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對心腦血管病患者的好處

2019-10-09   心臟衛士

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臟血管和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泛指由於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所導致的心臟、大腦及全身組織發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特別是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的特點,即使應用目前最先進、完善的治療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腦血管意外倖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1500萬人,居各種死因首位。

臨床研究發現,心臟病人如果不進行鍛鍊,會導致心臟功能持續惡化,進一步降低運動能力.為了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心血管病人應積極進行科學鍛鍊,大量研究表明,有效、規律、適當強度的運動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1.降低體重,一定程度降低升高的血糖、甘油三酸和血壓

2.改善心肺功能;

3.提高生活質量,是控制緊張,抗焦慮、抑鬱的良藥

4.降低再住院率

5.降低再發心血管事件率和死亡率;

6.改善內皮功能、穩定斑塊、減少心肌細胞凋亡

7.對慢性穩定性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促進側支循環形成

1個MET指安靜坐著身體消耗的能量,對於普通成年人大約是3.5毫升氧氣/千克體重/分鐘消耗的能量,對於70千克體重的人來說,大約是1.2千卡/分鐘。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運動強度的分類不是固定不變的。對於年齡大些的人,如男子50歲以上、女子40歲以上,運動強度的分類級別要增加一級。強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種運動對於40歲是中等強度,對於60歲可能就是高強度了。主要看自身的身體情況來確定運動強度的分類。

不少人有這樣的觀念,一旦患上心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後,最好儘量躺在床上、或呆在家中休息不動,臥床、坐輪椅都需要別人的照顧,但其實在臨床上發現,如果患者年齡較大後,只要術後一、兩周不活動,肌肉很快就會萎縮,無法行走、站立、喪失自我行動的能力,最後變成了慢性失能。

醫生表示,尤其是心臟不好的病人,本身心臟存在運動耐力和輸送氧氣的能力變弱,如不活動則會導致這種耗損加速,運動反而能增加周邊組織對養分和氧氣的運動。「心臟不好的病人,越需要加強運動鍛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