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媽媽和准爸爸們對有了寶寶之後的生活總是充滿了憧憬。可是當寶寶真的生出來之後,才發現很多事情跟自己想像得一點都不一樣。
和諧溫馨的小家瞬間變成了戰場,寶寶一有跟預期不一樣的地方,全家就是一陣手忙腳亂,生怕是得了什麼可怕的疾病。
你信不信,接下來的這12件事,肯定有你生孩子前沒想到的。
01
我的寶寶怎麼這麼丑?
寶寶出生以前,准媽媽准爸爸們會認為自家的娃一定是這樣的
想像中的新生寶寶
圓圓的腦袋、光滑細膩的皮膚、惹人憐愛的睡顏
可是娃剛一生出來,很多寶爸寶媽的第一反應往往卻是這樣的
怎麼這麼丑?這肯定不是我生的......
皮膚髒兮兮又皺巴巴、眼睛腫脹、鼻子塌陷、腦袋好像還有點尖(活像個錐子),只知道閉著眼睛哇哇大哭,這怕不是個外星人吧?!
實際上的新生寶寶
要知道,你的寶寶可是在羊水裡泡了40周啊,而且羊水裡還有胎糞和胎便,皮膚怎麼可能幹凈又細膩。
再加上寶寶為了被順利分娩出來,他們的顱骨會在進入媽媽的骨盆時,被「塑造」成最合適的形狀,因此剛出生的小嬰兒的腦袋和五官會看起來有點「畸形」的。
有些媽媽想要用手或者輔助工具幫助寶寶「塑型」。
千萬不要這樣做。
只要醫生沒有說寶寶的情況異常,那麼以上那些問題都會在之後的幾周逐漸消失,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寶寶已經變成了你想像中那個超級可愛的樣子了(或者說終於接受了現實)~
一定要有耐心哦~
02
喂了那麼多奶,怎麼體重還下降了?
正常足月兒出生時的身長約50cm,體重一般在2500g以上,平均在3200g左右。
寶寶出生後的一周內會出現生理性的體重下降,一般在7%~10%,然後體重再逐漸增加,最晚在出生後2周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
寶寶體重下降的多少主要取決於寶寶的個頭以及喂養的頻次。
大個頭的寶寶出生時體液和脂肪更多,相對失去的體重也更多。
如果媽媽和寶寶在一起,每2小時左右就喂一次奶,高能量的泌乳循環很快就會建立起來,寶寶減輕的體重也就越少。反之,如果媽媽和寶寶在出生後一周不能親密接觸,寶寶的體重就會減輕的更多。
注意:如果寶寶的體重減輕超過10%或超過2周體重依舊未恢復至出生時的體重,就要及時諮詢醫生了。
另外,新生寶寶的胃很小,媽媽的分泌的乳汁真的足夠寶寶喝,不建議額外補充奶粉。
03
馬牙
寶寶出生數天後牙齦邊緣及口腔內的上顎或下顎中間會有黃白色的小珠,俗稱「馬牙」,數周內即可自行消退。
千萬不要挑破,以免感染。
嬰兒牙齦附近的白色上皮珠
04
腫脹的生殖器&假月經
有時候家長們會發現寶寶的生殖器顯得有點「大」,一方面是因為分娩時的壓力給生殖器帶來的腫脹,或者存有一些積液;另一方面則因為寶寶體內仍有來自媽媽的激素,一段時間(2-6個月)以後就會逐漸恢復正常了。
醫生也會在給寶寶檢查時進行評估,不用擔心,生理原因導致的腫脹是不會影響將來的生長發育的。
還有些新生女寶寶在產後5~7天出現少量的陰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這也是正常的。這是因為寶寶出生後來自媽媽的雌激素突然中斷,一般持續1周左右即可自行恢復。
05
溢奶、吐奶
新生寶寶的胃呈水平位,下食管括約肌壓力比較低,幽門括約肌發育比較好,因此更容易出現奶液返流、溢奶的現象。
當寶寶一口氣吞下奶水和空氣,空氣在胃裡落到了奶水下面,胃一收縮,空氣就像氣槍一樣把部分奶水射到了食道,溢出了口腔。
有時寶寶狼吞虎咽,吃了太多奶,如果胃裡裝不下,也會送還回來哦。
這時,媽媽只用慢點喂,喂奶中和喂奶後輕拍寶寶的背就會好些了。
可以放心的是,大多數寶寶到6、7個月,會坐以後,就不再吐奶了。
06
一抽一抽的
新生兒的腦發育領先於許多其他器官,新生寶寶的大腦重量占總體重的10%~20%(成人大腦在體重的占比僅為2%),但大腦內的神經元間通路聯繫尚少,興奮活動的抑制能力還尚不完善,因此常常會看到一些正常的不隨意運動。
比如顫抖的下巴、手臂、雙腿或似笑非笑的嘴唇等。
這些正常的動作在寶寶入睡時會更明顯,一般會持續1-5秒,多的時候一天能有十幾次。
所以寶爸媽不必太擔心,這既不是「缺鈣」也不是「缺氧」,寶寶3個月後,這種情況就會消失。
07
哭鬧時全身緊繃、顫抖
新生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還不成熟,他們會有一些獨特的原始反射,也容易在哭鬧時出現身體的緊繃和顫抖。在1-2月齡時這種情況多數就會消失。
抖動時,可以試著讓寶寶吃奶,正常的抖動在寶寶吸吮時會消失。
注意:如果寶寶抖動的持續時間超過10秒,就要及時諮詢醫生了。
08
睡眠時忽然驚動或抖動
有時候,孩子在入睡後不久會突然出現胳膊或腿的抽動,持續幾秒鐘。這種抽動可能會重複幾次。
其實這樣的表現,不止新生兒,各年齡段的孩子,甚至成人都可能會出現。
09
呼吸忽快忽慢,甚至呼吸暫停
你可能會發現寶寶的呼吸不規律,有時長短不一,有時伴有深深的嘆息,有時甚至會有5~10秒的呼吸暫停,讓家長們擔心不已。
實際上,如果寶寶短暫的呼吸暫停後出現追趕式的快速呼吸或深度呼吸,就無需太擔心,這是新生寶寶的「間歇式呼吸模式」。這種不規律的呼吸模式在出生後頭幾周內很正常。
而且,寶寶越小,越不足月,呼吸不規律的現象就越常見。不過放心,等寶寶滿月時,呼吸就會規律多啦!
10
不停打噴嚏&呼吸時有呼哧聲
有的小嬰兒會不停地打噴嚏、呼吸時還呼哧呼哧的。
新生寶寶的鼻腔很狹窄,哪怕很微小的堵塞都會導致呼吸不暢,比如衣服、毯子上的絨毛,空氣中的灰塵或二手煙等等,因此
會引發打噴嚏這一防禦反射。
同時,寶寶的呼吸系統內還會有殘餘的羊水和黏液,也會通過打噴嚏來排出。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thetejon/315706
如果鼻子分泌物乾燥後留在鼻腔里,寶寶就會有鼻塞樣的鼻音。
這時可以用專門的滴鼻或噴鼻鹽水清理鼻腔,每次1滴,重複幾次後,乾燥分泌物就會變軟,可以通過寶寶打噴嚏排出。
注意:不要使用棉簽或指甲清理分泌物,可能損傷寶寶嬌嫩的鼻粘膜。
不過,如果你發現寶寶打噴嚏還伴隨流鼻涕、或者呼吸困難、肋間肌肉凹陷、臉色發青等現象,就要及時就醫了。
11
寶寶總是手腳冰涼
在我國的傳統醫學中,會將手腳冰涼歸因於「受寒」,不僅要給寶寶穿得嚴嚴實實,甚至還要讓寶寶吃一些「補陽」的藥物。
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
我們的手腳本來就處於血液循環的末梢區域,再加上寶寶的血液循環系統正在發育中,血液會優先供應更重要的器官,這樣一來就更會顯得手腳冰涼。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以及活動增加,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失了。
答應我,一定不要給寶寶吃亂七八糟的補藥好嗎!
12
經常腹瀉
很多媽媽在看到寶寶的尿布上金黃色、糊狀的便便,就會認為自己的寶寶腹瀉了。
其實這種情況是母乳寶寶正常的生理現象,同樣跟「受寒」沒有關係!
因為新手爸媽經驗不足,所以會經常出現自己嚇自己的情況,甚至還會被一些「壞人」趁虛而入,忽悠你高價購買原本不需要的藥物或者補充劑。
這些東西不僅會占據寶寶本來就不大的胃,還會損傷正在發育中的器官,百害而無一利。
參考資料|
1.吳瑞萍.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J]. 1997.
2.育兒寶典.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M]. 南海出版公司, 2015.
3.Denise Porretto.12 Things No One Ever Tells You About Babies
.https://www.parents.com/baby/care/newborn/12-things-no-one-ever-tells-you-about-babies/,2018
分享本文
這些情況都正常,不要自己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