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一個女人的迷失、醒悟到自我救贖

2020-04-06   與心幽歡

文/焦彩霞

安寧只存在於自己的靈魂中,其他地方是找不到的。

《面紗》這部小說描寫的場景是上世紀20年代的香港,髒兮兮的房子、發霉發悶的房間、商店老闆諂媚的笑容......

那個最會講故事的毛姆,描寫的故事並不複雜,卻生動、淋漓地揭示了人性。時間過去了100年,但人性是相通的,毛姆為我們揭開了人性的面紗,展現了一個女人的迷失、醒悟到自我救贖。

一 凱蒂從小被母親賈斯汀太太養成一隻金絲雀。

毛姆在描述賈斯汀太太的時候,一針見血,說她是個冷酷無情、雄心勃勃、吝嗇而愚蠢的女人。

賈斯汀太太看不起丈夫賈斯汀,一心想把兩個女兒培養成溫順可人的模樣。頻頻帶她們參加聯誼會,期望兩個女兒找到出色的男人,過上錦衣玉食的幸福生活。

凱蒂從小長得漂亮,母親更是對她寄予厚望。有這麼一個經營算計的母親,凱蒂自然是虛榮、輕浮又愚蠢。

凱蒂與周圍的漂亮女孩兒一樣,希望通過漂亮的外表做資本,過上有錢、有地位的貴族生活。凱蒂年輕的時候,擁有眾多仰慕者。她或者自視過高,或者不願屈就。

長相平平的妹妹已經名花有主了,她25歲,還沒能把自己嫁出去,成了母親手中的燙手山芋。錯過了最佳年齡的她,稀里糊塗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沃爾特。

凱蒂的原生家庭女強男弱,她對母親是懼怕的,對父親是漠視的。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攀附權貴,自然影響到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成年後的她輕佻、自私,只知道尋歡作樂。

母親教育她的目標是為了釣金龜婿,缺乏道德教育和約束的管教。那麼,她婚後偷情並且不以自己出軌為恥,也就不難理解了。

凱蒂對於自己的出軌,不但沒有絲毫的自責,而且心安理得。將原因歸為丈夫太呆板、無趣,太缺乏魅力,與她幻想中的愛情截然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女孩子,顏值高,追求者眾多。因為高不成、低不就,最後稀里糊塗選擇一個對自己默默付出的人,內心卻不甘。

毛姆筆鋒犀利,直擊人性。我們不必對凱蒂有太多譴責,人性中,本來就有愛慕虛榮的一面。

查理不過是個擅長哄騙人的二流貨色,卻讓凱蒂神魂顛倒。

沃爾特用自己的方式懲罰凱蒂,帶她去霍亂最嚴重的湄潭府。這件事,也使凱蒂徹底揭開了查理殘酷無情的面紗。

一個英國上流社會的年輕女子,歷經九天的奔波,來到貧困又霍亂肆虐的湄潭府。看到了中國的牌坊和墳頭,目睹了餓殍遍野的人間煉獄。

沃爾特對她採取冷暴力,一天到晚忙工作,下班也不怎麼說話。

凱蒂在家裡百無聊賴,就去修道院和修女們一起救助傷員,照顧一群被丟棄的孩子。修道院好像與世隔絕,外面紛繁嘈雜的花花世界,與這裡毫無關係。凱蒂每次一 進入修道院,就會立刻安靜下來。

凱蒂天天和修女們一起過著清規戒律的日子,慢慢喜歡上了這種生活,獲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凱蒂從修道院院長身上莫名感受到一股強大的道德力量,心靈得到一種感召力。院長的自持與端莊,使她有一種敬畏之感。

凱蒂眼裡呆板、一無是處的丈夫,受到了湄潭府人的高度評價。大家對他心生敬意,非常感激,說他是一個認真負責、醫德高尚的好人。

在這個地方,凱蒂重新認識了丈夫,沃爾特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她。

凱蒂認識到自己以前是多麼的愚蠢,她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並且急於改變自己。

當沃爾特問她:孩子的父親是誰?

她沒有再像以前用謊言來回答,而是說:我不知道。

這句話無疑徹底擊垮了沃爾特,我們在同情他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凱蒂的覺醒。後來,當查理問起來時,凱蒂堅決地說:是沃爾特的孩子。

不難看出,凱蒂已經揭下虛榮、自私、輕浮的面紗,彰顯人性的良善,她的靈魂正在慢慢得到救贖。

沃爾特臨終時,意識模糊地說了一句:死的卻是狗。

揭開婚姻的面紗,沃爾特愛得更深、更卑微。以為自己能發瘋將人咬傷,可是,最終死的卻是狗。

凱蒂在修道院獲得了新生,死去的卻是沃爾特。

丈夫去世之後,凱蒂不願離開修道院,感覺唯有愛,才能得到救贖。可是,院長委婉而又堅決地拒絕了。

凱蒂意識到這個世界上,沒人關心她是死是活。也許她看清楚了前半生的人生悲劇,告訴自己,不能依附於任何人。

凱蒂沒有想到,這個被瘟疫和死亡籠罩的地方,使她的心靈得到了凈化,揭開了生活的一層層面紗。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探尋人性的本質。

在愛情背叛與死亡漩渦中掙扎的凱蒂,親身經歷了幻想破滅與生死離別。終將生活的面紗從她的眼前漸漸揭去,踏上了一條精神成長之路。

凱蒂再次見到查理,又一次陷入泥潭,也許這就是人性。

凱蒂這次是痛恨自己,唾棄自己。凱蒂接受了自己的罪惡與美好,人性正是如此,不是大徹大悟,而是幽幽暗暗、反反覆復。

毛姆用尖銳的文筆,寫出了赤裸裸的人性。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但認識自己,改變自己,是一個痛苦、漫長的過程。

不由得想起《紅樓夢》中道士送給賈瑞的風月寶鑑——雙面鏡,千叮嚀、萬囑咐,只可照正面,不可照反面。真實的人性,卻是都願意照正面,看到反面會感到恐懼。

凱蒂一直在尋找,到底尋找什麼,她也不能確定。其實,她是在冷漠的現實下,不斷地變得獨立,勇敢地面對未來。

凱蒂在湄潭府,看到了許多因為瘟疫而死亡的人,又眼睜睜看著沃爾特離開人世。她的心境逐漸冷靜、平和,從剛開始的想 一直呆在修道院,到後來的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回歸家庭,凱蒂揭開生活的面紗,看清了父母姐妹之間殘酷而真實的關係。

人生有時侯就像一場輪迴,沃爾特的死,凱蒂感覺是一種解脫;凱蒂母親的死,她父親也感覺是一種解脫。

凱蒂從小被母親所教育和控制,認為父親只是個掙錢養家的人。他們之間沒有什麼溝通,也沒有什麼感情。經歷了種種磨難,她的內心迅速成長。與父親和解,其實也是與自己和解。

父親即將去巴哈瑪群島就職,凱蒂準備陪同羸弱的父親一起前往。她希望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生下一個女兒,繼續尋找心靈的安寧,生命的歸宿。

凱蒂和沃爾特的婚姻名存實亡,沒有了婚姻的束縛,她找到了精神世界的自由與安寧。

對凱蒂很殘忍的事情是,腹中胎兒的父親是查理。然而,凱蒂對女兒寄託了很大的期望。她期望自己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自由的、獨立的人,一個勇敢、真誠的人,不依靠任何人。

凱蒂經過無數次掙扎,有了真正的覺醒和領悟。揭開生活的面紗,看到了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世界和真實的人性,實現了自我救贖。

偉大的作家給我們留下了偉大的著作,讓我們看清了人性的本質,既有美麗也有醜陋,既有善念也有劣根。

任何人不可能高尚得毫無陰影,也不可能狠毒到內心無柔軟之處。人性的可貴之處在於,我們從未停止過對美好、無私、大愛的追求。

人們都說毛姆是最會講故事的作家,這個故事並不複雜,卻被他用犀利的文筆,揭開了隱匿在人性深處的面紗。

小說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戴著面紗,現實中的我們不也戴著面紗嗎?喜歡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看,面對自己的時候,再丑也無處逃遁。《面紗》這部小說對人性的真實解讀,讓我們仿佛也看到了面紗下的自己。

我們不是要逃離生活本身,才能找到心靈的真正歸屬。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之人。「自勝者」,才是真正的強者,也許,這才是我們人生的最終意義。

作者簡介:彩霞滿天,70後,河南省三門峽市人。1988年畢業於豫西師範,一直從事小學教育工作。熱愛生活,喜歡讀書、旅遊、運動。

珍愛

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