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被低估的城市?

2019-10-28     荊楚湖北大視野


1889年12月,長江上呼嘯的寒風依然如往年冬天一般凜冽。52歲的張之洞一路風塵僕僕、馬不停蹄地從廣州趕往武昌,彼時的中國南方還不曾修築鐵路,這趟若在今日乘坐高鐵只需4個多小時的路途,卻花了他整整一個月的時間。

身處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

面對一個亟待圖強的國家這位剛過天命之年的朝廷重臣

臨危受命赴任湖廣總督

主持修建從盧溝橋通向漢口的盧漢鐵路(下圖為京廣鐵路石家莊南站編組場,當年的盧漢鐵路是今天京廣線中的一段)


儘管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不僅造不出一鋼一軌甚至沒有一座用機器開採的大型礦山但張之洞的決心卻十分堅定哪怕舉全國之力、耗費十數年建造也要開發中國自己的鐵礦建成中國自己的鐵廠(引自《張文襄公公牘稿》)

中國鐵雖不精,斷無各省之鐵無一處可煉之理。晉鐵若萬不能用,即用粵鐵;粵鐵如亦不精不旺,用閩鐵、黔鐵、楚鐵、陝鐵,皆通水運。豈有地球之上獨中華之鐵皆是棄物?

42個月後歷經勘礦、選址、建廠種種波折中國近代的第一把鋼鐵之火終於在湖北大地上熊熊燃燒來自大冶的礦石被運至漢陽熔煉成鋼一個民族的工業夢想似乎終於出現了曙光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礦山,這裡曾產出上億噸鐵礦,留下的礦坑最大垂直高差達444米,注意下圖左上角的建築,圖片來源@VCG)


然而相較作為武漢三鎮之一的漢陽大冶這個名字卻幾乎是「名不見經傳」其今天所屬的湖北黃石市也不為大眾所熟知(下圖為黃石市位置,其中大冶是其代管的縣級市,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這座城市究竟何德何能在那個救圖存亡的時刻擔起如此重大的責任?是巧合嗎?是運氣嗎?

也許都不是這座城市註定的使命乃至未來的命運軌跡早在數千年前甚至上億年前便已經悄然展開了序章

大地的饋贈

20世紀70年代初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動工第一條地鐵通車、兩萬噸巨輪下水中國大地上的工程建設可謂如火如荼對金屬、燃料、建材等的需求更是愈發迫切但就在此時在全國六大銅礦基地之一的黃石一座大型銅礦的開採卻多次戛然而止

在開採中大量古老的礦渣、銅器煉爐、豎井、巷道被考古人員發掘一座深埋地下的古銅礦遺址終於重見天日(黃石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攝影師@何戈)


雖然目前的發掘面積僅是整個遺址的冰山一角

但已發現豎井、盲井231個(古銅礦遺址的豎井復原)


平巷、斜巷共100條(古銅礦遺址的平巷復原, )


礦井和巷道的四周均以木框架結構進行支護防止四周的圍岩崩塌它們彼此連通、錯綜複雜一個古老而宏大的地下世界

就這樣展現在世人眼前(銅綠山古銅礦復原圖,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最令人們震驚的是

遺址的年代之古老最早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而遺留下來的約40萬噸爐渣中含銅量卻僅有0.7%幾乎堪比現代冶煉水平

這就意味著從商周、春秋、戰國至西漢持續1000多年的歲月里

約10萬噸高質量的粗銅源源不斷地從這座礦山運往四面八方鑄造出一個輝煌的青銅時代

(銅綠山附近仍在開採的銅礦)


實際上這次中國礦冶史上前所未有的發現雖是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畢竟這片土地上礦藏之豐富泥土岩石也難以掩蓋其光彩這也註定著它必將吸引人類的目光(「銅綠山」一名的來歷,引自清同治六年《大冶縣誌》)

每驟雨過時,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土石之上,故名。

隨著一代代礦勘人員的努力一個礦藏王國的圖景愈發清晰到了2017年

整個黃石市已發現各類礦產79種若論資源儲量富鐵礦全省第一銅礦全省第一金礦全省第一天青石全省第一矽灰石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實的「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黃石市主要金屬礦產分布,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豐富的礦產令此地3000餘年來爐火不熄但這份來自大地之下的巨大寶藏

早已沉睡了更加漫長的歲月

大約2億年前起強烈的板塊運動持續塑造大地令鄂東南一帶的地殼形成大量褶皺和斷裂(大別山,位於鄂東南,黃石市的北面,主要部分海拔約1500米,在2億年前的板塊運動中開始抬升,圖片來源@VCG)


到了距今1.46-1.26億年前在近2000萬年的時光里持續不斷的地殼運動令岩漿活動尤其猛烈直至大量岩漿沿著地殼的斷裂或侵入地層、或噴薄而出各類礦物元素由此不斷富集最終成為形形色色的礦藏沉眠於大地之中(向左滑動查看細節,黃石礦博園中的奇石宴,全部「食材」均是各類岩石;自2017年起,黃石每年都會舉辦中國(黃石)地礦科普大會,讓更多人了解「石頭」背後的故事, )



而數千年來前赴後繼在此「大興爐冶」的人們也許很難想像得到這份來自億年前的寶藏

卻在億年後仍然影響著

一座城市和一個國家的命運

熔鑄的輝煌

亂世崛起

時間回到1894年7月漢陽鐵廠的爐火剛點燃一個月甲午中日戰爭的炮火便在遙遠的黃海上響起這場戰役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馬關條約》中的巨額賠款讓本就入不敷出的清政府愈發窘迫持續虧本經營的漢陽鐵廠剎那間從民族的希望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結果張之洞翹首以盼的盧漢鐵路尚未開工鐵廠卻已幾乎山窮水盡走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只能四處籌款、挪用、周轉硬是又撐了2年但情勢已然不可逆轉張之洞必須交棒了(張之洞視察漢陽鐵廠,圖片來源@湖北省檔案館)


江蘇人盛宣懷這位鐵廠新任的掌舵人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買辦企業家他十分清楚漢陽鐵廠的癥結所在作為不可或缺的煉鐵原料漢陽鐵廠使用的焦炭超過一半均來自千里之外的唐山開平煤礦運輸成本可謂極其龐大若要減少成本就必須尋找新的焦炭來源

兩年後盧漢鐵路終於在坎坷中開工同年開工的還有江西的萍鄉煤礦待它完工後將和漢陽鐵廠、大冶鐵礦一起組成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以大冶之鐵、萍鄉之煤煉漢陽之鋼(漢冶萍公司格局,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歷史證明

聯合企業的開辦是正確的選擇漢冶萍公司的形勢一路向好

大量訂單紛至沓來為了增加產量建設一座新鐵廠迫在眉睫而這份重責大任則再次交到了大冶的肩頭(漢冶萍高爐遺址,攝影師@何戈)


早在漢陽鐵廠開建前盛宣懷和張之洞二人便先後勘查過大冶鐵礦這裡的鐵礦質量之高是熔煉生鐵的絕佳原料(引自張之洞1890年勘礦後的報告)

大冶鐵礦質可得六十四分有奇,實為中西最上之礦。其鐵礦露出山面者約2700萬噸,在地中者尚不計。

更何況湖北省的第一條鐵路鐵山運道已將礦山和港口緊密相連(除鐵山運道外,黃石還建有多條老鐵路,有的現在仍在運行,下圖便是海觀山附近的一條,攝影師@何戈)


產出的生鐵只需沿長江一路向西便可直通漢陽鐵廠(長江黃石段,夕陽之下如同一條「黃金水道」,攝影師@汪澤棟)


然而漢冶萍公司成立後的第二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張之洞便溘然長逝

他再也看不到繼漢陽鐵廠後大冶鐵廠的年產鐵量突飛猛進

占比高達全國30%以上於是這座城市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中心也成為民國初期中國唯一個

同時擁有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煤炭、機械、電力的重工業基地(華新水泥廠遺址,其前身是1907年開辦的湖北水泥廠,攝影師@胡海清)


他再也看不到

自己嘔心瀝血20年的工廠未來將為盧漢、津浦、正太隴海、滬杭甬、粵漢、株萍以及南潯、廣九等多條鐵路幹線鑄造中國自己的鋼軌那個「鐵道立國」的遙遠夢想

如今正在實現(截至1922年底,中國大地上30%以上的鋼軌都出自漢冶萍,下圖為漢冶萍公司大門的復原,攝影師@何戈)


到了抗日戰爭期間從大冶廠礦、湖北水泥廠、漢陽鐵廠等大型工廠中拆運的數千噸設備紛紛向西南大後方撤退工業的種子隨之從這裡走向全國在重慶、雲南、湖南等地大量鋼鐵廠、鐵礦、煤礦、紗廠造紙廠、水泥廠如同雨後春筍西南工業基地開始崛起

新的使命

新中國誕生之初

中國大地上百廢待興

一首朝氣蓬勃的童謠傳遍大江南北

「小燕子 穿花衣 年年春天來這裡」

時至今日依然代代相傳

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

還描述了一座城和一個時代的往事

(童謠《小燕子》的歌詞起初由王路先生在黃石創作,後經作曲家王雲階修改作曲,其中第二段歌詞描述了20世紀50年代轟轟烈烈的工廠建設,下為歌詞全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裡的春天最美麗。小燕子,告訴你,今年春天更美麗。我們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歡迎你長期住在這裡。

那時黃石的鋼產量已超過中南地區五省二市的總和這座僅次於武漢建市的地級市將繼續承擔起

一個渴望現代化的國家賦予它的使命(今天的新冶鋼工廠生產線,其前身為1913年創辦的大冶鐵廠,後稱大冶鋼廠/大冶鋼鐵廠,圖片來源@VCG)


1958年新中國成立後大冶鐵礦首次投產此時距離張之洞雄心勃勃地來到湖北已經過去了近70年

歷史何其相似曾經的大冶鐵礦

是漢陽鐵廠的糧倉如今的大冶鐵礦經由同年竣工的武黃鐵路再次成為武漢鋼鐵廠的糧倉(1953和1958年,毛主席五年內曾兩次來到黃石,大冶鐵礦也是其唯一視察過的鐵礦山,攝影師@何戈)


但歷史又何其不同在篳路藍縷的歲月里因為技術落後、籌款困難、焦炭匱乏造出一條合格的鋼軌就已然舉步維艱而數十年後亂世中崛起的黃石已成為全國十大鐵礦基地湖北最大的煤炭基地擁有「遠東第一」的水泥工廠(請橫屏觀看,廢棄的大冶鐵礦廠房,攝影師@陳顯耀)


時至今日工業依然占據黃石GDP的半壁江山而其中83%的貢獻均來自重工業堪稱黃石最強大的經濟引擎從風雨里一路走來的重工業巨擘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升級(黃石華能電廠,其前身是20世紀40年代建立的大冶電廠,攝影師@何戈)


這裡生產的合金鋼

用途極其廣泛甚至神舟、天宮、嫦娥、殲十等一眾大國重器中也融入了「黃石基因」(新冶鋼特種鋼管生產線,攝影師@鄧國暉)


而隨著黃石港成為長江上第9個對外開放的港口黃石的輕工業也突飛猛進大量皮革、織品、服裝、酒水從這裡走向世界市場而未來黃石新港的規模將更加巨大

年貨物吞吐量幾近武漢港的60%

(黃石新港,攝影師@何戈)


這片土地曾在數千年前以劈開的山石、燃燒的爐火烘托著華夏大地燦爛的青銅文明也曾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多事之秋開啟了一個國家的鋼鐵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數以萬計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不計其數的大國重器應運而生這是這座城市的光輝歲月而經歷了這段苦難輝煌後它又將去往何方?

山河的底色

2008、2009年

大冶市和黃石市依次被列入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和名單中的其他67個城市一樣

這些曾耀眼奪目的老工業基地

在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勢下逐漸離開了舞台的中心

但對黃石來說

過去的光芒逐漸消散

反而成為了一種機遇

人們的目光終於不再限於工礦和廠房

而是重新投向腳下的土地

此時人們才恍然意識到

未來的答案、城市的命運

早已蘊藏在這片山河的本色中

(從黃荊山回望黃石市區,攝影師@何戈)


上億年前的大地運動

在地表之下

孕育了廣大的礦藏

而在地表之上

則創造了一片山河

(黃石地形示意,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幕阜山脈在黃石南部隆起

其數條余脈伸入黃石境內

海拔從100至800餘米不等

其中

中部的大王山-龍角山余脈

平均山勢最高

山間煙雲朦朧

黃石第一峰南岩山也位列於此

(龍角山余脈中的群山,攝影師@何戈)


北部的白雉山-鐵山余脈

森林遮天蔽日

始建於唐代的弘化禪寺

便靜靜隱於這裡的東方山中

緊靠黃石市區的

則是黃荊山脈

其中一座「煢煢孑立」峰巒

以斷崖絕壁之勢

扼守在長江之畔

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人稱西塞山

(西塞山,攝影師@何戈)


隆起的山脈間

則是眾多地勢低平的盆地

在其低洼處流水積聚

便可形成千姿百態的湖泊

其中磁湖位於黃石市區內

清晨里

青山遠黛、碧波沉靜

(請橫屏觀看,磁湖的清晨,攝影師@林剛)



黃石經濟開發區內

湖北省園博園坐落於大冶湖畔

1314株矽化木組成的「樹化石林」

年年歲歲不改其容

(下圖為黃石園博園中「樹化石林」一角,兩棵矽化木仿佛「執手相看」;矽化木,是地史時期的樹木被快速掩埋後,因樹木成分與地層中的含矽物質發生置換,但樹木結構得以保留而形成的木化石,)


鋪滿100萬株鬱金香的花田

卻歲歲年年都有不同的色彩

(黃石園博園中的鬱金香田,攝影師@胡海清)


而在陽新縣境內

富水與長江交匯處的沖湖積平原地帶

網湖

成為了167種鳥類的家園或驛站

其中包括白鸛、黑鸛、小天鵝等

國家保護鳥類共30種

(以上數據來源《湖北省湖泊志(上)》,網湖是澳大利亞-中國-日本-北極鳥類遷徙路線中的重要站點,下圖為網湖濕地中的群鳥,攝影師@熊勃)


它們或立於湖面、或振翅高飛

或形單影隻、或成群結隊

在落日餘暉下

如同一幅鮮活的生命畫卷

(網湖濕地,攝影師@何戈)


沿富水溯源而上

則是由人們築壩攔水、積水成湖的

王英水庫

上漲的水位漫過丘陵低山

僅剩上千個「山頭」出露水面

如同湖中星羅棋布的島嶼

因而也被稱為「仙島湖」

(請橫屏觀看,王英水庫,也稱仙島湖,共有島嶼1002個,攝影師@何戈)


水面以上數百米

人們修起巨大的凌空棧道

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黃石市主要自然風光分布,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正所謂

人在山中、山在江中

江在城中、城在湖中


未來的選擇

然而

對於這個工業基因根深蒂固的城市

這個第二產業的產值占比

幾乎從未低於50%的城市

若要尋求轉變

需要的不僅是變革的勇氣

還有壯士斷腕的決心

自2009年以來

全市煤炭產量持續削減

水電站、風電場、光伏電場等

各類清潔能源開始紛紛登場

(陽新縣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站,攝影師@周巍)


2013年前後

50餘家重污染企業

被責令關停或搬離磁湖沿岸

100餘千米污水管網完成鋪設

133公頃的湖岸綠化建成

曾面臨重金屬污染

和水質富營養化的磁湖

終於再現了詩人筆下的場景

(宋代詩人孔武仲曾在《磁湖安流亭》中描寫:「涵虛無邊裹,見底皆淥凈」;下圖為磁湖上杭州東路和澄月路交叉口,由於分別種植了香樟和法桐,呈現出不同的景象,攝影師@谷一鳴)


2015-2016年

120多家非法開設的礦山

100多家不合規範的模具鋼公司

以及長江沿岸123個非法泊位碼頭等

全部被一一拆除

(黃石江灘公園,曾建有碼頭,攝影師@何戈)


與此同時

100餘個矽灰石、煉焦等項目

在申報階段便被否決

此後全市煤炭企業全部關停

原煤產量重歸於0

(以上原煤產量數據源自《2018年黃石市統計年鑑》;下圖為江灘上休閒的人們和對面的黃石華能電廠,目前以購進煤炭作為發電燃料,攝影師@何戈)


而超過3/4的工業投資

則紛紛進入黃石經濟開發區

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

三大新產業高歌猛進

和食品加工、服裝紡織等輕工業一起

支撐著工業產值的持續增長

(2017年,黃石勁牌公司的工業產值繼大冶有色、新冶鋼、華新水泥等老牌工業企業後,位居全市第四;下圖為勁酒生產線,攝影師@鄧國暉)


那些逐漸退出人們視野的老工廠

並沒有在大拆大建中徹底走入歷史

而是大多在原址上被完整地保留

黃石北部的鐵山中

一個醒目的巨大「天坑」

其坑口面積達108萬平方米

相當於1.5個故宮陷入地底

其落差之大更是高達444米

幾乎可以將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

完全放入其中

(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場礦坑,現已成立黃石國家礦山公園,攝影師@何戈)


這是大冶鐵礦的東露天采場

經過數十年大規模開採

其產鐵能力逐漸下滑

但它並沒有被就此荒廢

而是以國家礦山公園的名義

重新與世人見面

這些老礦坑、老廠房

如同一張張穿越時間的老照片

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後來的人們

那段熱火朝天的歲月

(下陸鋼鐵廠遺址,攝影師@胡海清)


縱然機器不再轟鳴

縱然牆面銹跡斑斑

但這些沉睡在山河之間的龐然大物

早已融入了山河的底色

融入了這座城市的靈魂

(黃石市主要工業遺址分布,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尾聲

20世紀80年代

黃石大冶鐵礦的礦山附近

一片刺槐林在初夏來臨前

開出了第一樹花

此後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上旬

隨風搖曳的綠樹白花越來越多

直至漫山遍野鬱鬱蔥蔥

這並非黃石人偏愛槐花

而是只有刺槐等少數植物

才能在此生根發芽

因為在這片土地下

是一座面積約400萬平方米的廢石場

相當於500多個標準足球場的大小


但對這座城來說

這並沒有什麼

過去的苦難也好、輝煌也罷

總會在奔騰的時間長河中變得雲淡風輕

而在未來

如何穿越過去的苦難與輝煌

迎來下一個春天

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力量

來源: 星球研究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w2aEW4BMH2_cNUg19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