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人為了養家餬口,外出打工,因為沒有戶口,經濟不允許等多種因素,孩子無法在外面隨父母生活。只能留在老家隨父母生活,「隔代帶孩子」是當今社會的普遍現象。但是,大家好像都忽略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隔代教育」更是當代社會家庭大多要面對的問題。
由於出生與成長的環境和時代有著顯著的差異,兩代人在教育寶寶的問題上自然也會存在相當大的差距。比如,年輕一代可能更注重孩子智力培養、個性發展,他們往往會更多地向孩子傳遞知識,給他更多自由,讓他自由探索;而祖輩們則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會給孩子更多的約束。
祖輩在養育孩子時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愛得適度。父輩也是如此,要權衡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不能給了自由而缺乏規則。否則,沒有規則的環境並不能幫助孩子獲得更好的發展,相反,一個缺乏規則的環境反而會帶給孩子更多的不安全感。
此外,祖輩和父輩之間很容易爭搶孩子的愛,出現親子嫉妒的現象。孩子本質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依附於任何人。祖輩育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親子育兒相 比,畢竟是一個配角,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感和安全感是一種天然的情感關係,誰也無法取而代之。祖輩育兒固然有其時間和空間上的優勢,但在育兒觀念和育兒方法上難以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在家庭生活中,常對孩子過度限制和保護,處處百依百順、遷就、溺愛,心甘情願成為孩子的「防空洞」,容易使孩子養成「以我為中心」的性格,對幼兒的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
年輕父母有難處,爺爺奶奶們也有苦衷。在養育孩子方面,老人絕非主體。父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主動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不能過分依賴自己的父母。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一旦錯過就不能再來,年輕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儘量多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以忙為藉口,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如果父母長期忽視孩子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這種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比如,孩子可能變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環境和人群缺乏信任,並且,為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他也可能出現更多的問題行為,讓父母頭痛不已。
目前隔代教育有不斷增加的趨勢。有的老人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只是起到輔助的教育作用,而有的老人擔當的角色更多。但祖父母帶孩子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很多問題,孩子的教育疑惑、與孩子父母的觀念衝突等都是產生家庭矛盾和心理壓力的原因。
很多年輕父母因為怕與老人發生衝突就儘可能按照老人的意願去養育孩子,可這樣的結果對孩子並不好。比如:孩子本來能自己做的,祖輩家長呵護備至,代為其勞。孩子本來在正常環境下能鍛鍊自己的能力,結果讓祖輩家長們取消了。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一般說,祖輩與孫輩之間容易建立融洽、和諧的關係。祖輩家長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對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容易出現什麼問題,應該怎樣處理,他們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的社會閱歷和人生感悟,是促進兒童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有利條件。祖輩家長自身有一種童心,極易與孫子孫女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造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利於祖孫兩輩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