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補習班》:親子間的密切連接,才是孩子逆襲的關鍵

2019-08-01     親子溝通如何說

與其給予優厚的生活學習條件,天價的學區房和國際學校,不如用寬闊的胸懷,高遠的格局和溫暖的抱持,與孩子建立心靈上的密切連接。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對鄧超的印象,似乎暖心奶爸超過了實力明星。

無他,明星易得,暖爸實在稀缺得令人見一個心頭就無法擱下。

此次,就衝著鄧超導演主演的「爸爸與兒子的故事」,筆者冒著36度高溫,去觀看了這部影片。

劇情大意是:

工程師馬皓文蒙冤入獄,七年後出獄,正趕上兒子在重點中學成為倒第一,面臨著被開除的窘境。

馬皓文將寄宿的兒子接到身邊,父子倆開始了相濡以沫的生活,同時,也開啟了沒有課堂,教材和輔導老師的「銀河補習班」。經過一系列艱難困苦的過程,終於將兒子從學渣變成學霸,實現了兒子的夢想,成為一名航天英雄。

影片的內容很勵志,不必多說。

倒是這對父子間肝膽相照的密切關係,引發了我的思考。

親子專家科恩博士在《遊戲力》一書中,指出:

養育的核心,就是親子之間的連接

這種連接,不是親子之間物理上的近距離,和生活上的關心照顧。真正的連接,是指親子之間心心相印,相互共情,相互信任,相互支撐的一種美好狀態。

劇中馬皓文與馬飛父子之間,就存在著這樣一種難能可貴的深度連接。

刑滿釋放犯和學渣這對奇特的CP不但沒有想像中的齟齬和牴觸,而是充滿信任,充滿情趣,充滿希望。兒子馬飛的眼睛裡,由原來的死寂茫然,慢慢開始有了亮光。夢想越來越清晰,自我認知越來強勁,最後終於實現了逆襲。

不可思議的變化,源自於博學智慧的父親,給了兒子創設了一個充滿愛和欣賞,包容性,支持性的「抱持性環境。」

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概念,指的是,

總能看到孩子的優點和努力;

總覺得孩子是最好的;

孩子的情感需求都能滿足;

孩子無論怎樣都能包容;

孩子遭遇困境,及時提供幫助。

一句話,家長始終對孩子表現出「別怕,有我呢」的托底,和「別聽他們的,你很棒」的激勵,以及「再苦再難,我也會一直支持你」的俠義。

抱持性環境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講,是至關重要的。

它讓孩子在接納包容中,建立安全感;在肯定賞識中建立自我認知;在支持扶助中伸出探索世界的觸角,自信樂觀,頑強生長,直至成為最好的自己。

劇中馬皓文,是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抱持性環境」的呢?

接納現狀,給孩子最大的肯定。曾經馬飛被幼兒園老師稱作「少根弦」,教導主任眼中的「變不成鑽石的煤球」,媽媽口中的「笨,廢物,這輩子也就這樣」的貶損詆毀,讓孩子在自我認知上陷入自我否定。但是馬爸爸對兒子說:「別別人說什麼就信什麼,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只要你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情。」沒有什麼比在垃圾堆里,將自己拉出來,捧到天才的高度去欣賞,更令人感奮的事了。

看到孩子的努力。馬皓文曾同教導主任擊掌為誓,期末考試前一定讓兒子進前十名,但結果,只比倒第一提升了三名,主任嗤之以鼻,孩子自己也垂頭喪氣,馬皓文卻興高采烈,像得了寶貝一樣。俞敏洪曾說過,不及格的孩子都值得表揚,只要他比上次進步了幾名。只有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潛力,給孩子最中肯鼓勵,才能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補給站。

讓孩子看到讀書的巨大作用。劇中最傳神的情節,莫過於「兩分鐘賺800塊」。包工頭苦於找不到爆破點而抓耳撓腮,大發雷霆。馬皓文利用連通器原理,只用兩分鐘,就找到了爆破點的準確位置。讓那個眼高於頂的暴發戶頂禮膜拜,也讓兒子設身處地懂得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從而學習的自覺性油然而生。

對孩子夢想的呵護和助燃。馬皓文用足球改制的地球儀,作為父親對理想的支持,兒子一直帶在身邊。七年監獄歲月,外面的兒子失去導航,一度將這個夢想的圖騰棄之塵埃。後來父親又重新點燃了兒子的航天夢,這個獨特的地球儀,最後被兒子帶進了太空飛行器中,陪伴見證了兒子戰勝艱難險阻,登上輝煌登峰的時刻。

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滔滔洪水中,馬皓文用擴音器對著被困水中的兒子大喊:「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辦法,你看看周圍有什麼可用的東西。」結果,馬飛用一塊木板和繩子綁成小筏子,又找到一個手電筒,瀕臨滅頂之際,自己救了自己。

這種不服輸精神力量一直激勵著馬飛,在太空飛行器發生故障,與地面失去聯繫,即將毀滅的危急時刻,他果敢出艙,最終修好了受損部件,圓滿完成了任務。

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很大希望,卻對孩子的一切包辦代替,對孩子的想法做法全盤否定,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按照自己意願塑造出來的傀儡。孩子一事無成,家長還埋怨孩子沒出息。馬皓文對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呵護孩子的自我意識,讓孩子獨立思考,做最好的自己。

很多家長像馬飛媽媽一樣,用金錢開道,千方百計擠進名校,用權威管束,用羞辱刺激,最後,終於孩子變成了一個沒有進取心的混世魔王,不知廉廉恥的渣渣。

為什麼會這樣?是家長的心態出了問題,他們打著「為了孩子好」的旗號,焦慮,恐懼,希圖從外部尋找管制孩子「聽話認學」的法寶,卻從來沒有在自身下功夫,從來沒關注過孩子是怎麼想的?孩子內心在渴求什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進取的內驅力?

緣木求魚,只能使親子關係越發隔膜,孩子越發不成器。

馬皓文雖然命運多舛,但讀書求學的經歷,使得他洞悉了親子關係的真諦,得以在窮困潦倒中,給了孩子溫暖有力和充滿希望的心理支撐,讓孩子衝出泥淖,飛向夢想的峰巔。

與其給孩子優厚的生活學習條件,天價的學區房和國際學校,不如用寬闊的胸懷,高遠的格局和溫暖的抱持,與孩子建立心靈上的密切連接。

這就是鄧超講這個勵志故事,對大家的一種啟迪吧。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wFeWGwBUcHTFCnfzC-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