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槍槍
2019年7月16日,第二屆《米其林指南廣州》出爐。
相比較去年,廣州首次有餐館摘得二星(廣州文華東方酒店的「江」 ),並新增三家一星餐館(御寶軒、半島名軒、宋/Song),廣州的星級餐館總數,增加到了11家。
圖片來源:米其林中國
供人參考,不,供人吐槽,才是一份榜單的核心價值。儘管已經比去年進步了,但沒有米其林三星,且摘星總數不及中國其它參評城市一半,很難讓雄踞中國飲食鄙視鏈頂端的老廣感到開心。
米其林廣州的尷尬並不特別。事實上,自打米其林進入中國,「米其林是否有資格評判中國菜」「米其林懂不懂中國」「中國餐廳需要米其林嗎」的聲音就沒有消停過。在整個亞洲,米其林都面臨著水土不服的境況。
一個起源於法國的榜單,到底懂不懂中國?一個人人都有潛力成為美食家的時代,我們還需米其林嗎?
▍我們吃了米其林二星江餐廳,但並沒有得到答案
米其林一向偏好 fine dining 。fine dining 並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但與休閒餐廳和家庭式餐廳相比,它們往往擁有更精緻的菜品和菜單、更正式的氛圍和更好的服務。
因此今年廣州摘星的餐廳,依然以高級酒店中餐廳和高級連鎖中餐廳為主。江餐廳,就位於廣州文華東方酒店。
江,是一家粵菜餐廳,以茶點、粵式小炒為主。看得出來,主理廚師黃景輝是江的靈魂,甚至餐廳的全名Jiang by chef Hui(江-由輝師傅主理)也強調這一點。這種情況並不多見,中國名菜不少,名餐館也不少,但名廚往往活成「里子」,隱身於名菜和名餐廳之後。
江沒有套餐菜單,礙於食量,我們只點了人氣最高的風味黑天鵝酥、和樂蟹蒸手打肉餅、亞麻籽燒雞和和田櫻花鮑魚飯。
風味黑天鵝酥,造型精巧,賣相尚可。
三個料理人/攝
千層酥入口酥脆,有的部分嘗起來有點焦氣,可能是略微過火。內餡是叉燒的做法,入口鮮甜,但多吃幾口容易膩,需要以濃茶搭配食之。
三個料理人/攝
和樂蟹蒸手打肉餅。螃蟹大卸八塊,為食客降低了拆分難度。
三個料理人/攝
肉餅Q彈,混合馬蹄口感不會太膩歪。
三個料理人/攝
亞麻籽燒雞。據說用的是海南文昌雞,雞肉品質確實不錯。
三個料理人/攝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道菜。亞麻籽是加分項,雞肉本就味淡,亞麻籽可以增加香氣,且這道菜上的亞麻籽看起來並非在最後隨意撒上去,可能是一起烘烤過。
三個料理人/攝
鮑魚飯。整個造型其實有些令人摸不著頭腦。
三個料理人/攝
米粒飽滿,調味適宜,但有些過油,小小一碗正好,吃多了也需要濃茶解膩。
三個料理人/攝
鮑魚品質也不錯,肉質豐腴。
用料紮實,食材新鮮,味道尚可,換盤及時,服務也算貼心。這是我們在江餐廳的用餐體驗。
▍老廣不開心,並不令人意外
老廣對米其林的質疑,無外乎這幾個原因。
一是米其林偏好精緻、高端的fine dining,註定許多平民餐館很難入選(當然這不是絕對,香港的一樂燒鵝和甘牌燒鵝都摘過米其林一星,日本東京的拉麵店Japanese Soba Noodles 蔦也摘得過一星)。而入榜的餐館,價格不夠大眾化。以江餐廳為例,如果以點菜為主,再加上15%的服務費,人均妥妥600+;
二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自己的美食地圖,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私家菜單充滿情感,一旦自己的感覺與榜單出入過大,自然會質疑榜單的專業性;
三是普通食客評價一家餐廳,多是好吃壓倒一切,尤其是街坊領居,往往會因為好吃,而放低甚至放棄對一家餐館的環境、服務預期。但「好吃」,並不是米其林的唯一標準。標準不同,強行比較自會生出不快。
啫啫黃鱔煲,惠食佳 三個料理人/攝
其實老廣的不開心,似曾相識。
為了拯救米其林指南在歐洲日漸衰落的影響力,米其林離開歐洲,開疆拓土,所到之地,爭議重重。2005年,米其林來到美國紐約(拉斯維加斯、洛杉磯、舊金山米其林指南也同年發布),被批對本地飲食潮流視而不見,有明顯的法國餐廳偏好。
2006年,米其林初涉東京,儘管當時東京就以150家餐廳摘星的數量超過了紐約和巴黎,但東京美食界似乎並不為所動,廚師Toshiya Kadowaki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稱:「日本料理生於斯長於斯,只有日本人能懂,用不著一幫外國人告訴我們什麼是好什麼是壞。」[1]
2008年一探港澳;2016年,米其林在上海推出了中國大陸地區的第一本指南,同年還推出了首爾和新加坡米其林指南;2017年,米其林踏足曼谷;2018年進軍台北,背後的批評都不新鮮——缺乏本地化精神,不懂其他國家飲食文化;評審多為老外 ,選不出本地人最心水的館子;只喜歡精緻高端餐飲,平民飲食太少;標準單一且不明,早已跟不上時代變化。
一個指南,最能彰顯水平的就是標準。但米其林的標準,仿佛一個黑箱,但它又確實能帶來金錢和榮耀,甚至決定一家餐廳的生死,所以才會激起如如此多的反彈。那麼米其林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餐館能摘星?
▍米其林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作為一本橫跨三大洲24個地區,評價餐館超過4萬家,在全球賣出超過3000萬本的指南,米其林指南是典型的副業比主業出名。
根據米其林官網介紹,第一本米其林指南誕生於1900年。米其林輪胎的創始人安德烈.米其林和愛德華·米其林兄弟,頗具遠見卓識,為了鼓勵和幫助人們出行,他們著手製作一本小冊,納入各種實用信息,從如何換輪胎、哪裡打油、可在哪裡歇腳和用餐,甚至是到哪裡借宿等信息,都收錄在冊子中[2]。
1933年,米其林指南開始給精緻的高級餐館頒授星星,並對外公布了星級排名的標準。
標準包括:廚師對味道以及烹調技巧的駕馭能力;料理中袒露的個性;是否物有所值;餐飲水準的一致性。
這5個標準,囊括產品質量、口味平衡、烹飪科學、烹飪技巧、廚師創意、技術上的精準度。「好吃」顯然不是唯一的標準。
至於餐館裝潢、餐桌布置、服務質量,米其林的官方說法是舒適程度由叉匙表示(由低到高分為一到五副叉匙),並不會作為摘星的標準之一,他們只關注食物本身。但美食界普遍不信這個說法,只要是有志於摘星的餐館,無一不注重環境和服務。據說,二星和三星的區別不在味道,就在於環境和服務。
不過,在米其林的體系中,米其林星級餐廳是金字塔的頂端。此外,米其林指南還會收錄必比登推介餐廳和米其林餐盤餐廳。必比登推介(Bib Gourmand) 是米其林評審員頒給餐飲業者的一項殊榮,這些餐館的特點是供應物超所值的美味佳肴,在歐洲各地,必比登推介餐館的人均消費價格,普遍訂在36歐元左右,新加坡是45新幣,香港是400港幣,台北是1000台幣。在廣州,價格則定在200元人民幣。
米其林餐盤餐廳,則意味著消費者可以在這裡享受到以新鮮食材精心烹制的優質美味。
而評選出這些餐廳,需要大量的實地用餐和案頭工作。負責用餐的,就是米其林的密探們,據米其林官網介紹,米其林的全職員工,大都從酒店管理學院畢業;每名美食偵探平均每年旅行約30000公里,在不同餐廳用餐約250次,入住超過160間酒店,以求從舒適程度及價格中選取最佳餐廳和酒店。美食評審員會匿名造訪所選定的餐廳和酒店,同一般顧客一樣,訂座、點菜、用餐及付款,而在用餐過程中決不會做任何筆記。用餐完畢後,則回到家寫非常詳盡的標準化評估報告。
紐約客的作者曾和一位米其林密探用餐,部分解密了密探的工作。這位名叫Maxime的密探在用餐時,不點沙拉,很少點湯。在談到Maxime是否喜歡某道菜時,Maxime說:「這並非個人偏好,而是一種分析系統,在吃的同時,你還在關注菜品質量,它必須是頂級的;菜品中的每個元素是否都是完美的、技術精湛的?你還要看創意,是好的創意嗎?有沒有影響到平衡?口感怎麼樣?搭配是否和諧?有沒有一種元素特彆強勢,壓倒了其他?」[3]
Maxime還解釋了米其林為何久久不給一家老牌著名餐廳三星:「一致性以及精準性,烹飪是門科學,要麼對要麼錯 ,它是非常客觀的,這道醬汁是否準備得當,這條魚是否烹飪得剛剛好。還有創意,想得三星必須要有創意,有天賦的廚師才有創意,但同時他可能喪失餐飲水準的一致性。」[3]
▍米其林選不出老廣最鍾意的餐廳,其實是一種必然
其實,了解了米其林指南設立的初衷,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米其林永遠選不出老廣或者說本地人心目中的榜單。
因為米其林指南不是做給本地人的,而是做給外地人的。
經常出去旅遊的人,通常都會有這樣的經驗——對在地的美食,即使已經做了功課,但依然是兩眼一抹黑,尤其在不那麼現代,餐飲業不那麼不發達的地方。人們對飲食的要求已經降低到——不求驚艷味蕾,只求中規中矩,不要遇到黑暗料理。就像有人調侃的,異國他鄉,能給你最多安全感的,永遠是麥當勞和肯德基這種標準化產出、環球同此味道的食物。
遊客需要的是可預期的、沒有任何驚嚇的、可以撫慰旅途疲憊的用餐體驗。這跟本地人那種味道至上,其他靠邊,並且帶有些許地域自豪感的美食觀,完全不是一回事。
甚至說,在人口自由流動的今天,「本地人」也是一個模糊的概念,也擁有不同的成長經歷和味覺記憶,對於美食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你問十個「本地人」此地什麼最值得一試,得到的很可能是十個完全不同的答案,你去一一試過之後,也很可能罵娘,因為你的口味和偏好,也和他們不同。
另外,上文也提到過,好吃是一個標準,米其林是一套標準,大家標準不同,自然就有分歧。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吃太日常了,在吃這件事上,大家都覺得自己有發言權。但「我覺得」「我以為」並不能代表整個世界,「我家樓下排檔完爆米其林三星」「中國美食博大精深,用不著老外和米其林來指指點點」更是狹隘、缺乏見識。
▍那我們怎麼用好米其林指南?
米其林指南,本質上是一套標準。
不要小看標準的力量。標準,定義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好的標準,代表一套權力和秩序,是公器。它所倡導的價值,完全可能推動行業的發展,決定整個行業的風向。
米其林指南,風風雨雨近90年,長年累月的的品鑑評選,努力保持獨立、中立、公正、匿名,系統,才能澆築出這樣的權威。它連接廚師、餐廳管理者、美食媒體、美食評論家、食客,它對餐飲業的影響,絕不是你在公眾號上看到的《XX必吃排行榜》所能比擬的。
所以你問中國需不需要米其林,答案是需要,很需要,非常需要。
但標準只有互相競爭,多元,才能不僵化自大。米其林也在進化,比如將街頭小吃也納入米其林指南。如今國際上有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s,本地有大眾點評的黑珍珠餐廳和各種美食自媒體,驢友相信孤獨星球,社交網絡一代被yelp、TripAdvisor、tabelog統治,標準很多,難的是你如何明白每一種標準的所長和局限。
所以,如果你要用米其林指南,可以參考米其林餐盤和必比登,星級餐廳是不出錯的選擇,是外出旅遊可以嘗試的選擇,如果你可以預約得到的話。
未來的榜單,只會越來越多。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菜系流派、不同的消費階層,都會有相應的榜單去服務。 而我們這些對吃很在意的人,在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和實踐之後,也會建立自己的標準。
參考資料:
[1]Michelin Gives Stars, but Tokyo Turns Up Nose
https://www.nytimes.com/2008/02/24/business/worldbusiness/24guide.html
[2]https://guide.michelin.com/sg/zh_CN
[3]Lunch with M.Undercover with a Michelin inspector.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09/11/23/lunch-with-m
註:本文除註明外,圖片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