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
1016字
閱讀時間
3分鐘
垃圾分類
隨著上海推出的「史上最嚴垃圾分類制度」,北京、杭州、重慶等多地也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措施,一場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開始席捲全國。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20世紀70年代末的童年生活。在那個年代,父母習慣把家裡不用的瓶瓶罐罐、紙箱、書報、廢銅、爛鐵等積攢起來,交給遊走於農村的流動商販,換一些糖果或點心給孩子們吃;家裡吃剩的飯菜用來喂豬、喂狗、喂雞和喂貓;廁所的大小便被定期挑去澆灌菜園和田地。
當時沒有所謂「垃圾分類」的提法,但智慧的鄉親們一直在踐行垃圾分類和廢物再利用。垃圾成為重要的媒介,人消費後的「垃圾」成為動物、植物以至工業生產的「口糧」,還通過垃圾維繫著人類與動植物的生態關係。
這給我們三點啟示:第一,在當地實現垃圾回收和再利用,而不是經由當下流行的跨地域商品化和資本化邏輯,在他地完成回收和利用的過程。第二,使居民獲得一定經濟激勵,進而持之以恆地做好分類。第三,合理利用垃圾可以有效改善人與環境的關係。
推進「垃圾分類」,應賦予居民一定程度的「獲得感」。比如,鼓勵居民積攢快遞包裝、易拉罐、報紙等可回收、可變賣的「營利性垃圾」,協調和聯繫專業回收站有關人士定期進行回收,鼓勵專業機構回收舊數碼產品、舊家用電器、舊電池,讓居民真切地感受到「變廢為寶」。
此外,還可以聯繫動物保護組織及熱心人士定期進小區收集廚餘垃圾,經適當處理後,喂養城市的流浪狗、流浪貓等。具體操作當然困難重重,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尤其志願者的積極參與。但是,由垃圾分類激發動物保護意識、培育志願者精神,可謂一舉多得。風,毫無預兆地席捲整片曠野,撩動人的思緒萬千。
當代城市家庭的垃圾產生量,當然與我的童年時代的垃圾產量不可同日而語。在消費社會尤其是網絡消費時代下,「宅男宅女」的點外賣、網購商品等日常的生活方式,成為城市治理中不可忽視的新維度。很多人沉浸於得到新鮮與新奇產品的體驗,也非常享受一小時內到貨這種及時性的快感。東西越買越多,很多東西買後棄置不用,廢棄包裝也越來越多,「垃圾」自然越來越多。應在低碳社會、集約型社會與消費社會、網購時代之間實現相對平衡,以更樸素的生活觀對抗網絡消費時代下的「戀物」情結,只有這樣才有利於從源頭上減少垃圾產生。
從世界範圍看,垃圾分類知識儼然已成為現代公民的素養,成為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基本訓練內容。我國亟待開展覆蓋社會各階層的垃圾知識的教育與培訓,讓垃圾分類和處理知識成為提升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