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這2種行為容易招禍,要小心

2019-10-01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太上感應篇》云:「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由此可見,人生的福與禍,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人們後天自己招致來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如果某人經常抱怨說:「為何我的運氣這麼差?」這個時候,你應該心裡有數:運氣的好壞與老天關係不大,而是和他自己的所作所為息息相關。正如《尚書》中所說:「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企業家馬雲先生曾經說過:「成功的原因千千萬萬,失敗的原因就這麼幾個」。那麼,主要是哪幾種行為容易招致失敗呢?其實,福禍無門,惟人自召,這2種行為容易招禍。一個人身上有這兩個特徵,是容易招致霉運的徵兆,要多留點心。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1、多言;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舌為利害本,口是禍福門。口是心靈的門面和窗戶,心靈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慾、思想和智謀都要由這個門窗出入。因此,用開放和封閉來的把守這個關口,以控制出入,就是把控好了福禍之門。

因此,老子說:「人說的話多,往往會使自己陷入困境,還不如保持虛靜沉默,把話留在心裡」;鬼谷子說:「話說多了就一定會有失誤」;曾國藩更是告誡弟弟說:「古人總結的容易致敗的凶德,大約有兩點,一是驕傲,二是多言」。

飯吃七分飽,話說七分好;逢人讓三分,煩惱自然少。事物一旦過頭了,就會物極必反、盛極而衰,說話也是如此,多說則無益。因此,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正如魯迅先生所講:「當我沉默的時候,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歷史上,因為多言而招致禍患的例子比比皆是。韓信因為多說了一句「陛下只能帶10萬人馬,我韓信帶兵是多多益善」,最終被劉邦誅滅三族;東漢大才子楊修喜歡在曹操面前顯擺小聰明,幾次因為多言惹怒了曹操,最終被誅殺;三國謀士許攸幫助曹操打敗了袁紹,因此居功自傲,經常出言不遜,直呼曹操小名,最終也是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遠的不多說,就說說現在的某些公眾人物,也經常因為「多言」而招禍。比如說,某知名演員在直播中說了一句玩笑話——「什麼是知網?」,因此被網友質疑博士學位論文造假。後來,經過調查,該演員確實存在學術不端行為,人設隨之坍塌,博士學位也被撤銷了。

還比如,企業家俞敏洪在公開場合演講時,因為發表了對女性不正當言論,受到全國婦聯機關的批評,後主動道歉!近期,俞敏洪又是語出驚人,說道:「當你工資比同學少一半,證明生命已經浪費一半」。此言一出,又是遭到了網名的一片吐槽。

一個普通人,容易因為多言而招禍,禍從口出;更何況是作為公眾人物呢,就應該謹言慎行了。所以說,一個人身上有「多言」的特徵,是容易招致霉運的徵兆,要多留意!

2、貪婪;

眾所周知「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人們依舊很難克服這個人性的弱點——貪婪。縱使是知道前方危險重重,人們依然是鋌而走險,抱著僥倖心理,最後也是惹禍上身。因此,佛教將「貪」列為殘害身心「三毒」之一,將其視作為惡之根源,又稱它為「三不善根」之一。

功名官爵,貨財聲色,這些都是令人滿足的慾望,但都可以給人帶來殺身之禍。《詩經·邶風·雄雉》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說:一個人不妒忌他人,又不貪得無厭,那他怎麼會遭禍災殃呢?

林則徐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曾國藩說:「不貪財,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反之,多欲為禍患,務名者害其身,多財者禍其後。比如說,西晉的大富翁石崇,貪婪又吝嗇,遭人妒忌,最終被誅滅三族;清朝大貪官和珅,富可敵國,最終也是被革職下獄,自盡而亡。

馬雲曾說,自己早年也吃了不少虧,上了不上當,大都是因為心太貪了。但是現在他學會了「不貪」,失敗、挫折自然也就少了很多。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說:「上當不是別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貪。」所以說,我們止住了貪慾,也就是遠離了禍患。但不是無欲無求,而是要適可而止,見好就收,眾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以上2種行為——多言和貪婪,最容易招禍,也都是人性中最常見的弱點,我們要多加小心。如果我們懂得努力克服這兩個弱點,看透不說透,做人做事有定力,則可以遠禍近福,福報多多。朋友們,您覺得呢?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xY7h20BMH2_cNUgjl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