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著全球的金融市場,作為前些年一直保持強勢格局的歐美股市,也難逃衝擊,在短短一周時間內,歐美股市累計跌幅超過10%,疫情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影響明顯超出了市場的預期。
金融市場明顯波動,或多或少反映出資金的擔憂情緒。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票市場,在股票市場大幅波動的背後,實際上暗示出今年一季度全球經濟的數據表現或許不及預期,疫情對經濟以及金融市場的衝擊影響也在持續擴散。
不過,在疫情的衝擊影響下,全球央媽們自然也會想出各種各樣的應對策略來抵禦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壓力。其中,最直接的刺激手段,就是降息。
從澳大利亞到馬來西亞,部分地區已經先後開展了降息的動作。與此同時,作為擁有重量級影響力的美聯儲,昨夜宣布降息50個基點,且今年上半年的降息空間仍然存在可想像的預期。
至於國內市場,疫情對一季度經濟的衝擊影響還是比較明顯。其中,從近期公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數據顯示,僅錄得35.7%,較上月下降了14.3%,這一數據甚至低於2008年的最低值。受此影響,加上全球各國較強的降息預期影響,為國內貨幣財政政策的調節打開了空間。與此同時,近期部分省區已經推出了萬億級別的基建項目,基建潮的來襲更是讓市場充滿了想像的預期。
對A股市場來說,雖然股市經濟晴雨表的功能並不算特別靈敏,但卻對貨幣環境的寬鬆與否有著敏銳的嗅覺。歸根到底,市場炒作的還是一種預期,例如近期的科技股、新基建等行業板塊,更大程度上還是得益於市場的投資預期,在強烈的資金推動效應下,卻進一步推高整個行業乃至部分上市公司股票的價格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的經濟數據未必好看,市場可能非常擔憂今年上市公司一季報的業績預告,一旦業績風險得以釋放,或多或少影響到市場的投資信心,這也許是近期市場資金謹慎做多,而不是大膽做多的考慮因素之一。但是,針對今年上市公司一季報的業績表現,市場更多還是產生出一種共識,而不是意外的業績變臉,料上市公司一季報業績預告陸續披露之後,市場也會對潛在的利空因素明顯消化。待一季報不利因素消化完畢後,接下來市場迎來的,可能更多是利好的消息。
全球降息潮來襲,為國內貨幣政策的靈活調節打開了空間。待疫情確認實質性拐點之後,接下來穩增長的任務也會更為突出,對市場的積極影響也會更為明確。從今年的大方向來看,A股市場應不具有大幅調整的風險,反而有順勢突破的可能。
近年來,A股市場常有三千點魔咒的現象。多年來,A股市場圍繞著3000點反覆震盪,突破3000點容易,但站穩3000點卻非常困難。更多時候,股票市場站在3000點上方還不到一周時間,卻又會被拉下去,由此不斷強化了A股市場的三千點魔咒效應。
今年以來,A股市場整體上呈現出滬弱深強的局面,在滬市仍然困擾著3000點關口壓力的同時,深市市場早已創出反彈新高。
針對這一市場現象,一方面體現出市場資金更願意追逐科技股,大量的科技股以及中小市值成長股卻聚集在深市市場,由此推動了市場指數的持續走高。與之相比,滬市市場卻仍以大金融及傳統周期行業為主,這類行業板塊恰恰處於高位橫盤乃至底部蓄勢的狀態,並制約了滬市市場的上行高度;另一方面則是體現在市場資金有弱化滬市指數的跡象,從近年來的市場表現分析,當滬市指數站上3000點之後,政策監管層面可能會趨於收緊,市場的警惕性愈發明顯。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市場資金對3000點的位置存在恐高症,反而更熱衷於投資深市市場投資標的。
回到當前的A股市場,一邊是估值持續攀升的科技股及各類概念題材股,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市場指數,其估值水平更是快速攀升至50倍以上,高效流動性的影響力足以掩蓋了高估值的風險;另一邊則是不少白馬股、藍籌股依舊處於底部運行區域,且隨著股票價格的持續調整,部分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已經重返歷史估值底部區域。由此一來,即使部分概念題材股已經上漲數倍的空間,但因白馬藍籌股自身具有的低估值優勢,卻把整個市場的估值水平控制在相對合理的區間之內。
如今,A股市場的白馬藍籌股與題材概念股之間,存在著一種蹺蹺板的效應,資金抱團取暖現象也從原來的白馬藍籌股轉移至部分科技龍頭,市場的風險偏好以及投資風格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在題材概念股持續大幅上漲之後,實際上也會加快市場投資風格的轉換,部分獲利了結的資金可能會重新回到仍處底部區域的白馬藍籌股身上,對調整多時的白馬藍籌股而言,已基本上消化了一季度經濟增速下滑乃至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風險,待一季報利空逐漸落地之後,也有望迎來補漲的行情。
在全球降息潮的影響下,A股市場的利好因素不斷,但資金仍不敢大膽做多,投資風格仍然偏向於題材概念股。不過,當一季報業績風險逐漸落地之後,仍處底部區域的白馬藍籌股終究還是會存在補漲的預期,當這類股票開始補漲回升之際,也將會是A股打破三千點魔咒的關鍵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