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女星生娃,70歲媽媽產房外痛哭:「女兒,生個兒子吧!」

2019-09-16     家庭雜誌

最近,綜藝節目《新生日記》火了一把,這部以待產婦作為觀察視角的節目,讓熒幕內外無數個母親感同身受。其中,娘家人們的表現,讓人淚目:

嘉賓馬劍越月份還小,她為自己的老公和爸爸安排了「分娩體驗」。

兩個爸爸(准爸爸)疼得不住呻吟,馬劍越的媽媽不禁喃喃道:的確太疼了女兒,讓他們(爸爸們)體驗一下,將來也對你好點;

嘉賓麥迪娜生產時,父母地遠沒有趕到,只有姐姐陪在身邊。

麥迪娜在產房哭,姐姐在帘子後面哭:妹妹的裂骨之痛哪個做媽媽的沒有體驗過呢?

最近一期,李艾生子,鏡頭特別拍到了產房外的李艾媽媽:

從女兒陣痛開始,她就坐立不安直到結束。

李艾看到這裡補充道:我母親特別堅強,在我父親的葬禮上,她都沒有哭過,這是我第一次見她哭。

她在時候叮囑我,二胎計劃可以叫停了。

李艾婆婆在安慰對方時一句話戳中心窩:堅決不生女兒,否則女兒還要忍受一次生產之痛。

就連現場嘉賓都邊看邊哭:看李艾生產,仿佛又想起了自己當初有多痛。

懷孕之前,好想要個女孩,給她梳兩條羊角辮子,穿可愛的小裙子。

等真的懷孕,經歷孕吐、水腫、抑鬱、抽筋、保胎、各種篩查……整整十個月沒有一天不是玻璃心的生活。

最終挨到產前,感受一波一波如潮水般湧來的陣痛....

只祈求肚子裡的是個男孩,不用承受生產的半分痛苦。

當我們在產房命懸一線、死去活來時,產房外的母親也在感受著錐心蝕骨般的疼;

當我們生下孩子,痛覺與孩子的一顰一笑相連之後,我們也讀懂了母親的無聲落淚以及她厚重的愛。

世上有種感同身受叫做「母親愛子」

許多人說,結婚後的女人有一個永遠回不去的娘家和怎麼都融不進的婆家。

而事實卻是,你的娘家,永遠有一個牽掛著你的媽媽。

鄰居姐姐大學畢業沒多久就結婚懷孕了。

作為儲備幹部,彼時她下放到車間鍛鍊,忙得腳不沾地。

加上孕反嚴重、營養不良,懷孕五個月余,她的體重不升反降。

她在朋友圈曬出尖肚子和體重盤調侃:為娘我老當益壯,瘦且益堅。

隔天,媽媽立刻殺了過來,帶了家裡的姜、姐姐做姑娘時喜歡的枕頭,還有亂七八糟的特產。

都是街邊常見的東西,媽媽卻自有盤算:薑片切了貼手腕能止吐;枕頭是用慣了的能安眠;特產一定要教會女婿做,孕婦的嘴不能虧……

媽媽住了小半個月,瞅著女兒體重慢慢上來才走。

此後每個周,姐姐總會收到兩個用冰包護得梆梆硬的凍骨湯快遞:一個快遞管三天,一頓一小塊。

做麵條湯底、煮鹹粥,每個湯塊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姐姐這麼吃著,一直吃到出了月子,大人小孩都神清氣爽。

哪有不嫌麻煩的人,不過因為孩子永遠是母親的軟肋罷了。

母親是一盞燈,孩子是那根燈繩。

孩子手一伸,它就亮了。

有網友分享自己晉升媽媽後的經歷:

有了寶寶後,一家忙得不可開交。

當她感覺傷口裂開,第一反應是喊媽媽。

為人母后,她更能明白母親始終是最值得信賴的人,因此,她希望媽媽幫她帶寶寶。

隨後,媽媽每天都會操持孩子的拉撒睡,只為讓女兒多躺著不傷腰;半夜孩子驚厥哭泣,媽媽在房間外一躍而起迎進來安撫,只為讓喂奶的女兒安穩得睡一覺。

一年下來,媽媽老了很多,她希望自己儘可能的承擔,避免女兒像自己一樣落下一身月子病。

(每個媽媽,都心疼自己的女兒)

今年,我兒子一歲了,他跟一手帶大他的外婆特別親。

翻看兒子與媽媽在一起的照片,我才發現我已經很久沒有認真看過她了:

她眼角的皺紋很深,臉如同被風抽過的饅頭皮乾澀暗淡,扶著外孫的手指甲泛白,骨節粗大,老人斑非常明顯。

我難過不止在於她鬢邊的白髮是為我而生,她因勞累而長出的皺紋也只是為了替代女兒臉上的啊。

誰說這世上從沒有感同身受。

孩子之於母親,就是最切膚的感同身受,我們體驗過的,她們都曾趟過路;我們承受的痛,她們更甚。

曾經有部電視劇叫做《辣媽正傳》,女主生了女兒後被婆婆冷落。

其實女兒的媽媽也會失落:

她們都希望自己的女兒生兒子,卻不是有皇位要繼承,而是自己經歷的切膚之痛,不願讓女兒再受過。

母愛,是無法輪迴的辜負

八月,張馨予發了一條微博,原本是為了控訴不良家具商的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卻暴露了另外一件事:

當書架傾倒,張馨予媽媽毫不猶豫擋在了女兒身後。

意外再快,快不過母愛。

媽媽不是超人,媽媽只是在愛孩子這件事上,超過了所有人。

媽媽最愛說「媽媽沒事」,而這句話翻譯過來,是只要孩子沒事,媽媽的一點傷痛有算得了什麼?

前段時間,在老人中間興起了補繳保險的潮流。

許多老人或是打零工或者賣菜,東拼西湊攢點錢給自己買份保險——

他們年輕時掙得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他們年老了,卻不希望沒有保險傍身,給孩子增加哪怕一點點負擔。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曾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就是不斷的放下,然而遺憾的是,我還沒來得及與你們好好告別。

曾經有一部老掉牙的電視劇《渴望》,慧芳撿了一個棄兒,取名小芳。

她把小芳視如己出,曾為了治好小芳的雙腿吃盡了苦頭,影片的最後,小芳只來得及向傾盡所有來愛她的母親說一句再見。

然而有些愛,再也不見。

今年三月,有一個3歲女兒的母親被醫學判了死刑,她因接受化療而頭髮掉光,面容憔悴。

想到自己的孩子,她唯一能做的事情是為孩子做一箱子衣服:「這箱衣服能讓孩子們想起來,他們有一個愛他們的媽媽。」


劉玲玲不怕死:化療的副作用讓她越發痛苦,她恨不得放棄治療,以防全家舉債,孩子們無書可念;

但大多數時候,她很怕死:她害怕看不到孩子長大,她害怕孩子的每個成長時刻,再也沒有了媽媽。

母子一場,不過一世。

作為子女,哪怕結草銜環,也無法回報媽媽們的拳拳之心,更可況,她們從不求回報。

你以為出人頭地是她們的驕傲,

她們唯一的驕傲卻是你平安

在天津有一個「跑得快」媽媽,她是張寧。

她的女兒被確診為神經母細胞瘤,號稱「兒童癌症之王」。

張寧為了給孩子籌措治療費用,開始一邊照顧孩子,一邊送外賣。

三十多個小區、六七十戶商家密布在差不多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在做外賣員的一個多月里,張寧在這些小區和商戶間來來回回穿梭超過850次,跑了3190公里。

在7月的31天內她送出770單,依然不敢停下來喘口氣。

她認為,她多跑一單,孩子的生命就多延續一天,假如路沒有盡頭,孩子就有救。

「不期待她將來有多大能耐,只求她平平安安」接受完採訪,張寧繼續奔波在拓展孩子生命的那條路上。

熱搜上常常有這樣的話題#媽媽最愛給你發什麼#

我媽最愛給我發猝死。點開對話框何其驚悚:

因為工作關係,我時常熬夜,我也幻想自己在某時某刻成為「成功人士」,讓她在老姐們兒面前嘚瑟一下。

但是母親對我說的更多的就是「你髮際線又退後了,臉色也不好,是不是熬夜了?」

不規律的勞作之後,身體終於抗議,一場大病。

事後,她與我深談一次:「這世上有很多成功人,但更多的是普通人,普通人沒什麼不好,媽媽希望你做個普通但平安的人。」

泰國短片《媽媽的禮物》中,一語道破母親的心:照顧好自己,就是你給我的禮物。

媽媽們要的實在不多,爛大街的「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已是她們最質樸的念想。

餘生,請讓我們成為母親的「歸途」

人到中年才明白,母親與孩子間「權利的遊戲」,獲勝者永遠是孩子,再有原則的母親,也會對孩子妥協。

(哄睡孩子後,媽媽只能站著休息)

父母在世,人生尚有來處;父母離開,人生只剩歸途。

(兒子出門打工,老母親一送再送)

我們安身立命,我們成家立業,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

從此只想工作之於陪伴孩子,卻忘了父母也如同孩子般的期待我們的目光落在他們身上。

(為了生計,只能偶爾親昵團聚的母子)

網上曾經有人計算,如果我們是三十歲上下、心力交瘁的上班族,我們走過的人生,將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每個月跟父母見兩次面,我們與父母的相處時間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忙到一個月只能與他們見一次,那麼我們與父母相聚的時間只剩下一個小格。

媽媽們在我們成長的路上,與我們有過分歧或者衝突。

可能控制欲強,也可能愛得內斂不察。千言萬語,唯有一句話:

請不要在年輕時用盡所有力氣逃離她們,卻在成年後窮盡一生卻回不到她們身邊。

文:羊咩咩

本文系《家庭》雜誌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改編,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M_NR20BJleJMoPMg2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