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小學·敬身》全文

2020-04-24   愛我國學

《小學》,舊題宋代朱熹撰,實為朱熹與其弟子劉清之合編。書的發凡起例出於朱熹,而類次編定則有出於弟子劉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學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屬江西)人,字符晦,一字仲晦,號晦庵。
劉清之(1134—1190),南宋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稱靜春先生。
朱熹曰:「後生初學,且看《小學》書,那個是做人的樣子。」
《小學》全書六卷,分內外兩篇。內篇有四個綱目:前三個是立教,明倫,敬身,第四個是鑑古。外篇分兩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鑑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倫、敬身三綱目。鑑古,按三個綱目記載夏商時三代時聖人賢者已行之跡;嘉言和善行則是按三個綱目記載漢以後賢者的嘉言善行:這三部分都是相對應地實證內篇的論述的。三個綱目中,最主要的是明倫。立教的目的是為了明倫,敬身也是為了明倫。什麼是明倫?明倫便是明人之倫,便是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人之倫理不明則尊卑上下輕重厚薄之序混亂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須以明倫為教,學者必須以明倫為學。
《小學》是舊時封建社會的小學教材,宣傳孔孟之道,灌輸封建思想。其中自有兩重性,有它必須批判的糟粕,也有它應該繼承發揚的優良成分。諸如講究節氣,重視品德,強調自我節制、發憤立志等等,在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結構方面理學是有影響的。

朱熹
小學序
古者小學,敎人以洒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穉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今其全書雖不可見而雜出於傳記者亦多。讀者往往直以古今異宣,而莫之行。殊不知,其無古今之異者,固未始不可行也。今頗搜輯,以為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云爾。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題
小學題辭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彛。有順無強。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慾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方,洒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世遠人亡,經殘敎弛,蒙養弗端,長益浮靡,郷無善俗,世乏良材,利慾紛挐,異言喧豗。幸茲秉彛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耄。惟聖之謨。


敬身第三

孔子曰:「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身也者,親之枝也,敢不敬與?不能敬其身,是傷其親;傷其親,是傷其本;傷其本,枝從而亡。」仰聖模,景賢范,述此篇以訓蒙士。

心術之要

《丹書》曰: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狠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孔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曾子曰: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

《曲禮》曰: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踐言,謂之善行。

《樂記》曰:君子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禮,不接心術;惰慢邪辟之氣,不設於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

孔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愼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管敬仲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從懷如流,民之下也。見懷思威,民之中也。

威儀之則

《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

《曲禮》曰:毋側聽,毋噭應,毋淫視,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斂髪毋髢,冠毋免。勞毋袒,暑毋褰裳。

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將適舍,求毋固。將上堂,聲必揚。戸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將入戸,視必下。入戸奉扃,視瞻毋回。戸開亦開,戸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禮記》曰: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

《曲禮》曰:坐如屍,立如齊。

《少儀》曰:不窺密,不旁狎,不道舊故,不戲色。毋拔來,毋報往。毋瀆神,毋循枉,毋測未至。毋訾衣服成器,毋身質言語。

《論語》曰: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曲禮》曰:凡視,上於面則敖,下於帶則憂,傾則奸。

《論語》曰,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

孔子食不語,寢不言。

《士相見禮》曰:與君言,言使臣。與大人言,言事君。與老者言,言使弟子。與幼者言,言孝弟於父兄。與眾言,言忠信慈祥。與居官者言,言忠信。

《論語》曰:席不正不坐。

子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

《論語》曰:寢不屍,居不容。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曲禮》曰:並坐不橫肱,授立不跪,授坐不立。

入國不馳,入里必式。

《少儀》曰:執虛如執盈,入虛如有人。

衣服之制

《士冠禮》: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維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愼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曲禮》曰: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釆。

《禮記》曰:童子不裘,不帛,不屨絇。

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飲食之節

《曲禮》曰: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咜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毋嘬炙。

《少儀》曰:燕侍食於君子,則先飯而後已。毋放飯,毋流歠。小飯而亟之。數噍,毋為口容。

《禮記》曰:君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君子遠庖廚,凡有血氣之類,弗身踐也。

《樂記》曰:豢豕為酒,非以為禍也,而獄訟益繁,則酒之流生禍也。是故先王因為酒禮,一獻之禮,賓主百拜,終日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之所以備酒禍也。

孟子曰:飲食之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