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水養殖的南美白對蝦
鹽鹼水蝦塘的俯拍圖
從衛星圖上看,位於黃河幾字灣中間的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獨貴塔拉鎮所在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向北,對岸不遠處就是屬於陰山支脈的烏拉山;往南,直線距離不到五公里就是著名的庫布齊沙漠。這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個小鎮惡劣的生態環境。在這片沙漠化、鹽鹼化嚴重的土地上,發展農業只能種植飼料玉米、向日葵等耐鹽作物,想要發展高附加值農業似乎只能靠奇蹟了。但如今一場「鹽鹼水養海蝦」的奇蹟正在這片土地上發生。
鹽鹼地里「長出」海蝦
大漠、戈壁,這樣的環境似乎與南美白對蝦這種生長於近海的生物毫無關係,但在位於庫布齊沙漠邊上獨貴塔拉小鎮的水產養殖基地里,人們通過對當地的鹽鹼水進行「改造」,南美白對蝦就這麼奇蹟般地生長出來了。
秋分剛過,獨貴塔拉鎮的鹽鹼水養殖蝦也進入收穫的時節。《環球時報》記者走進鄂爾多斯黃河沿岸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的養殖場內,眼前的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將一籠籠剛捕撈上來的南美白對蝦倒進筐內稱重,這些對蝦將很快被端上當地居民的飯桌。「這一批撈了一千多斤,剩下的蝦怎麼也要撈到10月10號左右。」一名正在裝蝦的工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再往後,由於氣溫太低,蝦就撈不動了。」
《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往常這裡的耕地播種飼料玉米和葵花前都要引入大量黃河水進行浸泡,將土壤表層的鹽分進行溶解後排走,降低土壤含鹽量後方可種植作物,而養蝦利用的正是這種鹽鹼土壤經過浸泡所排出的鹽鹼水。今年5月份,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簡稱南海所)養殖室副主任朱長波研究員帶領團隊來到這裡駐點指導。據南海所研究員張家松介紹,當地水產管理站的技術人員研究鹽鹼水成分改良時參考的正是朱長波15年前發表的主題為鹽鹼水體離子改良與對蝦養殖應用的博士論文。
「鹽鹼水與海水相比,一是鹽度不同,二是離子成分也不同。」朱長波告訴記者,如果把鹽鹼水配得和海水一模一樣,養蝦自然是沒有問題,但成本相當高,所以他們用礦物鹽把鹽鹼水中的一些關鍵成分的比例配平,以符合南美白對蝦的存活要求。到9月初測產的時候,當初投放的0.5厘米蝦苗已經長成10至13厘米的南美大蝦,證實了利用鹽鹼水養蝦的可行性。
從沒吃過蝦到以蝦致富
在大漠邊上出產的南美白對蝦口感如何呢?鄂爾多斯市水產管理站站長郭軍自豪地介紹道,「我們養的蝦口感特別好,肉質比較有嚼頭,不面。」《環球時報》記者發現,這裡的蝦無論是個頭、外觀,還是蝦身上散發出的淡淡的海洋氣息,都與往常在市場裡買到的沿海養殖蝦沒有區別。在大漠明媚的陽光照射下,鹽鹼水養殖蝦看起來甚至顯得更加晶瑩剔透。
張家松告訴記者,獨貴塔拉鎮位於黃河中游,水質相比位於下游的沿海地區要好很多。為了有效利用當地的鹽鹼地,鄂爾多斯在黃河沿岸的低洼鹽鹼地推廣「以漁改鹼」。過去主要以養魚為主,但銷路不理想,當地又在近幾年發展起了鹽鹼水養蝦。「原來我們本地人都不知道養蝦,有的人連蝦都不一定吃過,」郭軍表示,鹽鹼地既不能種莊稼,也不能放牧。當地傳統是種植飼料玉米,「一畝地一年的產量是一千四五百斤左右,也就能賣個七八毛錢一斤,一畝地一年才一千塊錢的收入。」如今鹽鹼水養殖蝦的年畝產量為300至500斤,市場價可以賣到25至35元。「一畝養好了年收入能達到上萬塊錢。」相比過去種植飼料玉米、葵花等作物,養殖蝦給當地帶來了非常不錯的經濟效益。
王長貴是當地黃河沿岸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也是一位成功轉型鹽鹼水養蝦而獲得巨大經濟效益的「蝦農」。他今年估計能從鹽鹼水蝦塘中捕撈出十萬斤蝦,總收入300萬元左右。
「一定要往外走」
目前在鄂爾多斯杭錦旗當地發展鹽鹼水養蝦還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技術以及溫度方面的限制。北方乾旱內陸,一年中低溫期較長,這使得蝦的畝產較低,與南方沿海地區動輒幾千斤的畝產相比,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我們一年最多養三個月。今年6月才往塘里放蝦苗,到了9月份水溫就開始冷了,晚上都是八九度到十幾度,蝦已經不吃料、不生長了,」郭軍說,「再晚一點,蝦不活動了,捕撈都是問題。」
為解決溫度對蝦產量帶來的限制,郭軍表示,他們下一步計劃把當地閒置的幾百座溫室大棚改造成養蝦池。「我們這裡過去種玉米作物只能種一季,養蝦也只能養一季,如果把溫室養蝦發展起來了,一年可以養兩茬蝦,效益就高多了。」
除此之外,當地還有大量的鹽鹼地有待開發。杭錦旗水產管理站站長李俊世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道,杭錦旗目前的蝦塘面積是3600畝,但黃河250餘公里沿岸還有十萬畝的宜漁鹽鹼地,「我們計劃五年之內將它們充分利用起來。」王長貴告訴記者,他的公司明年要開始擴大養殖規模,將蝦塘的面積擴大到兩千畝。
「內蒙古消費市場有限,而哈薩克、蒙古國離這裡不遠,那裡沒法養蝦,但當地市場對海鮮又有著巨大的需求。」朱長波表示,「我們的蝦產量如果能達到一定規模,一定要往外走。」但他同時強調:「由於本地乾旱少雨,土地鹽鹼化和荒漠化嚴重,生態系統相對脆弱,我們在利用鹽鹼地發展水產養殖的同時,必須做好環境保護,確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蝦類消費在國內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張家松告訴記者,中國每年從國外進口大約50萬到60萬噸的蝦類水產品,但實際上遠期缺口至少在上百萬噸。「現在吃蝦還是集中在沿海地區,內陸很多地區對蝦的消費還不是那麼頻繁。一旦這個市場打開,將是至少上百萬噸級的市場。」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內陸水產養殖業近年來正在蓬勃發展,而鹽鹼水養蝦由於其低廉的地租,同樣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郭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由於鹽鹼水養殖蝦剛剛起步,產量有限,當地及附近地市就能夠消化了,但等蝦的產量上來了,將「哪需要去哪」,甚至走出國門,走向臨近的蒙古國、中亞,乃至西亞。「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能養出來好蝦,肯定能出去。」
END
來源:環球時報,記者:李司坤。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
中國水產門戶網,志創漁業信息第一品牌;運營十餘載,用心感悟行業發展的點滴;水產人,就上中國水產門戶網。
官方微信公眾帳號「scttwx」現誠徵原創文章,歡迎廣大行業人士踴躍投稿,積極爆料。一經採用,必有稿酬!
投稿郵箱:bbwfish@163.com
目前50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