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是沒等來第二個翁斐然

2020-12-13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我們還是沒等來第二個翁斐然

2008年,由孫皓輝所著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出版。

小說洋洋洒洒500萬字,講述了一段鐵馬金戈、盪氣迴腸的帝國崛起之史詩。

本書一經面世,不僅在當代文學史上成功留名。

順道,也為未來的國產影視界投下一顆石子。

2009年,漣漪泛起,炸裂無聲。

《大秦帝國之裂變》開播,以豆瓣9.3的高分登上繼《大明王朝1566》以來的新巔峰。

等到《縱橫》《崛起》陸續接棒,「大秦帝國系列」便正式奠定了歷史正劇界「鎮山之寶」的地位。

近日,該系列的收官之作 《大秦賦》(原名《大秦帝國之天下》)開播。

萬萬沒想到,這部備受期待的大劇居然翻車了。

我眼看著評分一路滑坡,從8.9跌到 7.5,創下系列新低。

仔細一打量,劇里的槽點確實不少——

比如,台詞過於白話,丟了歷史劇的厚重感;

戰爭場面雖然宏大,服化道卻太過華麗精緻,與戰國時期的古樸沉穩風不符;

同樣的,觀眾對劇中選角也頗有微詞。

比如,飾演趙姬的 朱珠戲路太輕浮,撐不起角色;

以及,強行扮嫩的 張魯一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47年,莊襄王駕崩,始皇帝登基繼位。

此時,嬴政不過年滿13歲。

回過頭再看飾演少年嬴政的張魯一,他今年多大?剛好40歲。

幸運的是,這屆觀眾都挺懂事,沒有為此給官方扣上「不尊重歷史」的帽子。

不幸的是,「年齡對不上號」成了影響觀感的頭號難題。

就說嬴政與嬴異人的這幕對手戲。

我敢說,99%的觀眾都會有同感:

這兩人哪裡像父子,分明是兄弟。

港真,你能看出來張魯一非常努力地往少年形象靠近,試圖表現嬴政的稚氣未脫。

但,我還是越看越彆扭。

一張過於成熟的臉龐+幼稚純真的表情=?

emmm,不多說了…

總之,任由他的演技如何精湛,都不可能彌補外觀條件造成的局限性。

隨著觀眾的不滿越來越強烈,微博話題 #翁斐然 少年嬴政#被順勢刷上熱搜。

翁斐然是誰?

一言以蔽之,一位業界的古早傳奇。

他曾憑藉 《秦始皇》中少年嬴政一角,收穫好評無數。

這也是他唯一的代表作。

成名之後,他沒有踏入影視圈,而是就此隱退,回歸到素人的身份。

在銀幕上留下驚鴻一瞥,最後翩然離去的演員不在少數。

比如,魏敏芝與林碧琪。

兩人分別是謀女郎與金像獎影后,起點不可謂不高。

耐人尋味的是,這些昔日的銀幕傳奇,早已被人遺忘。

要是光說個名字,你八成都對不上號。

相比之下,唯有翁斐然的熱度最「保值」。

正主退圈多年,居然還有人建立起新的「快樂老家」——擁有近5000粉絲的微博超話。

這個粉絲數量,甚至超越了不少活躍中的三四線演員。

問題來了,為何翁斐然能憑藉三集《秦始皇》一舉封神,成為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

僅僅是因為他長得夠俊,順應了「顏值時代」的潮流與大眾的審美取向?

答案,恐怕沒有那麼簡單。

必須承認,翁斐然的顏值確實驚艷。

粗糙的運鏡與噪點十足的畫面,完全遮蓋不了他的美貌。

隨手一截,分分鐘都能惹來一片讚嘆,「愛了愛了」。

即使戲份不多,也足以供後期入坑的粉絲原地開辦一場「鑒顏大賞」。

最最關鍵的是,他長得很有 辨識度

千萬別小看這一點。

因為,當下的娛樂圈環境對我這個「95後老阿姨」兼輕度臉盲來說,實在是 太 不 友 好 了!

一方面,市場更迭正在不斷加速。

近兩年的男團選秀節目就跟韭菜苗似的,一茬茬往外冒,瘋狂地輸出了大批新人。

尤其是《偶像練習生》《青春有你》,一口氣就推了100多個練習生。

我簡直想當場大呼三聲「好傢夥」,這誰頂得住啊?

男團 NINE PERCENT

作為追星絕緣體,每當有新晉偶像躥上熱搜,我都得努力回想半天:他是誰來著?

久而久之,永遠趕不上趟的我就放棄了上熱搜養眼的樂趣。

另一方面,無論藝人還是愛豆, 如今的花美男們實在是太千篇一律,毫無特點。

毫無特點=毫無記憶點。

遠的不提,就拿《演員請就位2》來說吧。

從頭到尾,我都沒記住那些跨界鮮肉長什麼樣,除了賀開朗(畢竟他的長髮造型還蠻有藝術家的feel)

另外,據我觀察,無論是宣發的通告還是粉絲的彩虹屁,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種:

「帥」、「酷蓋」、「可甜可鹽」、「狼/奶狗」、「男友力max」、「盛世美顏」、「神仙顏值」,沒了。

修飾詞的單調,無形中映射出主流審美的貧瘠。

更別提,這些所謂的帥哥還摻了不少「水分」。

每當站姐脫粉,或是生圖意外流出,就會有愛豆被迫暴露真面目,並引發新一輪的脫粉。

因此,丁真的現象級爆紅,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大眾「苦精修帥哥久矣」。

當然,廣大直男朋友現在可能還沒鬧明白:

明明,他看起來也不怎麼帥啊?!

事實上,我們直女的評判標準從不僅限於五官,也得看氣質和眼緣。

而丁真的純真清冽與渾然天成的「甜野」氣質,妥妥的都是加分項。

氣質獨特的天然型帥哥,誰不愛呢?

而翁斐然呢,也是同理。

單看眼睛和鼻子,與巔峰時期的吳彥祖頗有幾分相似。

難怪有人評價,認為他是吳彥祖+張震的結合體。

細看他的五官,簡直精雕細琢,優越到幾乎挑不出瑕疵:

額頭飽滿、鼻樑挺拔、眉眼精緻、眼角微微上挑。

至於嘴唇呢,又恰好和「古裝第一美男」嚴屹寬是同款薄唇。

抿嘴笑的時候,不會讓人覺得弧度過於單薄,反而會有立體感。

再說一個加分項——他笑起來的時候,會有可愛的梨渦。

《少年張三丰》里的嚴屹寬

他的氣質,更是一絕。

從正面看,高冷,貴氣十足,甚至帶有一絲絲病態的陰鷙。

從側面看,又仿佛有種雌雄莫辯的朦朧美,堪稱360度無死角。

和某些被吐槽「長殘了」的童星不同,他連長大之後的日常look,也值得多看幾眼。

休閒帽、金絲邊眼鏡、高領毛衣、黑色夾克。

原本平平無奇的單品經由他的組合,瞬間就有了文藝片男神秦昊內味兒,既斯文又知性。

光靠顏值,興許能在網際網路上撐起一時的熱度,但總不至於讓觀眾如此念念不忘。

「帝王相」、「王者之氣」、「翁皇」。

單看這些高頻關鍵詞,你就能反應過來——

翁斐然最大的成就, 在於他滿足了大眾對於少年嬴政的想像。

在此之前,大眾心目中的少年天子一般都是什麼樣子呢?

簡單舉幾個例子。

遙想當年,還沒安上「霸道總裁開關」的黃曉明,也算是絕佳的正面教材。

《大漢天子》里,他既有意氣風發、風流紈絝的一面。

劇情推進到後期,他在朝堂內外的權謀爭鬥中磨平了稜角,心性也逐漸成熟。

蛻變為漢武帝的劉徹,終於展現出老成持重、心懷天下的另一面。

再比如,童年男神之一的孫耀威。

《懷玉公主》里深情款款、愛吃醋的康熙,以及《烏龍闖情關》里草根氣息濃郁、痞氣瀟洒的劉病已,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是他讓我明白,什麼才叫「愛江山更愛美人」。

《烏龍闖情關》

聊起少年嬴政,除了翁斐然之外,還有另一座不可忽視的「大山」——

《尋秦記》中的 林峰

同樣的,他也拿捏住了趙盤(嬴政)複雜多變的性情:

前期,天真、懦弱,把項少龍(古天樂飾)視作恩師與知己。

兩人相互扶持,一路闖關升級,直到登上王位;

後期,隱忍、腹黑、心狠手辣,展露出真正的帝王心術。

為求自保,他不惜圍堵項少龍,企圖殺人滅口。

再說回《大秦賦》。

有一說一,劇里另一位少年嬴政的扮演者演技尚可。

相比之下,他缺的是天皇貴胄的傲氣,以及自命不凡的孤高。

光看這面相和氣度。

你說他能成為後世記載中殺伐果斷、掃蕩六合的始皇帝嗎?

反正我不信。

而這道氣質層面上的「缺口」,恰好被翁斐然給填補了。

劇情開篇,呂不韋不遠萬里找上門來,說要帶趙姬母子回咸陽,還許諾將來要把嬴政扶上皇位。

如果換做普通的稚童,突然遭遇身世之變,第一反應要麼是難以置信,要麼誠惶誠恐。

可嬴政不一樣。

他的眼中,有份揮之不去的傲氣。

再看他與呂不韋的對話。

他一開口,你就知道:

嗯?!果真是個狠角色。

他不僅迅速適應了身份的轉變,甚至在要求呂不韋放過黎姜的哥哥時,不自覺地用上了命令式口吻。

迫於突如其來的威壓,縱使老謀深算如呂不韋也愣住了,爾後才抬手應道,「是,公子」。

你想,他竟然能把這老狐狸給鎮住,那氣場得有多強?

趕路回咸陽的途中,他也沒有流露出一絲前途未卜的膽怯。

而是懶懶地倚靠在母親趙姬的懷裡,張口就問,「你是我爹的老師,叫呂不韋?」

要不是趙姬及時制止,難保他還會再說出什麼驚人之語。

緊接著,呂不韋提出以後要稱呼他為「仲父」,嬴政也照樣不為所動。

第一反應就是把頭一扭,直接無視。

面對長輩,卻拒稱敬語,直呼其名。

放在古代,這稱得上是失禮。

可落在嬴政身上,卻有種反客為主的強勢,以及桀驁不馴。

當然,沒看過劇的朋友可能要嘀咕了:「能不能別尬吹?」

行,我不介意再來摳一摳細節。

深夜,二人進行了一番對談,共同商討未來的大計。

注意看他此時的眼神。

他先是斜睨著打量了幾眼,接著又冷冷地上下掃視了呂不韋一圈,然後才緩緩開口。

單就這一眼,信息量巨大。

他的斜睨,是貴為皇族的矜持與孤傲。

對待這個突如其來的闖入者,他從未表現過一絲一毫的敬意。

他的掃視,則意味著揣度。

他在暗自衡量此人究竟是否值得信任。

你想,呂不韋口口聲聲說要帶他進宮,儘早恢復他秦國公子的身份。

到頭來卻屢屢毀約,惹得趙姬母子不得不暫避風頭,還差點丟了性命。

不難理解,生性多疑的嬴政此刻已經暗懷猜忌,並對他的許諾產生了動搖。

於是,才有了這一連串的質問:

直到被呂不韋「洗腦」之後,嬴政頓時瞪大雙眼,目光炯炯——

他被對方話語中拋出的極致誘惑與象徵著無限權柄的「萬民之王」的稱呼,徹底俘虜了。

骨子裡,嬴政是個野心家。

對權力的體認與渴望,則是他與生俱來的本能。

一旦被牽扯進權力的遊戲,沾染上政治鬥爭,他的本能也隨之被激活。

最好的證明,莫過於原本對呂不韋愛答不理的他,終於心甘情願地喊出了第一聲「仲父」。

如果以上對話,尚且可以被解讀成不知天高地厚、少不更事的話。

那麼接下來的對手戲,就真的只能直呼,「狠人!」

在咄咄逼人的華陽太后面前,就連大權在握的嬴異人也得避讓三分,戰戰兢兢。

她隨口的一句斥責,就能讓對方如履薄冰,再也不敢提認親的事。

唯有嬴政,敢於正面挑戰華陽太后的權威。

練武場上,太后突然出現,在場眾人便齊齊下跪,除了嬴政。

嬴異人連忙示意,讓他跪下行禮,但怎麼都拽不動:

你讓我跪,我偏不跪。

見狀,華陽太后先是怒斥,「好大膽!」

接著又向呂不韋和嬴異人發難,指責他們管教無方,居然把這麼個野小子放進宮來。

為了討饒,嬴異人只得自行扇了兒子一耳光,直接把嬴政掀翻在地。

等到太后走了,他才連忙攙起兒子,試圖解釋。

沒想到,嬴政卻一言不發,直接拂袖離開。

身世之謎尚未明朗,就不把位高權重的呂不韋放在眼裡;

根基尚且不穩,就敢觸碰太后的逆鱗,毫不畏懼天子的威嚴。

這份唯我獨尊的傲骨,除了「天生帝王氣」之外,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解釋。

小小年紀就要展露帝王之氣,已經是地獄級的挑戰。

更難能可貴的是, 翁斐然還表現出了「孩童」與「上位者」的一體兩面性。

什麼意思?

慕權與傲骨,是他上位者的一面。

它的意義,在於凸顯角色的與眾不同,或說帝王的霸氣;

而他脆弱無助的另一面,則令人心生憐憫,與之共情。

為了認祖歸宗,在大殿門前吼到聲嘶力竭,險些暈倒;

當嬴異人總算露面,父子倆久久對視,他強忍著眼淚,只吐出一個字,「爹」;

然後,他掙扎著站起身,步履蹣跚地撲進父親懷中。

以上情節,無一不讓人清醒地意識到:

此時的嬴政,說到底也只是個半大孩子而已。

除了權力,他也渴望父子團聚的親情。

最後,再聊一場戲。

盛宴之上,國丈爺羋靈提出要讓趙姬跳舞助興,原本冷眼旁觀的嬴政瞬間臉色大變。

先放兩張動圖,來一起感受下微表情的層次感。

迫於無奈,趙姬只得低頭,起身準備獻舞。

先是被父親打罵,母親又被當眾羞辱。

不斷累積的怒氣與恨意交織,瞬間就衝破了嬴政的心理防線。

他猛地站起身,撞倒了羋靈。

這齣戲,妙就妙在它為嬴政的性情轉變埋下了伏筆。

母親卑賤、父親懦弱無能,周遭又是外敵環伺,隨時有被罷黜的風險。

而他越是遭人凌辱、踐踏,內心就越是渴慕強權。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原本渴望親情的嬴政,變成了冷酷、強硬、殘暴的秦始皇。

強權的受害者,最終成為以強權征服天下之人。

而這,正是「嬴政」這個角色最具戲劇性,也是最值得反覆解構之處。

如此豐富的細節展現與細膩的情緒轉換,別說是小演員了,就連正兒八經的中戲畢業生也不一定做得到。

大概,這就是傳說中的「老天爺追著喂飯吃」吧。

說到這,我忽然理解了《大秦賦》的導演。

他之所以選擇讓張魯一硬著頭皮裝嫩,也是出於對客觀現實的考量。

沒辦法,像翁斐然這樣的演員,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

更有趣的是,按小翁的說法,他當時就是隨便在劇組打了份暑期工,也沒想著要進圈。

老話說的好,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大家之所以為之狂熱,正是因為翁斐然及時抽身,給外界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萬一,他當初真的入行,說不定這世上又多了一個過氣演員。

又或者,淪為大眾口中「傷仲永」的談資。

現在,我們終於可以來解釋文章開頭拋出的問題。

為何翁斐然的熱度如此持久?

答案是, 其中既有對蔚然成風的「鮮肉審美」的反叛、對「出道即巔峰」式神話的追捧。

最後,也是最隱晦的一層,還藏著一絲微妙的不甘:

為什麼我們很難再遇到第二個翁斐然?

難道,顏值和演技真的不可兼得嗎?

真相是,恐怕很難。

首先,新人演員不背台詞、不練基本功,已經成了娛樂圈裡半公開的怪象。

就這,你還能指望他們靜下心,學習其他更高深的表演技巧?

即使有天賦,說不定也被這股「歪風邪氣」給耽誤了。

再者,是資本、偶像經濟、粉圈文化三者的合謀。

為了收割粉絲,資本源源不斷地推出新的偶像,擠占著科班出身演員的資源。

「顏值=人氣>演技」的定律一旦成型,勢必又會影響到市場篩選演員的標準。

再加上,資本追求的是速成偶像與流量。

他們哪來的時間給演員磨戲,讓他們找感覺?

而觀眾呢,也只好跟著放低要求,「能演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我不是具體針對誰

久而久之,市場的內部生態變得越來越畸形。

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

粉絲想要「舔顏」,空有顏值的「面癱鮮肉」開始盛行;

觀眾想要演技,老戲骨們集體翻紅,出面救場。

仔細想想,這點就夠尷尬了。

再一聯想到,那些演技派空有一身內功,卻無人問津、慘遭淘汰。

而某些表情管理失控和哭戲無能,只能當場乾嚎「我真的哭不出來」的跨界鮮肉,反而大受追捧,我就如坐針氈、如芒刺背、如鯁在喉……

可見, 大眾對於「顏值+演技」雙絕款演員的隱秘渴望,恰好與翁斐然的「逆勢走紅」形成了共振。

站在這個角度,翁斐然更像是被符號化的人物。

只要觀眾依然心存不滿,只要國內的演藝市場一天沒有回歸正軌。

只要這個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還未消失。

那麼,他就註定會被捧成遙不可及的白月光。

-END-

你覺得還有哪位演員不演戲比較可惜?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HRpZXYBF7MU6wDE1W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