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籽料暴漲的邏輯是什麼?究竟為什麼籽料的價格讓人看不懂?

2019-12-08   和玉大叔

玉商群體每到年底都會感慨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資金都被玉石壓著,著急回籠資金過年;另一件事是稍微收了一點帳就要趕緊去買料子,免得原石暴漲價格倒掛,所以說和田玉就是這麼奇怪的行當,永遠都在收料—做料—發愁銷路—抓緊時間收料中循環,對於消費者而言,最大的感受自然是籽料怎麼越來越貴,無論好壞價格都是連級上跳,所有人都說:「籽料的價格真的是越來越看不懂了」,籽料運行的邏輯真的是看不懂了嗎?那今天我們就一起看一看。

和田玉籽料作為和田玉家族中最為高檔的原料,最核心的收藏邏輯就是不可再生,籽料是在河道中滾磨形成的,從本質講,所有的和田玉都曾是山料,籽料因為在河道中滾磨時間長,最後剩下了一點點的核心精髓的油疙瘩,同時表面還經常帶一層次生皮殼,這就保證了細膩的品質,說個大白話,我們吃西瓜是不是中間那勺最甜?同樣的道理。

其實無論是籽料還是山料,都不太好開採,籽料僅有和田的那幾條河流里有,全世界唯一的產地這原料自然是供不應求;而母礦山料基本都產於崑崙雪線之上,深埋峻岭之中,說起來比金庸大師的武俠小說描述能起死回生的「天山雪蓮」還要稀有的多,雖然從理論上來講,山料的儲量有可能和煤一樣非常多,但藏於天險之中你開採不出來呀,說起來科學家還說地球地心中都是黃金,然而一塊你也搞不到。

其次就是高昂的開採成本,在和田河邊漫步撿玉的浪漫神話早在十幾年前就不復存在了,抖音、快手平台中大量的「巴郎子」,「阿達西」在河道偶然撿到一塊玉,開心極了的爆款視頻,都是新疆多才多藝的民間演技派佳作,今天的籽料都是工程機械的功勞,從河床向下深挖個三四十米,用選礦履帶人工篩選,整個過程仿佛像挖金礦一樣精準,不管能不能挖到料子,日日的高投入是少不了,這個支出怎麼回本呢?自然要累加到消費者的頭上。

和田玉還有個好處,本身不會變質,就像老酒、茗茶一樣,賣不掉無妨明年接著漲價,正所謂佳肴陳釀人人愛,酒香不怕巷子深,料商們也是這麼考慮的,有資金實力的老闆們囤一些料子放著,漲漲價我就放一點出來,稀缺促生需求,不怕藏家不心癢。

移動網際網路也大大的助推了原料的上漲,說起來多年前和田玉的原石交易屬於一個比較專業的封閉圈子,隨著直播大軍的湧入,今天買料子成為了遠程選貨的網商典範,各大玉石市場轉來轉去的人們已經不再是玉石愛好者,而是走播和調貨的同行,以前貨品渠道較窄,只能出給懂行的人,自然免不了來回殺價,現在我擺在那等著冤大頭上門也一樣可以賣,誰還著急談合理的價格?只要敢問價張口都是天價,就像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每個人都在賭博似的等待下一條「大魚」。

曾經的價格邏輯是肉白的料子價格高,大家還有個樣本參考;現在有皮色的料子才是王道,捎帶點紅皮就給你炒上天價,買不起沒關係,反正再等等山料也可以跟著一起漲價,不買?就等著更貴吧,就像房價一樣,怎麼這麼貴還有人不停的買?還不是你不買就等漲唄!

也許和田玉今天的原石市場是存在各種亂象,但在和玉大叔看來,亂象的背後總是有「市場的手」去控制的,不是因為「買方市場」的資源壟斷,自由商品市場應該是消費者才是爺爺,而不是有料的商家反到成了眾人追捧的明星,您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