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基礎知識及答題格式歸類(一)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覆、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一、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注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覆: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徵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係(3)這些詞是遞進關係,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麼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
初中語文現代文閱讀解題方法歸類(二)
#說明文閱讀題考點總結#
考點一:說明對象
考查類型: 「這篇文章(或文段)的說明對象是什麼?」
對策: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對象;事理說明文找准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為說明對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 。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對象加內容) 。
考點二:說明對象的特徵
類型1、直接找出說明事物的特徵的句子
對策:A、看題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關鍵詞句
類型2、概括說明事物的特徵
對策:分析文章結構,抓中心句及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
考點三、說明方法
類型1、直接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說明方法
對策:了解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的主要特點,然後根據文段內容分析判斷。
類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運用何種說明方法極其作用?
對策:找出運用的說明方法,再根據下列說明方法的作用具體回答。
1、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2、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3、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5、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6、下定義: 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對象或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或事理。
7、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對象的作用。
考點四、說明順序
類型:本文使用了什麼說明順序?有何作用?
對策:1、了解說明順序的基本常識:說明文有三種寫作順序。
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邏輯順序的具體分析:主——次、原因——結果、現象——本質、特徵——用途、一般——個別、概括——具體、整體——局部、總—分
2、掌握答題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說明順序對××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便於讀者理解。
考點五、說明語言
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對策:抓住說明文語言準確這一特點答題,格式: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或事理。
類型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或不符合實際。
型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什麼樣的意思就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4)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周密性、科學性。
類型4、從文章中找出一個能體現說明文語言「準確」特點的詞句,並體會。
對策:找出語言準確的詞句,然後說明其作用。找準確詞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找有精確數據的句子;找有概數的句子;找使用限制性詞語的句子。
類型5、指示代詞的含義
類型:指代——「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
對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有時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考點六、概括信息
類型:概括提煉相關信息
對策:提取要點,直接找到有關中心句。這種方法適合於中心明確、論述簡潔鮮明的文章。
抽象說明,即自己組織語言對文章的主要內容進行揭示。這種方法適用於評價事理、剖析事理、闡明特性等各類文章。抽象說明的關鍵在於全面把握文章內容,抓住本質。
綜合歸納,這種方法適用於比較複雜的內容。它要求首先明確有關的若干要點,然後再把幾個要點歸納起來進行整合。
考點七、文段作用
類型:說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對策: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二:
(1)、結構、內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啟下、總結全文或前文。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對象或說明事理的作用。
(2)、結合說明方法談。
通過……的說明方法,說明了……(事物特徵或事理),使說明……(作用)。
考點八、補寫相關語句
類型1、在空格處補寫一句話,與下文語意相連貫
對策:空格在開頭結尾處往往是要補寫中心,要分析文段的內容再思考。
類型2、請你運用畫線部分運用的說明方法補寫一段話。
對策:補寫內容緊扣所說明的事物,並且準確合理地使用上文中的說明方法。
考點九、中心句
類型1、直接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對策:在開頭結尾或中間找,個別的在文段中間。
類型2、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對策:(1)思考該段說明的內容,不僅要注意主要的,還要注意次要的。(2)緊扣表秩序的詞語,如「首先」「其次」「還有」等詞語,參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進行概括。
考點十、拓展題型
類型:對選文的某一內容或形式,發表自己的看法;結合選文的某一內容展開聯想;就……談一點看法或設想等。
對策:結合實際,結合原文,根據庫存,按文章所介紹的事物的特徵去寫。
#議論文閱讀題考點總結#
1、分析論證方法的作用:作用二個要點。具體如下:
舉例論證:通過舉具體的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答題格式:舉出……事例,具體有力地論證了……觀點。
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答題格式:充分有力地論證了……了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論證了……觀點,使論證淺顯易懂,易於接受。
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答題格式: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論述,更突出論證了……觀點。
2、分析論據的類型和作用:論據可分為道理論據和事實論據二種類型答題要點二個方面:
(1)明確論據類型;(2)具體分析作用。
這個題目就其實質是考查論據與論點的關係,無論是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關係,都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係,所以,規範性答題格式如下:這是……論據,在文中起著證明……(論點,如如果有分論點,則寫出它證明的分論點,否則寫中心論點。)
補充論據作為一種新題型正在流行,做這種題目,注意以下二個方面:
(1)看清楚要求補充的論據類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還是事例;
(2)補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數限制。當然,作為應考,可以準備「勤奮」、「處世」等常見主題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數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為求新而準備那些較長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論點的方式:
文章標題點明中心論點;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文章結尾歸納出中心論點;文章中間用某個承上啟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論點。
、文章沒有直接提出中心論點,但始終圍繞……展開論述。
4、分析文章的論證思路
首先應該了解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其實,就是在段落層次的基礎上加上一些諸如「首先」、「然後」、「接著」、「最後」一類表承轉啟合關係的詞語。做這個題目,尤其要注意開頭結尾的表述。
5、文段結構作用:
(1)引出(全)下文;(2)總結前(全)文;(3)承上啟下。
作為議論文段的作用,必須結合文體特徵具體加答。
開頭段的作用:往往起著引出中心論點(論題),那麼,我們可以參考下面的二個具體答題規範格式的例子使用或變通使用:
開頭通過寫……的事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開頭通過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
開頭通過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聞趣事),提出中心論點……(或引出……的論題),也起到吸引讀者下讀的作用,增強了論述的趣味性。
結尾段的作用: (1)深化中心論點,提出……的結論;(2)重複或強化……的中心論點;(3)發出……的號召或勸勉人們……;(4)補充論證了……。(有時候會考查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論證更嚴密。)
6、引用小詩、故事的作用
增強趣味性,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點,若是在開頭,還有引出論題(論點)的作用。
7、解答議論文閱讀題目中常見易犯的解題錯誤有:
論題、論點分不清。
有些議論文標題是論點,有些則是論題。在答題過程中,題干要求找出中心論點。有些學生就會把標題找出來做為答案,殊不知它只是一個論題,而不是論點。實際上論題是作者所要議論的問題,而論點是作者對所議論的問題所持的見解和主張。
議論文論證方法與說明文中說明方法混淆不清。
議論文中舉例論證、比喻論證與說明文中的舉例子、打比方常常混為一談。關鍵是要分清文體,熟練掌握不同文體的專用術語。
把「論證上有何特點」簡單理解成「運用何種論證方法」。
學生答題時,往往把論證上有何特點直接答成四種論證方法中的一種或幾種。而這種題的答法應該是「先運用何種論證方法從哪個角度(正面或反面)證明了什麼觀點,然後運用何種論證方法從哪個角度(正面或反面)證明了什麼觀點,前後是否形成對比。
#記敘文閱讀方法指導#
1、記敘文概念:記敘文是以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
2、記敘文的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3、敘述的順序: 順敘、倒敘、插敘
4、記敘線索:
(1)以時間為線索(2)以事件為線索(3)以某物為線索。
(4)以某人為線索。(5)以見聞為線索。(6)以地點的轉換為線索。
(7)以感情為線索。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條線索,線索有主線、副線之分;有明線、暗線之分。
5、 敘述的人稱: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有時也用第二人稱。
6、記敘文的詳略: 敘述中的詳略問題是一個取材、組材如何扣緊中心,體現主題的問題。
凡是對主題思想起重要作用,內涵深刻、情節生動的具體材料,就展開詳寫;而對主題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敘述。
閱讀記敘文,應注意材料的詳略處理是如何為主題服務的。次要材料雖不能詳寫,但也不能不寫,因為涉及到文章點面結合的問題。點(詳寫),體現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題思想;面(略寫),體現文章的廣度,使文章全面、豐滿,完全不寫次要材料,會使文章的面受到影響。
7、記敘文的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
描寫人物可以進行正面描寫,也可以進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包括直接描寫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內容。間接描寫就是通過描寫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環境來表現主人公。
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的作用:表現時代風貌、展現風土人情襯託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深化主題交代背景、渲染氣氛感染讀者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
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或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
8、記敘文中的過渡和照應
(1)過渡 作用:承上啟下
連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場景。
記敘、議論、抒情間的轉換。
轉換不同的敘述方式。
(2)照應。
分析文章的照應,要做到四看:看起段與題目的照應。看開頭與結尾照應。看前設懸念,後有照應,層層推進,多處照應。看相同或相近的語句、段復疊式照應。
9、理解關鍵詞語的深刻含義:把握文章中關鍵詞語,對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對於關鍵詞語,應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藉助上下文去推測、判斷語語的含義。
(2)試用同義或近義詞語替換作比較,理解詞語的含義。理解得對不對,還可通過朗讀體味,通過工具書來查證。
(3)注意句中隱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0、理解句子的含義
(1) 文章開頭段(句)的作用可能有:點明中心、設置懸念、總領全文、引出下文(話題)、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等;
(2) 文章結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畫龍點睛、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總結全文、首尾呼應、前後照應、結構完整等;
(3) 文章中間段(句)的作用可能有:過渡(承上、啟下、承上啟下)作用。(以上三種題型回答時格式為:在內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結構上,起到---------的作用。)
11、常用的修辭方法:比喻(形象,生動……);擬人(形象,生動……);誇張;排比(增強氣勢);對偶;引用(增強氣勢);設問;反問(增強語氣)
比喻句的作用可能有:形象、生動地描寫了什麼(本體)的哪些特點。
排比句作用是節奏明快,語氣連貫,讀起來酣暢淋漓,氣勢磅礴,表達出強烈的感情。
12、 記敘文的表現手法(寫作方法):象徵;對比;襯托(人物);烘托(氣氛);伏筆/鋪墊;照應/呼應;揚抑(欲……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懸念;巧合。
13、劃分記敘文的段落層次:劃分段落層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幾種方法:
(1)按時間先後劃分。
(2)按地點的轉換劃分。
(3)按描述內容的角度劃分。
(4)按思想感情的變化劃分。
(5)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劃分。
14、概括記敘文的各段段意 :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3)聯合法:有些文段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這些意思連接起來,概括出聯合段意。
概括一件事的框架(方法)是:誰(一般是文章的主人公)乾了什麼。
15、歸納記敘文的中心:
(1)從分析標題入手。(2)從分析材料入手。(3)從分析段首入手。(4)從分析篇末入手。(5)從分析文中議論、抒情入手。(6)從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了作者……的感情。
16、分析記敘文的人物形象:
(1)從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寫入手。(2)從側面描寫入手。(3)從細節描寫入手。(4)從分析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入手。
17、分析記敘文的寫作特點:分析記敘文的寫作特點,除了注意體裁的特點之外,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從文章的取材方面看。從文章結構布局方面看。從文章的表達方式看。從文章的語言運用方面看。
18、記敘文的六步閱讀法:這是一種根據文體特點來閱讀記敘文的基本方法。它適用於閱讀一切以記敘述,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的寫人、寫事、記事、繪景、狀物為主要內容的各種類型文章。
如:消息、通訊、特寫、速寫、日記、遊記、參觀記、訪問記、回憶錄、人物傳記、報告文學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為下列六個步驟:看標題信息,揣摩記敘類型;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義;析表現手法,以供習作借鑑。
19、賞析語段:內容(寫什麼;選材有什麼獨到之處);形式(寫作方法;語言特色;修辭);感情(文章的社會價值、意義、作用)。
20、標點符號:(1)引號的五種用法:表引用;表特定稱謂;、表強調/表著重指出;表特殊含義;表諷刺或否定。
(2)破折號的五種用法:表解釋說明;表聲音的中斷或延長;表插說;表話題轉換;表遞進。
(3)省略號的六種用法:表內容省略;表語言斷續;表話未說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維跳躍;表思索正在進行。
初中語文詩歌賞析的表達技巧(背完、理解、運用)
1、表現手法: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雙關等等。
2、修辭方法: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雙關、設問、反問、反覆等。
3、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正側結合;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4、分析詩歌語言常用的術語有:準確、生動、形象、凝練、精闢、簡潔、明快、清新、新奇、優美、絢麗、含蓄、質樸、自然等。
5、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6、思想感情有:憂國憂民之感慨、國破家亡之痛楚、遊子逐客之淒涼、征夫思婦之幽怨、懷才不遇之寂寞、報國無門之激憤、建功立業之豪邁、自由悠閒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熱愛、親情友情之真摯、歸耕隱居之樂、黑暗官場之苦、離別思念之緒、貶官謫居之恨、時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7、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