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的樓市,房子會變成「金屋」還是「草屋」?專家金句辯證分析

2019-09-14   藍白觀樓市

最近的樓市,爭論、分歧的味道,變得越來越濃。

不說別的,單單筆者一篇闡述新房成交量變化的文章下,不少朋友的觀點便出現了極大差異。

有人說,光看到了報道里其他城市「量價齊跌」,唯獨自己這個縣級市,今天才開一樓盤就直接宣布「清盤」,早在三天之前就沒房子了,去年9月份的新樓盤單價8600,同樣的位置,今年就漲到了9800-11800,搶房的人一茬接一茬。

還有人說,身處某新一線城市的四環遠郊,特價房層出不窮,精裝改毛坯、大戶型送車位、首付分期招數一個接一個,新盤扎堆入市,購房者觀望情緒異常濃厚,僅僅最近兩個月時間,單價起碼降了1000左右。

為什麼購房者的感受出現如此大差異呢?

道理很簡單,是因為近幾年的樓市,呈現出了典型的「分化」特徵,不再是以前我們熟悉的「普漲普跌」模式。

比如,京滬深與二線城市表現不同,長三角、珠三角與中西部表現有差異,哪怕同屬三四線樓市,也會因為區位、人口、商業等諸多因素,房價出現走勢不一致的情況。

因此,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分化趨勢下,10年後的房子,會變成「金屋」還是「草屋」?哪些城市會「後來居上」,哪些地方「難有起色」?

筆者認為,這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第一,各城市群、各能級城市的人口流向。

每個城市的人口和供地規模都不同,它們的房價「稟賦」也不會相同。人口流入的越多,周邊區域的房價越堅挺。

比如,23個千萬級大都市圈人口流動分化趨勢明顯,當前京津、深莞惠、廣佛肇、廈漳泉、長株潭、重慶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小學生增長居前,蘇錫常、南京等都市圈常住人口流入雖然放緩、但戶籍人口和小學生依然明顯流入。

這些地方有個共同特徵,即多個大城市形成「以點帶面」的網狀結構,不是單一的龍頭城市引領,比如環京的燕郊、固安,環滬的崑山、嘉興,環深的珠海、中山,雖然這些地方的房價經過了這些年的炒作,已有「高估」的跡象,但在常住人口持續增加的前提下,房價下降會有一定的「安全邊際」。

也就是說,越是靠近核心城市群,房子變成「金屋」的可能性越大,越是「偏安一隅」,遠在核心城市數百公里之外的「資源型」城市,越有可能變成「草屋」。

第二,看各地房子本身的「估值」貴不貴。

何為房子的「估值」?經濟學家姜超有個非常形象的計算方法。

以租售比為例,主要是看房價和租金之間的關係,相當於資本市場的「市盈率」。意思是刨除掉買賣的話,持有房產大概多久能收回成本。根據中原地產的數據,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在2008年初的租金回報率均值為3.5%,到2018年末,這個數字已經降至1.6%。

如果將租金回報率倒過來看,房價租金比就可以看做是樓市的「估值」,按此計算,2008年一線樓市的估值為大約是29倍,而到了2018年末,已經飆升到了62倍!這一水平,處於過去10年的最高點附近。

京滬廣深尚且如此,其他地方的房價高估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我們以房屋租售比、房價收入比為標準,衡量各個城市的「估值」,租金回報率越高,寫字樓空置率越低,證明10年後房子變成「金屋」的可能性就越大,當然,京滬廣深因為其獨特的城市地位,加上稀缺的資源,不能簡單套用這個公式,但對那些二三線城市來說,房價收入比越低,同時人口能保持持續流入的城市,也會同樣保值。

第三,看貨幣流通增速的變化,會不會繼續流入樓市。

為什麼要看貨幣增速呢?與房價有什麼關係?

數據顯示,從2007年到2017年,M2(流通中貨幣)的均值增速為15%,同期房價上漲的幅度也趨近於這個速度,也就是說,人們把房產當成了金融投機品,而不是用來居住的消費品。

也就是說,流通中不斷增加的貨幣,按年均15%的增速來看,都被「吸納」到了房地產之中。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東方證券經濟學家邵宇的話很有意思:這麼多年,我們賺錢的方式無非就是三種,掙經濟增長的錢、掙貨幣供應的錢,實在不行還可以掙隔壁老王的錢。

邵宇稱,房地產的優勢在於把經濟增長的錢掙了,把流動性的錢也掙了,還把隔壁老王的錢掙了,所以是一種風口自然積累的表現。據他統計,中國現在的房地產總市值65萬億美金,相當於450萬億人民幣。

專家說的很直白,買房,掙的就是貨幣供應的錢、貨幣流動性的錢。

但是,今年央行發布了LPR新規,以後房貸利率不再參考基準利率,開始參考5年期LPR,這也就意味著,以後的樓市,會和實體經濟「涇渭分明」,銀行的資金更多向製造業、新經濟去傾斜,唯獨樓市,資金會「繞著走」,不再重複過去M2增長進入房地產的情況。

因此,在LPR新規落地後,未來10年,樓市會保持「穩中有降」的態勢,現在已經變成「草屋」的區域,未來依舊難有起色,現在是「金屋」的城市,以後會逐步褪色。

針對這個問題,有專家用「金句」做出了辯證的分析,讓我信服。

近日,中泰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發文指出,從投資的角度來看,如果房價不上漲、甚至說房價漲幅小的話,持有房產每天都在虧錢。比如上海市持有房產的總成本有將近9%,而收益只有1.2%都不到。當前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持有房產已經開始虧錢。

這種特徵,梁中華用「7字」金句總結:房子在悄悄虧錢。

內行人道出的規律,極有可能會成為下一步樓市演變的方向,不管「金屋」還是「草屋」,哪怕房價一直維持高位,持有房產的後果,就是「悄悄」虧錢。

10年時間,對每一位購房者來說只是轉瞬,對樓市來說卻意味著「滄海桑田」,只有回歸理性的置業理性,才能跳出對房價漲跌的困惑,自住就買,投機要迴避,量力而行,這些樸素的規則,才是真正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