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於是就出現了,姓遼的要打我,行,給錢讓他消停。
姓金的也要打我,行,給錢讓他消停。
糟糕,半壁江山都被搶了。沒事,我們在江南照樣過得好。
沒錯,宋朝就是這麼佛系。只要有錢,還有搞不定?好好休養生息才是王道呀!
大宋時期,國家有多繁榮呢?
在宋朝,他們的財政收入遠遠超過之前的唐朝,北宋時期更達到了恐怖的一億六千萬貫!對著全世界喊弟弟!
而在宋之後的大明,終其一朝,財政收入也只達到了北宋巔峰時期的四十分之一,南宋的二十五分之一。儘管明朝的國土比宋朝大那麼多。
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說:早在公元10世紀時,中國就已經是世界經濟中的領先國家,而且這個地位一直持續到15世紀。
根據他的測算,按1990年美元為基準,在公元960年後(趙匡胤建立宋朝),中國人均GDP為450美元,至宋末達600美元。而處於中世紀黑暗中的歐洲,僅為422美元。
宋朝時期,光開封的人口就超過了一百萬,而同時期歐洲的城市人口也只有十幾萬。而且,宋朝的城市化率也很高,達到了22%,民國才10%。
在當時的宋朝首都開封,除了缺少現代社會的高科技外,可以說已經具備一個現代化城市所具備的一切。
比如,他們擁有商業街、連鎖店、24小時營業的商店。還有分類的商業片區,像是專門販賣寵物的潘樓南街,專門服裝的潘樓東街,茶坊一條街,醫藥一條街,馬市等等。其中身為服裝一條街的潘樓東街最繁華,24小時營業,宋時稱之為「鬼市子」。
所以, 開封的商業活動十分頻繁,「每一交易,動即千萬」。
除了這些商業店鋪,宋朝還建立了消防隊、養老院,廉租房等一批非盈利的官方機構。
望火樓
所以,如果你穿越到宋朝,你會發現:喲呵,你看這條gai,又大又寬!你看這慈善機構,寬敞好用!你看這娛樂場所,包羅萬象!
不過,做建設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那請問,宋朝為什麼這麼有錢呢?
宋朝的財政收入,除了農業稅,就是工商稅。其中,宋朝的工商稅也是首次超過農業稅。
看《清明上河圖》就知道,宋朝的商業街有多熱鬧。
由於商業發達,北宋政府對商稅特別重視。在全國各地設置場、務等機構,專門徵稅。
熙寧10年(1077)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則有4911萬貫。
在很多朝代,統治者大多都重農抑商。但在宋朝,非但沒有重農抑商,還大力推行農商並舉。這讓手工業,紡織業,造紙業等都得到大幅發展。以致於很多農民都放棄種田,跑到城市裡干起了個體經商戶。
那麼問題來了,老百姓沒有第一桶金搞創業怎麼辦?
好辦!老百姓沒有錢,但他們有地啊!於是很多沒有創業成本的農民就拿自己的土地去還換錢。雖然很多朝代是都不允許拿土地做交易的,但剛好,宋朝允許土地交易和兼并。
於是,農民有了錢去創業。土地兼并現象變多,耕地面積變得集中。一來二去,工商業變得繁華,農村耕地面積變大,還集中耕種。一石二鳥啊!
而且,宋朝的戶籍制度也很寬鬆。只要你在一個地方居住滿一年,就能獲得當地的戶口。這不僅加強了跨區域之間的經濟流通,還讓更多渴望獲得城市戶口的農民販賣土地來城市從事工商業。
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就會導致城市的人口變多,就會造成商業結構多樣,不僅賣衣服賣小吃的網紅店很多,就連像「天上人間」的這種風月會所也賊多。
後來這些風月場所甚至成為了宋朝稅收的支柱產業,僅在首都就有近一萬家這種會場。可見宋朝的人民有多富裕!你說要是吃吃喝喝都成問題的話,還哪來時間哪來閒錢去娛樂消費呢?
大宋之所以這麼有錢,還源於有一顆會做生意的心。
由於西夏阻擋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宋朝一想:打架是不可能打架的,既然走不了陸地上的絲綢之路,那我就走海上的絲綢之路吧!
早在公元971年,太宗滅南漢時,就在廣州設置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隨後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與廣州合稱「三司」。
於是,宋朝開始大力發展起了對外貿易,然後真的就賺得盆滿缽滿。連宋高宗都忍不住慨嘆:「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於民?朕所以留意於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耳。」
意思就是,對外貿易如果好好經營的話,從中獲利的錢可以用百萬來計算。而且有了這個錢,就可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大家就有更多的錢來消費,絕對的良性循環啊!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干。不僅對外出口,還大力招攬外國商人進行貿易往來。
宋朝曾發布政策,對招攬蕃商官員的成績進行獎懲,還在港口附近設置專供外國商人居住和辦公的蕃坊。甚至還在外商居住的地方,為他們的子女建造蕃學。一般都是阿拉伯語和波斯語學校。
基本可以認為,只要你來和我做生意,你全家我都替你搞定!
宋與中南半島、南海諸國、大食諸國、西亞諸國的貿易都比前朝更火,與高麗、日本的來往也比前朝更為密切。
宋光對外貿易的港口就有20多處,進出口的貨物更是達到400多種。他們將國內用不完的瓷器、藥材、茶葉等運到國外,將國外的真金白銀換回來。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發明了羅經盤,也就是指南針和方位盤結合的指南針,所以我國是最早將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事業的國家。
而且相比於前朝,宋朝造船的技術更加成熟。據吳自牧《夢梁錄》記述,宋代海船可乘五六百人以上。而且像這樣的海船很多,據《夢梁錄》的說法,福州一地就有300餘艘寬一丈二尺以上的海船。
1987年發現的沉船「南海一號」,就長41.8米,寬11米,高約4米,估計可達828噸。
「南海一號」上的文物
宋朝的對外貿易,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對外貿易的鼎盛時期。
宋朝廷為了鼓勵人們進行海外貿易,還曾發布「饒稅」政策:若在五月內回舶,與優饒抽稅;如在一年內,不在饒稅之限;滿一年之上,許從本司根究。
在政府的鼓勵政策下,宋朝通過市舶司獲得了大量進口貨物的稅收。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就達200萬貫。而當時政府僅對進口商品徵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就達2000-3000萬貫。
按這個估算,南宋人均進出口額就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很多人都說,宋朝的經濟外交是屈辱的。
實際上,就拿澶淵之盟來說。雖然每年都要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但不打仗節省下來的軍費開支,以及每年從遼國賺回來的錢,就已經足夠支付給遼的「保護費」了。
國家用看似憋屈的方法,換取了老百姓幾百年的和平生活,誰也不能說他做得有什麼不對。
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中國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而且宋朝也並非沒有氣節。南宋末年,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崖山海戰,十餘萬人壯烈殉國。
所以,宋朝其實是一個人民幸福指數很高的朝代,也是被誤會最深的朝代。
當事情能用錢解決的時候,就不要想著打架,鉚足勁賺錢才是王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