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0,一部可能最為過譽的國產現實題材電影

2019-09-08     0不忘灬初心0

《我不是藥神》,豆瓣評分9.0,超過120萬人給出了評價。

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能夠上映確實非常不容易。

影片質量確實很不錯,劇情緊湊不拖沓,人物的動機設置充分,一環推著一環,演員演技全體在線。

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情節,比如橘子,比如病友的「集體宿舍」。

但是,相比於殺人回憶,熔爐,以及盲井等現實題材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問題。

與真實情況存在的差距

現實題材電影,在劇情和懸念,可以有一些精巧的設計,但是,電影一定要討論真問題。

而《我不是藥神》這部影片的主創們,與原型人物陸勇,關係並不密切。在劇本創造階段,並沒有直接和陸勇聯繫過,只是在電影開拍之前,找到陸勇,介紹了劇本的內容。作為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原型人物並沒有提供諮詢或者相關的背景信息。

首先,與真實情況最大的差距,是動機不一致。

原型人物,陸勇,他本身是一個慢粒患者,他所做的這一切,走私仿製藥,首先是為了自救,然後才有了救人。而且陸勇並沒有獲利,但是電影中的他賺更多的錢。

其次,事件的結果不一致

動機的不一致,導致了事件結果與真實情況也是相差甚遠。

陸勇曾經被抓,但不是因為出售假藥罪,而是因為他在淘寶上買了信用卡,以妨礙信用卡罪被抓。在調查動機時,才牽扯出假藥這個問題。而最後,陸勇並沒有因假藥定罪判刑。

還有,電影中的一些設定,與真實病患並不一樣。

慢粒白血病患者,並不需要戴口罩

而電影中的描述,是帶了三層。

慢粒白血病是癌症中的幸運兒,有著極高的治癒率,5年的生存率在九成以上。

電影中的他們,是無時無刻不戴著口罩,這更像是一種奇觀性的展現,為了最後十里長街送的徐崢的時候,有那個非常震撼性的轉折。

這點非常像《美麗心靈》中,最後一幕,所有人都給納什送鋼筆。

這是非常巧妙的一個劇本技巧,但與《美麗心靈》不一樣的是,這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影片中效果很好,感動了很多人,但不得不說,這是在消費病人真實的情況。

還有,慢粒白血病人,並不像影片中,王傳君為代表的瘦骨嶙峋。

長期服用伊馬替尼等藥物之後,病人會面部浮腫,並且有斑點,整個人會有變胖的感覺。

這似乎是主創們的一些思維定式,覺得得了癌症,就要像《達拉斯買家俱樂部》中那樣,瘦成皮包骨頭。

簡單善惡對立

影片設置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矛盾衝突。

一邊是外國資本主義——跨國藥企,化身一個油頭中年男性,作為一個絕對的惡的存在。

另一邊,是受苦的低層民眾。

他們的矛盾點就是在於吃不起藥的病人與藥企的逐利行為,甚至把民眾與藥價過高的的矛盾,用了非常激烈的抗爭的形式去宣洩,但是真實的情況,遠非如此。

中國進口抗癌藥的價錢這麼高,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一方面是因為關稅,以及各個中間商的加價;另一方面,這些進口藥真正能夠在中國投入使用,流程非常長,需要重新做一遍臨床檢查,以及多項的測試,整個審核的過程甚至長達3到5年的時間。

這裡涉及了方方面面的問題,影片把這種複雜的矛盾簡化為民眾對於資本的矛盾是非常不公平的。

電影最後的字幕,其實提到了一個數據,2012年,慢粒白血病的存活率是30%,2018年已經提升到了85%。

我們仔細想想,治癒率從低機率提升到高機率,這是誰的功勞?這應該是人類科技和醫療水平發展的結果,是真正在研發藥物的人的功勞。

而影片的邏輯非常奇怪,研發出了讓成活率大幅提升藥品的藥廠,成為了第一反派。關鍵的問題是,這麼一個設定,還感動到了無數的人。

那麼,再深入了解一下,為什麼這個藥這麼貴?

有統計表明,就這個格列衛的銷售額,每年將近50億美金。

聽起來特別高,好像這些國外的這藥真是黑,為什麼不能便宜點。

實際上,這些藥品的生產成本非常低,但是,他的研發和推廣成本是非常非常高的。

像諾華公司,就是影片中影射的這家公司,單個藥品的研發費用大概需要幾十億美金,而他們每年不只是研發一種藥,但不是每一種藥投入了研發成本,就一定能研發出大幅提高存活率的藥品。

比如說一下子投入5個科研的方向,最後可能只有一個方向出現成果,甚至一個方向都沒有。

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機構研發藥品呢?

這個情況,其實和中興的晶片、華為的作業系統相似,就是因為這些產品的研發,短期內是一個特別費力不討好的事,他是需要幾十年長期不斷的投入,才有可能出來成果的。國內現在的這個快餐的時代,所有投資人都希望,今天投進錢,明天就有收益,怎麼會存在長線投資。還有一個問題是,如果真有人願意,長線作出來的東西,很可能被其他廠家快速的「山寨」,現在的環境,長線投資者的利益,似乎也很難保證。

煽動意圖明顯

正如上面所說,現實世界並沒有那麼簡單,藥廠也不應該是最大的反派。

電影的意圖就很明顯了,強化貧富的對立。

影片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非常經典,但真正現實的世界,並不應該僅僅諷刺為富不仁。

窮與富並不一定有是非對錯。

最近很火的《寄生蟲》也在講貧富,但它就沒有這麼簡單的對立。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是情法對立。

影片中,藥廠發現有仿製藥,在法律上是不合法的,所以報警了,那麼,警察去執法有沒有過錯?沒有!

但那些病人這麼可憐,封掉仿製藥就是不給他們活絡啊。

但這不是,更不能是警察的過錯。

前面講到了,仿製藥的問題非常複雜,但影片跳過了這些問題,直接推到了警察身上,成了法與情的對立。

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在暗示著資本入侵了公檢法機構,尤其公安局長,他的那個形象非常值得玩味。

其中有一個場景,是警察局長帶著一群警察,在開會的時候,旁邊坐的就是醫藥代表。

現實中,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案件相關方去旁聽警察的內部會議,真是把我們的警察機構想的太簡單了。

還有一個場景,最後徐崢被抓的一幕。徐崢把這車一橫,把警察擋在了外面,讓抱著藥的慢粒白血病患者先走。

在這一刻,徐崢攔住的是警察,相當於把執法者放到了反面的位置上。

仿製藥這件事,不論是作為原型的陸勇先生也好,還是徐崢也好,他在情感上或者道德上,是完全占據制高點的。或者從電影裡面的邏輯來說,在情感上,他最後的舉動,確實也情有可原。

但是他情有可原,甚至他確實是做了社會有利的事情,這個不代表執法和法律本身有錯。

在很多的時候,情和法是可以並舉的,而並非是請法對立的,尤其是在中國。

法律作為定罪的基礎,而倫理會作為出罪的依據。

法律,是不會懲戒做了好事的人。

就像原案本身,最終也沒給陸勇判5年。

但影片需要一個悲情英雄,在最後的十里長街,將影片內容推向高潮。於是為了刻意的營造這個戲劇衝突,有了貧富對立,有了情法對立,甚至,有點煽動的意味。

總的來說,《我不是藥神》,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商業片,但遠遠沒有達到現實題材電影應該做到的。

至少,現實世界並不如影片中那麼簡單,推動世界前進的也許是那些「黑心」的藥廠,為我們守護正義的可能是那些「麻木」的警察。

《我不是藥神》,一部過譽的現實題材電影,但希望今後,國產電影中能夠多一些現實題材的影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ltXWSm0BJleJMoPMF0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