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長大不成人)
屠呦呦小傳:拯救了幾百萬人,獲諾貝爾獲獎的「三無」科學家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寧波,名字源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呦呦鹿鳴,食野之芩……」
1946年(16歲),屠呦呦不幸染上了肺結核,被迫終止了學業。休學兩年,病情好轉後,屠呦呦以同等學力進入寧波私立效實中學讀高中。
1951年(21歲),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專業是研究中藥材的生藥學。屠喲喲的父親曾是一名中醫,在知道女兒選了這樣冷門的專業後,說:「我原以為、也只希望你長大了做一個好醫生。沒想到,你比我有更大的抱負!」
(11歲的屠呦呦和媽媽)
1955年(25歲),屠呦呦大學畢業,進入剛成立不久的中醫研究院,做中藥研究。這時,越南正與美國在打仗。許多越南士兵被蚊蟲叮咬,患了瘧疾,喪失了行動能力,損失慘重。越南總理向中國求救,希望能夠找到治療瘧疾的辦法。
1967年5月23日(37歲),國家科委(今科技部)和解放軍總後勤部召開會議,決定將研製抗瘧藥作為一個軍事科研任務。「523」成了這個項目的代號。
(年輕時的屠呦呦在做實驗)
1969年(39歲),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組長的身份加入到523項目。屠呦呦與同事一起查閱了大量藥方,從中找出了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中草藥或方劑,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不斷改進提取方法。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從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受到了啟發,認為高溫有可能對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壞,從而影響療效。於是,她降低了提取溫度,由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更低的乙醚提取,結果發現,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對於鼠瘧和猴瘧的抑制率均達到100%。
1975年(45歲),屠呦呦把青蒿素的分子結構弄清楚了。同年,越戰結束,523項目的軍事目的消失了。1978年,「523」項目的科研成果鑑定會最終認定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
1979年這項成果發布在《化學學報》上,題目是《青蒿素的結構與反應》。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1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在北京召開國際青蒿素會議,屠呦呦第一個上台作報告,報告了《青蒿素的化學研究》。從此,青蒿素被世界所認識。
1990年代,諾華公司以青蒿素為基礎,製成復方藥物,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並推薦在全世界應用。
根據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自2000年起,全球瘧疾發病率下降了37%;瘧疾患者的死亡率下降了60%,非洲地區約2.4億人口受益於青蒿素聯合療法,約150萬人因為青蒿素療法避免了死亡。
2007年,美國兩位博士受邀參加在中國舉辦的關於瘧疾的學術討論會,問在場的中國醫療工作者:你們知道是誰發明的青蒿素嗎?眾人面面相覷,會場鴉雀無聲。於是兩人開始到各研究機構尋找與青蒿素髮現有關的原始文件,終於找出了青蒿素的發明者——屠呦呦!
屠呦呦這才浮出「水面」。2011年(81歲),屠呦呦獲得美國拉斯克獎,這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是諾貝爾獎的「風向標」。
(BBC記錄片中這樣評價屠呦呦)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然而,她沒有發表過SCI,沒有博士學位,沒有留過洋,也沒有院士頭銜……她竟是一個「三無」科學家!
2016年,她拿出諾貝爾獎獎金中的10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北京大學醫學部設立「屠呦呦醫藥人才獎勵基金」,又將100萬元人民幣捐給中醫科學院成立創新基金,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中醫藥科研中去。
2019年9月17日(89歲),她被授予「共和國勳章」。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554篇作品,營員「長大不成人」的第2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