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昨天,我推送了一篇讀者來稿:《70歲讀者來信:50歲後,我才走出原生家庭教育的陰影》,我簡單回顧一下:這位前輩出生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那個年代開始,父母對他學習就要求十分嚴厲,常年生活在和比人對比、否定、批評和打罵中。前50年,他都非常自卑,做什麼都非常急躁,很難控制情緒,接受不了否定和批評。一直到50歲左右,接觸到家庭教育,他才漸漸從原生家庭的泥潭中走出來,越活越從容,快70歲了,一天做的事情比年輕時還多很多,忙碌而充實。
今天,經得長輩同意,用心理學和大家一起解讀一下這位長輩的成長故事, 讓大家能更好地從這位長輩的才成長故事中理解一個人的成長,更好地理解家庭教育。
為什么弟弟妹妹都能成長得很好?
1、一個人的觀念,是對客觀事物的創造性解釋,而不是事實的全部
每個孩子都自帶底色來到這個世界。但最重要的是,人都有創造性思維,什麼意思呢?
比如,同樣是父母在鼓勵孩子,有些孩子就會認為,我可以不必那麼在乎結果,而是要盡全力就好。而有些孩子就會認為,父母這麼信任我,我要是再做不好就該死。還有一些孩子甚至認為,我只要表現出努力的樣子,就能應付父母了。
所以,在一個家庭里出生的孩子,會發展出完全不同的個性,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的陪伴很重要,因為你要把握住教育的機會,在孩子性格的形塑階段,還沒定型的時候,去及時把握孩子到底創造了什麼觀念,這些觀念是如何影響孩子行為的。然後去影響孩子,形成新的、正確、積極的觀念。
當發現孩子做事情唯唯諾諾、沒有自信,害怕失敗,裹足不前,沒有什麼朋友,被人欺凌、拒絕上學……不要只打壓這些現象,比如很多父母會說,「他就是懶,不懶的話,為何不去做?」「他就是蠢,沒辦法」「你膽子大一點啊!有什麼好怕的?」「不讀書就去要飯!」……而是要去思考尋找原因,是什麼觀念讓孩子有了錯誤的行為。(後面會繼續談到)
2、出生順序,決定了每個人遇到的困難是不一樣的
作為家裡的老大,曾經被寄予厚望,集中了家裡所有人關注的目光。有了弟弟妹妹之後,地位馬上就發生了變化,父母不得不照顧更弱小、需要照顧的孩子,老大就立馬失去了原有的關注,有了競爭對象。而老二、老三就不一樣了,他們一出生就有一個強壯有能力的老大和自己競爭,又沒經歷過心理落差,所以他們往往更加「精「,特別懂得察眼光色,見機行事,很容易贏得長輩的讚賞。
如果老大發現,自己依然是被愛、且比弟弟妹妹更有能力,為了保持這樣的優勢,就會更加努力,所以很多家裡的老大都是「挑大樑」的,繼承家族事業,負責光宗耀祖……大家可以想想華為任正非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總之,類似的例子太多了。
但是,如果老大一旦認為自己不如弟弟妹妹,那就成為了一個「失敗者」,這是一個危險信號。阿德勒心理學認為,這種不如人的自卑的感覺,如果長年累月累積,就會呈現出一種病態反應,也就是作者說的,有一種「習得性無助」,遇到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行」。
可能有人會說,還是不要生老二的好。其實,獨生子女、老二、老二、老三,都會因為他們出生的順序,遇到困難。(可以參考文章:出生順序不同,如何幫助孩子面對各自挑戰?)父母並不需要刻意規避他們遇到的困難,因為人生充滿了各種挑戰,父母要做的並不是掃清障礙,因為這些障礙是讓一個人變得更強的,父母要利用障礙鍛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可是,很多父母並不是積極應對孩子日常生活的各種挫折,而是刻意製造一些挫折,比如城裡的孩子,非要去下田地,動不動就刻意製造一些麻煩,實際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太多太多的困難和挫折,所謂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學會在挫折中站起來,獲得更多勇氣、責任和行動力。
為什麼知道了很多道理,但卻做不到,
真的是因為自己「沒用「嗎?
這位長輩談到,「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懂得人的精神活動是客觀事物的反應」,為什麼還是做不到呢?他為此越發自責、自卑,陷入更加自卑的境地。
其實,主要的原因是,他之前的勇氣出不來。和長輩交談中,他談到,50歲那年,他想摸一下家裡的彩電,母親就是不讓,這讓他和母親大吵了一架。後面他仔細想想,我不可能笨成這樣,是他們不對,以後不能什麼都聽他們的。
這一瞬間,是他人生的轉折點。那一刻,他對自己是個失敗者的定義,有了質疑,觀念有了些許變化。自我價值感漸漸出來一點了,我對他說,這就是勇氣。
那之後,他遇到了家庭教育指導師,讓他人生發生了接下來的改變。所以,真正改變他的是他自己。所以,來找我做諮詢的人,首先一定是他意識到了要改變,然後才是我的鼓勵和引導。他才會遇到我,才會有接下來的改變。
最終,他的父母沒有變,他的過去也沒有變,他變了,人生就變了。
需要一提的是,當一個人的觀念經年累月已經根深蒂固,只靠自己是很難走出來的。一個過度自卑的人,就像一個沒有氣的球,需要有人打氣。所以,最好是藉助心理諮詢,專業的人知道怎麼才能打上氣。
昨天我在視頻號分享了喬布斯說的一句話:「我喜歡和聰明人打交道,因為我不需要照顧他們的尊嚴。」(具體不展開,大家可以去視頻號看)。
心理學家羅傑斯也談到,一個人的自尊(也就是自我評價),不因為他人的否定和失敗的結果發生改變,依然能找失敗的原因,尋找做得更好的方法,就說明一個人的自尊是無條件的,而有條件的自尊,一般建立在他人評價之上,和好的結果之上。一旦失敗,就會一蹶不振。很明顯,這位長輩完全將自我評價建立在父母的評價上,當他發現「不能什麼都聽他們的」時候,他開始尋找出路了。
那麼怎麼培養無條件自尊呢?勇氣如何能出得來呢?當一個人失去勇氣時,作為諮詢師要幫助其找回來很複雜, 在此總結一下作為父母,最主要是做到以下兩點:
1、無條件愛孩子。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被愛的前提是成績好,那麼當他成績不好,他就永遠無法相信自己是被愛的。這一點無法滿足,勇氣也就很難出來。不被人愛的孩子會有勇氣?哪裡來?梁靜茹給的嗎?
2、幫助孩子把事情做成:一人被誇聰明、有能力,是沒用的,如果看不到自己把一件一件事情做成,就不會真的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成,說明什麼?說明你是個有用的人啊,無用的人就相當於被人告知:你不必存在。勇氣從何而來?!
我們都是在關係里成長的,
所以家庭教育能療愈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傷害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痛苦都源自關係,因為人是社會化動物,通過關係,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價值,形成自我評價……通俗地說,我們在關係里看清自己。
越接近人性的東西,就越容易療愈。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文章會讓很多小讀者關注。比如以前孩子認為父母打罵自己是因為父母不愛自己,現在突然發現是父母特別愛自己,只是很無奈,缺乏方法,就療愈了。比如以前孩子認為父母打罵自己是因為自己特別差,現在發現其實是因為父母不懂教育,父母都會犯錯,自己犯點錯,其實也不是那麼糟糕,就療愈了。
所以,一個人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一定要獲得新觀念,而獲得新觀念需要有勇氣去改變,去付諸行動。舊的導航,無法引導你走向新世界。
怎麼更新導航呢?去學習、成長,去刷新你的觀念,尤其是給你帶來負面情緒的觀念。
當一個人看到更多,走出執念,才能感受到愛
如果這位長輩的父母還在,我相信他會更容易療愈自己。在我諮詢的案例中,有很多關於自己和父母親的關係。這個真的很重要,如果一個人無法和父母和解(注意,和解的意思不是原諒,因為世上也有不愛自己的父母),就很難在新家庭中承擔好父親或者母親的角色。所以,真的非常希望那些和父母有怨恨的讀者,趁你們父母還健在,去成長吧,大多數人要轉變觀念,重新去認識這件事,因為如果父母不在了,這件事就變得艱難許多許多。
這位長輩的父親,那個年代出生在農村裡,曾經是被父母認為全村3000多戶人家裡,最沒出息的孩子,結果靠著兩年私塾學到了外科醫生。可見這位長輩的父親,是因為知識改變了命運。這樣寶貴的人生經驗,一定讓他深信不疑,學習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學不好的孩子,將來就只能吃虧、吃苦,當乞丐……所以當孩子學習不好,這件事在他們看來,無法容忍。(後面的交談,也證實了我的猜測是對的)
世世代代,多數父母都是這樣為人父母的,把自己寶貴的東西給到孩子,根本不會考慮孩子的個體差異,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太相信自己的經驗。
但是,這位長輩在兒時並不能理解,父母最大的期望不是自己學習好,而是過得好。(只是在父母看來,要想過得好,就必須學習好)小小的孩子,為了獲得父母的愛,努力過,可是總是被否定的他,氣餒到極點了。於是,他把父母最寶貴的東西,做成了一把鎖,讓自己活在一個牢籠之中,動彈不得。可是,在父母看來呢,那可是一把金鎖啊,是父母一生視為珍寶、最珍貴的東西啊,他們給了孩子,而孩子卻直接把自己鎖住了,這是誰也沒想到的。
注意,不是每個孩子都用這個鎖把自己鎖起來了,那些「不怎麼聽話」的孩子,把鎖可能賣了,換成了自己的財富,那些自信的孩子,把鎖放在了珠寶箱子裡,珍藏起來……所以,往往不怎麼聽話的孩子,突破了原生家庭的桎梏,就如當年他的父親離家出走,成為了一個外科醫生。
轉變觀念之後,人往往會看到更多, 50歲之前看到的都是怨念,可是當一個人得到療愈之後,就看到了父母還給了自己善良、正直的秉性。這是人生多麼寶貴的財富之一,沒有它,可能就不是唯唯諾諾,或許一生都毀盡了。也不可能再獲得新生,得到同事的幫助,得到周圍人的支持。
稻盛和夫說,唯一永恆的可能就是靈魂,如果如此,那麼我相信作者父母在天之靈,一定看到了,他這一生活出了自我,雖然道路有點長,但世上有幾個人,能最終活出自我呢?會為他感到驕傲的,因為這才是父母最終的心愿!
牛媽心語
感謝讀者們的信任,昨天發現 我這個小小公眾號,不但有小讀者,還有長輩們關注著,而且大家都在這裡讓自己變得更好了,這讓我感到很受鼓勵,向著我的理想「幫助大家,活出從容與自在」前行路上,我又信心滿滿了。(我是不是有點驕傲了哈哈哈)
我開通了兩個視頻號,一個育兒——和我一起更懂孩子。一個育己——每天用心理學給你講述一個成長故事。記得掃下面二維碼,找我玩哦!
推薦給更多人,來個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