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陝西人血液里的生命烙印

2019-10-24     陝西旅遊Top1

「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是我國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的建都之地,歷史悠久,文化深厚。渭河兩岸,八百里秦川氣吞山河。

落日餘暉,古樸厚重的西安城牆在夕陽的映射下,顯得更加雄偉蒼勁。城牆根下一聲高亢激越、盪氣迴腸的秦腔劃破城市的喧囂,悠遠綿長。「八百里秦川雄風浩蕩,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想要真正了解西安這個城市,就不得不先去探訪一番與這個城市水乳交融、血脈相連的大秦之腔。

秦人秦風秦之聲

燦爛輝煌的歷史,滄桑劇變的歲月,造就了西安無可比擬的文化特徵。在周禮沐浴下,海外的炎黃子孫以唐人自居,也對於脫胎於秦文的漢字情有獨鍾。這些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符號,都來源於西安這個古老的城市。對於生於斯養於斯的陝西人來說,他們選擇了以「秦人」自居。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

秦人遵守民俗禮儀叫「秦風」;他們生息繁衍的地方叫「秦川」;他們敬畏仰望的山脈叫「秦嶺」;他們祖輩相傳的音樂,叫做「秦腔」。

「吼一聲大秦腔,吼一聲大秦腔聲聲豪放。大秦腔柔情斷腸,人生的舞台粉墨登場,生旦凈丑都是咱老百姓形象……」這是西安人寫照。時光流逝,秦腔伴隨著秦人穿越歲月滄桑,被世世代代的傳承了下來。

秦腔究竟流傳了多少年,由於歷史太過久遠,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有文獻這樣記載秦腔的歷史,「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堪稱中國戲劇之開山鼻祖。」早在兩千多年前,秦朝丞相李斯的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已經提到了早期的秦腔:「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

明代萬曆年間,中國大多數戲曲劇種還沒有形成,江浙人編寫的《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交通極度不便的情況下,已經渡過黃河,跨越長江,流傳到江浙一帶,而且被當地戲曲吸收借鑑。 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云:「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

秦腔創造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我國戲曲音樂中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几省的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很不相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秦腔所用曲牌大部分繼承自我國的漢唐時代樂府套曲,古樸純正,韻律悠遠。

秦腔的角色俗稱「十三頭網子」,行當分十三門二十八類,分類細膩,區分嚴格。十三門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凈一丑,即老生、鬚生、小生、幼生(娃娃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凈、副凈、丑。

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在臉譜、身段、化妝、特技,以及語言聲韻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規範和傳統。其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樸實之感,反映了西北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

秦腔所演的劇目非常豐富,涵蓋了中國二十五史的各個歷史時期,全國各地流傳的秦腔劇目超過一萬本。這些劇目多是「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當下,這些劇目正以驚人的速度消亡流失,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加以搶救保護,歷代人民用心血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或將永絕於世。

秦韻聲聲故土情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僅在陝西境內就衍變成東西南北中五路不同的流派。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大荔、蒲城一帶,史稱同州梆子;西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的寶雞地區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天水一帶,史稱西府秦腔,也叫西秦腔;南路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中、勉縣一帶,史稱漢調桄桄;北路秦腔流行於渭北高原富平一帶,史稱阿宮腔,因其從秦朝的阿房宮流傳至民間而得名;中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安一帶,史稱陝西梆子,又叫西安亂彈。

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吐字、唱腔、音樂、表演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辛亥革命以後,西安易俗社成立,東、西、南、北四路秦腔逐漸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現在所說的秦腔一般指狹義上的中路秦腔。

明清兩代,秦腔不但幾乎演遍全國各地,清康、雍、干三代秦腔流入北京,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清末,秦腔在廣東的支派「西秦戲」就已經流傳到新加坡、印尼等東南亞國家。因為秦腔對中國戲曲的重要貢獻,其和崑山腔、弋陽腔、柳子腔一起被譽為中國戲曲「四大聲腔」,史稱「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1938年,劇作家馬健翎在延安創作話劇《國魂》,用陝北方言排演。毛主席看後說:「你這戲寫得很成功,很好,如果把它改為秦腔,作用就更大了。這麼多群眾喜歡看秦腔,老百姓喜歡,我們就應把秦腔搞好」。在延安時期,秦腔是陝北解放區文化的一面精神旗幟。毛澤東說過:「秦腔是對革命有功的戲」。

現在的吉爾吉斯、哈薩克和烏茲別克這些與中國毗鄰國家,目前有一個特殊的民族,他們被稱當地人稱作為「東干族」,就是陝西方言「來自東邊民族」的意思,他們生活的地方一直叫陝西村。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繁衍生息,他們早已不認識任何漢字,但是他們卻能說一口比當今的西安人還純正的陝西話,他們祖祖輩輩相傳的民謠也是正宗的秦腔。

「東干族」流傳著世代相傳的秦腔,固守著中國西北民間婚喪嫁娶的風俗,他們的祖輩告訴他們,秦腔是他們的語言,是他們身體里流淌在血液中與生俱來的音符。因為他們不會忘記,他們的祖先曾經是中國人,他們的家鄉在中國西北。

聽了秦腔,酒肉不香

沒有切身體會,外地人很難理解秦腔對於秦人意味著什麼?

陝西著名作家賈平凹對於秦腔感悟頗深: 「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存異;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劇不同腔;京,豫,晉,越,黃梅,二簧,四川高腔,幾十種品類;或問:歷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經者,是非最洶洶者?曰秦腔也。」

在西安人印象中,伴隨著呱呱落地的第一聲啼哭,秦腔便會和自己朝夕相伴。斗轉星移,寒來暑往,秦腔與秦人如影隨形,在一輩人又一輩人中走過。如今的古都西安早已是高樓林立,燈紅酒綠,唯一不變的是秦腔依然伴隨著這個城市的晨鐘暮鼓吼了一年又一年。

繁華的大都市,追求物質的無窮慾望令人空虛浮躁,無所適從。喧鬧過後,鬧中取靜的古城牆下,亦或車水馬龍的立交橋下,三五個人,不約而同,吹拉彈唱,各顯其能。就這樣,一個又一個自發形成的「秦腔自樂班」誕生,活躍在大都市的角角落落。

「一句秦腔吼出口,七尺男兒也淚流。」酣暢淋漓的吼一段秦腔,只覺得渾身輕鬆,心中的苦悶頓時消散,天寬地闊,唱者過癮,聽者舒服,人群中有人看著別人陶醉的樣子,遺憾自己不會唱,嗓子發癢,自告奮勇上去吼上一段,竟然調入正宮,響遏行雲,一板一眼,有模有樣。正在疑惑之時,高亢的秦腔旋律直衝心扉,須臾醒悟:秦腔果然從父輩的身上帶來,一出生就流淌在了自己的血液之中。

「聽了秦腔 酒肉不香。」 秦腔就這樣伴隨著陝西人的生活,融進了陝西人的生命,無論曙光乍現,還是華燈初上;無論田邊地頭,還是城牆根下,總會聽到秦腔高亢雄渾、蒼涼悲壯的旋律,陝西人註定不會孤單,因為有秦腔會伴隨他們走過生命中的每一天……(圖文:劉彭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wlOD24BMH2_cNUgn2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