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我突然發現乾隆皇帝弘曆的諡號居然是「清純帝」。一個大紅大綠、任性妄為、搞風搞雨的大老爺們和「清純」沾邊,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很多稱呼,包括廟號、諡號、年號還有自己取的外號等等。比如弘曆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清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簡稱「純帝」,因為是清朝的,所以就成了「清純帝」),另外,他還自稱「十全老人」。
這麼多稱號,怎麼區分?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說道說道。
1.
廟號是在君主去世後,後代立廟祭祀時為其追加的稱號。只有對國家有很大功勞,值得永遠被紀念的君主,才會獲得廟號。
廟號在商朝就已經出現。
最初只有四種:創立基業的叫「太」,功勞很大的叫「高」,值得世代祭祀的叫「世」,中興的叫「中」。
另外,根據「祖有功而宗有德」,給皇帝加上「祖」或者「宗」的稱號。
在這樣的排列組合中,出現了我們熟悉的太祖湯、高宗武丁、世祖盤庚等等。
諡號是對死去的人進行評價而定的稱號,據說在西周早期出現。
諡號並非皇帝專屬,古代的重要人物去世後一般都有諡號,包括皇后、諸侯、大臣、影響較大的名人等等。
取諡號是為了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所以有褒有貶。
但秦始皇建立秦朝後,直接把這兩個都廢除了。因為這兩種稱號都是在君主本人去世後取的,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
但沒有廟號和諡號,後世怎麼讚美他?
秦始皇非常自信,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把「皇」和「帝」連起來,自稱「皇帝」。這個稱呼,比諡號什麼的更厲害,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諡號。
結果,後世君主都覺得「皇帝」很好,紛紛沿用了這個稱呼。
西漢時期,廟號和諡號逐漸恢復,漢武帝還創造了年號,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皇帝的稱號終於百花齊放了。
古人比較迷信,遇到天降祥瑞或者重大災害等特殊事件,皇帝就會更改年號。
有的皇帝剛即位,還沒來得及改年號就去世了。
有的皇帝在位期間只用一個年號。
但有些皇帝,換年號比買包包還勤快,執政期間可以用十幾個年號,比如武則天。
2.
在漢武帝創建年號之前,朝廷是怎麼紀年的呢?
他們使用的是簡單粗暴的帝王紀年,從帝王即位開始,元年、二年這樣往下數。
帝王死後有了諡號,就用諡號稱其在位的紀年為某帝元年、二年、三年……比如漢文帝二年。
但是,有的皇帝喜歡改元,那時又沒有年號作為區分,所以紀年加上「前」、「後」這樣的字眼作為區分。
漢文帝十六年的時候,他改了一次元。但總不能他即位後的第一年叫「元年」,他改元後的那年也叫「元年」吧。所以,人們把原本的「文帝元年」稱為「文帝前元年」,把第十七年稱為「文帝後元年」。
萬萬沒想到,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改了兩次元。
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漢景帝的三個元年分別被稱為「景帝前元年」、「景帝中元年」和「景帝後元年」。
於是,公元前148年,在史書上被叫做「景帝中二年」……
害,誰年輕的時候還沒犯過中二病呢?
漢武帝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首創了年號之後,在改元的路上越走越遠。
某年他去打獵,抓到一隻獨角獸,覺得這是祥瑞,就改年號為「元狩」,表示紀念。
幾年後,山西出現了一隻三足寶鼎,大臣們覺得這是神物,應該改元,所以年號改成了「元鼎」。
漢武帝在位幾十年,用了11個年號。
3.
在唐朝之前,大家習慣用諡號來稱呼已經去世的皇帝,比如漢武帝、魏文帝、隋煬帝等等。
那個時候,皇帝們的諡號都比較簡單,比較誠實,一看諡號就知道那皇帝是什麼樣的人。而且諡號只有一兩個字,好記。
直到出現了一個女人——武則天。
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給老公弄的諡號是「天皇大帝」。
按慣例念出來就是「唐天皇大帝」,這讓大家怎麼叫得出口?所以大家說他的時候,直接叫了廟號「唐高宗」。
不僅如此,武則天還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溢美的先例,給自己定了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當然了,等她過世後,新帝不想給她用帝號,把她的諡號改成了「則天大聖皇后」。
從此以後,皇帝們活著時就可以上尊號,還能搞好幾次尊號,比如唐玄宗在位時就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從武則天開始,皇帝的諡號猶如脫韁的野馬,越來越長,越來越浮誇,完全控制不住,大家讀出來的都是馬屁的味道。
明代皇帝諡字多達17字,比如朱棣的「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到了清朝,皇帝的諡號基本上都是20多字,比如玄燁的「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弘曆的「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只有被福臨追尊為皇帝的多爾袞,諡號短一些,是「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而末代皇帝溥儀,是清朝唯一沒有諡號的皇帝。
從唐朝開始,對皇帝的稱呼從諡號變成了廟號,大概就是因為,諡號太長不適合念了。
這裡面武則天功不可沒!
而明清皇帝最好的就是大部分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大家習慣以年號稱呼他們。比如嘉靖皇帝、雍正皇帝等等。
4.
我們都知道,諡號和廟號是在去世後取的。
但有一個皇帝,他在世時就已經給自己定好了廟號,他就是魏明帝曹叡。
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在公元237年,有司上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熙之舞;帝製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斌之舞。」
也就是說,曹叡給自己定的廟號是「魏烈祖」。
「烈」有什麼含義呢?
根據《逸周書·諡法解》,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聖功廣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業成無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業有光曰烈;剛正曰烈;宏濟生民曰烈;莊以臨下曰烈。
「烈祖」這個稱號分量很重,雖然比不上太祖、高祖、世祖,但要開創王朝、復興國家、雄霸一方這種級別的君主才能用。
第一次出現這種上趕著咒自己死的皇帝,大概老天爺有點過於激動了,一年多後,曹叡病逝,年僅36歲。
最後再問大家一個問題,乾隆帝諡號的「純」字,代表什麼意思?
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