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連發2道「限房令」!2個口子被堵上,1998年來首次,央媒回應

2020-04-27   藍白觀樓市

從1998年房改至今,為啥房價只會漲不會跌?

很多人拿人口、GDP、城鎮化這些因素說事,比如:農村人口進城帶來置業需求,城鎮化進程從30%提升到近60%,城市土地價值稀缺、教育醫療資源集中等邏輯。

事實上,推動房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樓市裡的錢變多了。

經濟學家任澤平上個月發了一組數據:2020年1月,中國廣義貨幣M2首次超過200萬億,距離2013年3月突破100萬億不到7年。

過去四十年,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年均增速15%,1998-2017年,M2增長了16倍。

所謂的M2,就是「流通中的貨幣」,這些錢流入到社會上,必然要有去處,顯然,過去這些年錢都流入到了房地產裡面。

「上車」早的購房者,房貸利率動輒打7折,持有房產幾乎沒有什麼成本,變現時的稅費也都由買家承擔,這讓買房成了一件「一本萬利」的「生意」。

持有成本少,房產增值獲益多,加上大量購房者都是3倍乃至5倍的槓桿,會有什麼後果?

答案很簡單:房產升值預期強化,各種長期、短期資金都加速流入樓市。

但是,如果任由各類資金流入樓市,必然會對實體經濟和消費形成積壓。

在房價上行時期,基於「越漲越買」的心理,房價漲的越高,銷售面積的增幅越快,2015-2017這一波上漲,直接帶動了家具、家電、裝修各個行業的快速繁榮。

不過,房價一旦走平或進入下行階段,在高額的月供壓力下,老百姓不敢旅遊、不敢報輔導班、不敢買車、不敢下館子,內需就無法得到提振。

因此,如何遏制各類資金流入房地產,成了今年調控的重點。

在4月末,我們可以看到國家連續發出2道「資金限制令」,2個買房渠道都被封堵住了。

1,央行表態:嚴禁違規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

4月23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召開的上海房地產信貸工作座談會明確,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嚴禁以房產作為風險抵押,通過個人消費貸款和經營性貸款等形式變相突破信貸政策要求,違規向購房者提供資金,影響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2,銀保監會明確:保單質押貸款禁用於房地產投機。

據中房報報道,近日,銀保監會向各家人身險公司、各地監管部門下發了《人身保險公司保單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並要求4月30日前反饋意見。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意見在規定保單質押貸款的貸款用途時強調:保險公司在簽訂貸款協議時,應對貸款用途進行審核,並明確要求貸款申請人不得將所借款項用於房地產投機。

這2道「限房令」有什麼特點?

這裡我們先聊聊什麼叫經營貸和保單貸。

先說經營貸。

舉個例子,如果你名下有企業資質,手裡還有一套全款房子,就可以拿這套房子做抵押,最高評估價可達到7成,這筆錢貸出來再去買房。

因為近期央行頻繁降息,1年期LPR已經降到了3.85%的水平,有的地方還給企業主貼息,短期貸款利率下降,房貸利率依然維持高位,有人就動起了歪主意,用低息的短期貸款拿來買房,等到房產升值後再出手變現。

最近深圳樓市出現多個項目開盤秒磬,部分樓盤買房還要掏上百萬的「喝茶費」,有人稱部分投機客就利用了「經營貸」的手段買房。

隨後,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通過自查後表示:未發現剛註冊企業即申請經營貸的情況,短期資金流入樓市的現象極少。

再說保單貸。

所謂保單質押貸款,是指人身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以投保人持有的保單現金價值為質,向投保人提供的一種短期資金支持。

理論上講,年繳費大於2400元的商業保險生效半年以上就可以作為融資憑證進行貸款;保單必須是在繳狀態。保單的投保人,可以用保單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保單貸,單家銀行最高可申請50萬。

有人就動起了歪心思,把這筆錢用來買房,「拆東牆補西牆」,由此增加了購房槓桿,相應的月供壓力、斷供風險也必然增加。

現在,這兩條買房的路子被徹底封堵,想用短期貸款的低息,撬動高市值房產然後變現的「美夢」,也就此戛然而止。

事實上,通過央行發布的一份報告,我們就能看到調控已經開始產生「療效」了。

4月24日,央行公布了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

據統計,一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 160.21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7%;一季度增加 7.1 萬億元,同比多增 1.29 萬億元。

其中有一項重要的細分數據:截止一季度末,人民幣房地產貸款餘額46.16萬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上年末低0.9個百分點,連續20個月回落。

連續下降20個月,這是什麼概念?

1,這是從1998年房改以來首次出現的現象。

2,流向樓市的錢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少。

3,加上調控出手封堵短期資金購房的路子,未來流入房地產的資金會繼續減少。

事實上,這就是樓市調控長效機制逐步形成的過程,央媒《經濟參考報》頭版評論回應稱: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表現遠談不上過熱或升溫,要高度警惕宏觀經濟金融基本面和政策面可能引發的樓市預期變化。

文章指出來3個「預期」:穩定經濟增長壓力和樓市政策鬆動的不當預期。宏觀政策對沖與房價上漲的不當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與房價容忍度上升的不當預期。

顯然,不管是依賴賣地收入的各大城市,還是指望購房套利的投機者,不管是為了一套房子苦苦掙扎的剛需,還是從小房換大房的改善族,不管是開發商還是銀行、信託,所有的市場參與主體都要明白一個事實:房價,漲不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