這些權威需要經過理性的檢驗,取得自己的合法性。
在政治方面,懷疑主義認為「君權神授」不符合理性,君主的權力不能建立在上帝或教會的授權上,而應該建立在理性假設和論證的基礎上。於是產生了社會契約和人民主權的思想,也產生了近代的民族國家概念。這樣一來,人類的政治秩序就不再是經驗基礎上自發形成的了,而是理性自覺設計的了。
在宗教方面,人們依然會繼續相信上帝,但是上帝的形象卻發生了一些改觀——他不再是一位高高在上、喜怒無常的神。上帝之所以被我們信仰和崇敬,並不因為他可以呼風喚雨、排山倒海,而是因為他有理性。他藉助嚴密的邏輯創造了這個世界,並給這個世界安排了一整套符合理性的客觀規律,這樣的上帝被稱為「理性神」,這是啟蒙運動期間對上帝的普遍設定。
在科學方面,人們解釋世界的時候,不再唯《聖經》是從。科學開始擺脫教會和教義獨立發展。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再是世界形成的根本原因,原因隱藏在事物中,等待我們用精確的實驗和理性的觀察去一一發掘。
總之,懷疑主義的重點並不是懷疑,而是懷疑之後用理性為世界創造一系列穩定的理由和牢固的基礎。我們在這股浪潮席捲之處看到的是人類理性的盛開。
有了理性的人類如虎添翼,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率明顯提高。理性引導著創造,創造成果又反過來論證理性的有效性。
於是,人們很自然地對自己、對歷史、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樂觀主義情緒。
首先,我們認為在理性的幫助下,自己可以按照意願改造這個世界,甚至主動設計這個世界。從洛克開始,我們不滿足於對已有政治框架的小修小補,而開始試圖對整個國家從上到下進行整體的先天設計。美國的誕生和法國的革命就是這種政治樂觀主義的明證。
除了社會制度之外,紛繁複雜的自然世界在我們面前也不再那麼神秘和可怖,我們發現具體事物和現象雖然很多,但是它們的規律卻很簡單,甚至我們用一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整個世界的本質。牛頓建立在三大定律基礎上的力學體系便是這種知識樂觀主義的明證。
其次,啟蒙時代的人們異常眷戀這個世界,在他們看來,人類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世界是我們能想到的可能性中最好的一個。其典型代表就是萊布尼茨:他認為上帝是憑藉理性創造和安排這個世界的,而理性的最高宗旨就是「善」,嚴格遵循這一宗旨的結果就是「已有的現實世界是最好的世界」。
因為上帝是按照理性來創造和維持這個世界的,而人類認識世界藉助的正好也是理性,我們的認識和客觀的規律共享同一套規律,於是世界中的每一個事件在我們眼裡都充滿了環環相扣的必然性。隨著知識的增長,我們對世界必然性的感觸就越深,就越會被自然現象中因果鏈條的邏輯美震撼。
除此之外,我們的樂觀情緒還體現在新的歷史觀中。啟蒙運動主張歷史進步論,即認為社會是持續進步的,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理性的張揚,人類的政治制度一定會越來越公平、民主,人類的物質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富足,社會中的問題和罪惡會無限趨近於零,最終我們必會迎來一個完美無暇的時代。
啟蒙運動之所以會引發樂觀主義情緒,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它本來就是一個「人的發現」的時代,人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被激發到了最亢奮的狀態,我們無所畏懼。從這點上來講,美國的西進運動發生在啟蒙運動時期並不是巧合。
啟蒙運動還有一個原則,它內容很簡單,簡單到我們幾乎感受不到它,但是卻是幾乎每個啟蒙觀點的重要邏輯出發點。
這個原則就是: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主張個人本身就是目的,社會或集體只是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一切個人在道義上是平等的。啟蒙運動中發揚出來的重要信念,比如「自由」、「平等」、「民主」、「人權」這些莫不是建立在對個人主義的認同之上的。
上文已說過,啟蒙思想家們傾向於對國家政制進行先天的頂層設計,不同的思想家會有不同的構想,但是不管是「三權分立」保證總統獨立的行政權,還是「社會契約」將人民主權設置為民眾的殺手鐧。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認同,那就是限制公共權力。而限制公共權力的最終目標是保證每個公民的個體權利與自由。換句話說,國家和社會存在的最基本價值就是保護每一個個人。
除了在政治層面遵循個人主義的原則之外。在經濟方面個人主義也廣受歡迎,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重要的意識形態,只不過他換了一個名字——自由主義。自由主義主張每個人按照自身利益展開經濟活動,國家或其他任何力量無權干涉個人的經濟判斷和行為。國家只需要扮演一個守夜人的角色——為市場經濟的提供一個安全的秩序——即可,其他的事情交給人的趨利本性和價值規律去解決。
個人主義不僅是啟蒙思想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是啟蒙運動貫穿始終的基本原則。
以上所列的三個原則性精神——理性主義、樂觀主義和個人主義構成了啟蒙運動最基本的精神和最獨特的氣質。這幾項簡單的總結當然無法讓我們窮盡這個時代的種種振奮人心的理論成果,但或許能夠幫我們從更深的層次把握它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