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林文化-藏傳佛教寺院彩繪藝術(圖集)

2019-09-18     北京梵林文化

塔爾寺藏經樓彩繪

寺廟建築是我國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寺廟建築集思想、文化和時事各種元素而成,通過對寺廟建築的風格及設計特點的探究,我們可以了解其所屬宗派、思想理念等等,更重要的是透過此可以觀察到建築時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動態。所以可以說:寺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博物館。對於古寺廟的建築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建築設計理念的發展及社會歷史的變革。寺廟建築於彩繪

對於佛教是何時傳入中國的,學術界尚未有定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佛教的傳入及之後的廣泛傳播,迅速發展了中國古代建築事業,特別是開闢了寺廟建築這一特殊的具有巨大價值的藝術道路。寺廟建築起源於古印度,從北魏時期開始在我國出現,到了唐宋時期到達了頂峰,而往後的明清時期則有著大量的修建。相比於很多的皇家建築因為朝代的更迭和戰爭而被破壞甚至消失的慘狀,寺廟建築被大量的保存下來。而且由於寺廟建築的大量湧現,使得其藝術和工藝都在不斷地發展和提高,達到了頂峰。

一、中國寺廟建築觀念

總的來說,中國的寺廟建築講求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觀,它的總體設計風格有意識的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游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中國的寺廟建築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中,這是因為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在中國寺廟建築群中有很多的室外空間,它們並不把自然排除在外,而是包容在其中,正所謂「深山藏古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古代寺廟建築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寺在深山中,亦是深山的一部分。

中國人講究「氣」,寺廟更是融合了天地之靈氣,所以寺廟的選址往往是集天氣、地氣、水氣、人氣等綜合因素為一體的好地方。所以在造屋建廟的時候都會考慮山川形以及方位,以尋求氣之所在而且能夠藏得住氣的地點,集萬物之靈。由此再決定建築的落和朝向。

位於中國山西省東北部的五台山,與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共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稀世寶庫。特別是其中的寺廟建築,彰顯了佛教寺廟的特色,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有這樣一種說法「台山歸來不看廟,廟裡乾坤貫古今」,由此可以看出寺廟建築是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價值的。五台山佛教寺廟建築群中的顯通寺是我國磚砌結構中的傑作,而從建築布局上來看,它的特點就是和五台山的地形地貌珠聯璧合。寺廟和自然山水融合在了一起,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優秀藝術作品,同時在世界建築文化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二、佛教寺廟的布局特色

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秉承了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佛教寺廟仍都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群體。

例如,承德避暑山在國內外享有盛名,而在其周圍還有十二座風格各異的皇家寺廟。這組寺廟群是對藏族建築藝術精華的充分融合的體現,聯合一些後來的官建寺廟和民建寺廟,它們集體反映出了承德歷史上的輝煌。寺廟建築雖然星羅棋布,但是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以避暑山莊為中心,與山莊建設遙相呼應。這些寺廟建築的坐落和方位與避暑山莊呈現出中心散射狀,體現了獨特的風格和承德避暑山莊的地位。承德市區的寺廟,無論是敕建、官建還是民建,都是經過封建帝王之間或者間接的許可的。在寺廟的布局上順應自然,體現了強烈的自然氣息,具備強烈的對稱均衡感和秩序感。這與清代皇帝利用宗教政策,團結各族人民,以達到「和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的政治目的有著不可分開的密切聯繫。在建築風格上,避暑山莊周圍的寺廟建築的輝煌壯麗與山莊青磚灰瓦、樸素淡雅的建築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由此也突出了避暑山莊,從而實現了建築布局的和諧統一。

而單座寺廟的本身設計也是順應了一定的規律,古寺廟的布局大多是正門中路為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為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為大雄寶殿和藏經閣。在正中路的左右兩側分別是僧房和齋堂。當然其中大雄寶殿是每座佛寺中最重要和龐大的建築。

三、各朝代古寺廟建築建構變遷

在南北朝時代,中國開始大規模興建寺廟,據《洛陽伽藍記》記載,北魏首都洛陽內外有一千多座寺廟。在歷經了不同的朝代的興衰之後,寺廟的建築風格也在不斷發展和改變之中。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寺廟建築,由此也形成了獨特的寺廟建築文化。

五台山可以說集結了各年代的優秀寺廟建築,自從佛教傳入五台山後,南北朝起,歷代帝王大都是信奉佛教的,於是在五台山陸續興建了許多寺廟。從五台山的寺廟研究可以看出個時代的生活水平、生產水平以及由此造成的各時代的建築風格的特點。

五台山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殿內的壁畫、石刻,殿外的經幢、墓塔等等都是古代的遺物,極具價值。佛光寺整個寺院由三個院落組成,一院最低,三院最高。整個大殿氣度不凡,十分壯麗。佛光寺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在於,它被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中國第一國寶」,因為它打破了日本學者說中國大地上沒有唐朝及以前的木結構建築的斷言。佛光寺的正殿東大殿在全寺最後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外觀大方簡樸,塗滿了朱紅,也正是唐木結構的建築的代表。從佛光寺的東大殿來看,唐代寺廟建築的基本特點是,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和真欞窗,整體的建築風格莊重樸實,美觀大方。

梵林文化-藏傳佛教寺院彩繪藝術(圖集)

在佛光寺前院北側的文殊殿,建於金天會十五年。殿內使用了減柱法,全殿前後只用了四根金柱。隨著金柱的減少,殿內的梁架發生了變化。前後槽用了內額,其上架四椽袱及平梁。該殿的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中人字柁架的先例。這座殿堂設計結構新穎,是金代的木結構建築的傑出代表。

顯通寺是中國第二座寺廟,是明代寺廟建築不可多得的瑰寶。顯通寺的原名為大孚靈鷲寺,寺廟的中軸線上有七重大殿。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一座罕見的漢白玉石砌成的「無梁殿」。無梁殿的意思是整個殿堂的砌成沒有用一根柱子。它的建造充分運用了力學的原理,外觀是兩層結構,實際是個一層的穹窿拱洞。而整個殿由三個拱洞構成,拱洞由一塊塊青磚壘砌,扶搖直上,邊上邊縮。拱璧即為山牆,牆上開有拱門,串通三洞,沒有一根樑柱。這座大殿的建築形狀奇特,其外部充分體現了雄偉壯觀、莊嚴肅穆的氣質,同時內部又雕刻精湛,設計別出心裁,是一座現有的磚券建築。顯通寺的建造充分反映了明代人們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從「無梁殿」的建築看來,明代的木結構建築與前代相比較變化很大。在殿宇的布局上,主體建築多在中軸線上,其餘建築十分強調左右對稱,結構十分規矩嚴謹。梁架結構多用於通柱,屋內不論有沒有天花板,都採用了明栿做法,加工細膩。

五台山的標誌塔院寺是另一個獨具特點的寺廟。該寺寺始建於元代,在明成祖永樂五年擴充。其中被稱為大白塔寺的舍利塔,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築而成,在青山之後顯得格外醒目。人們常把大白塔寺看作為五台山的標誌。從此寺中可以看出在元代寺廟建築中,梁架結構出現了斜梁構件,多採用減柱法。

四、中國古寺廟建築的建築藝術

寺廟建築的藝術特色融合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美學特徵,特別是在屋頂的修葺和裝飾上

有著獨具一格的特點。

平面組合中的佛寺院落大多數開間都是單數的,這是因為中國古代以單數為吉祥之意。開間越多,等級則越高,比如大雄寶殿用九、五開間,以象徵「帝王之尊」。其餘大殿則一般是三間,間的縱深為進深,開鑒於進深形成一定的比例關係,使得整體建築取得和諧統一的效果

寺院建築的屋頂是中國古寺廟建築的一大特色。屋頂的建造大體利用木結構的特點做成了曲面形,寺院屋頂的造型有底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等等。在屋頂的型式上常有斗拱和彩畫。斗拱造型精巧變化複雜多端,具有很高的裝飾效果。它是在屋頂和屋身交接的部分設置一個木構件,這在古寺廟建築中十分常見。斗拱主要起支撐巨大屋頂出檐和減少室內大梁跨度的作用。而彩畫原是為了木結構仿佛,之後慢慢成為了寺院建築藝術必不可少的裝飾。明清建築彩繪的主要形式是梁枋上的旋子彩畫,用琢磨、大點金、雅五墨繪成的龍錦的圖案、旋花、翎毛花卉與寺廟的整體色彩相互配合,具有鮮明的對比感,把整體建築裝點得炫彩奪目。

屋頂上的飛檐也是寺廟建築的獨特的風景線。向外和向上翹起的屋角使得高聳的屋頂顯得生動而精巧。檐角上常排列一對有趣的小獸,小獸的大小多少要根據寺廟宮殿的等級來決定。小獸的排列或是象徵著吉祥安定,能滅火消災,或是正義公道的化身,能剷除邪惡。這些小獸的裝飾不僅僅有著這些深刻的寓意同時也是寺院屋頂裝飾的亮點。

當我們瞻仰唐卡時,如何去辨認唐卡所繪的佛、菩薩呢?因為唐卡里的佛、菩薩、明王護法、佛母上師等形象非常多,而且有的佛具有多種變化身呈現,十分複雜;加之藏傳佛教各教派供奉的佛、菩薩形象亦有差異,所以辨認是非常困難的。




梵林文化-藏傳佛教寺院彩繪藝術(圖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S4Klm0BMH2_cNUgL4r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