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孩子的天性,這是他們走向自我的第一步。
有些模仿,比如學爸爸看書,學媽媽寫字,這些模仿都會讓父母自豪。
而有些模仿,則完全不一樣了。
很多時候,會讓父母陷入尷尬。
網絡語言的流行和傳播,使人們深受影響,比如曾經的網絡熱詞"你妹",偶爾會在家裡不經意禿嚕出來。
孩子看到了,孩子也就"不經意"的學去了。
一次帶孩子參加同學聚會,大家聊得開心,有個朋友逗孩子玩,孩子回嘴就是一句"你妹",一語驚四座。
當場我的冷汗就流了一背,太尷尬了!
想必這種事,可不是只發生在我身上,有的可能更尷尬。
小李和丈夫帶5歲女兒購物,買了一大堆東西。不想抱孩子,所以兩人推著嬰兒車,孩子也輕鬆。
但孩子的玩性多大啊,回家的路上,有個很陡的坡,女兒硬要爸爸把她和貨品一起推上去,就像動畫片里一樣。
擰不過女兒,只好賣力推,那可真不是一般費勁,大包小包的。
推到一半,推不動了,累得直喘氣。
突然,女兒模仿媽媽喊了一句"老公,用力點",把周圍的眼光都吸引了過來。
夫妻倆羞得捂著臉,真是大寫的尷尬。
女兒倒是沒有曲解這句話的含義,大人們卻浮想聯翩。
至於為什麼模仿的惟妙惟肖,說明兩口子沒有為女兒避嫌,被孩子悄悄發現了。這才學到了奇怪的語氣語調。
模仿,是對人生的學習。
從以上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父母之所以尷尬,是因為讓孩子在模仿中,學習到了不該學習的東西,又在不合適的場合里,表現了出來。
其中的懊悔意味,明明白白。
所以,父母要正視孩子模仿這件事,不要以為在家裡,隨意點,糊弄糊弄就可以了。
這可是影響孩子未來的大事。
首先,君子慎獨
古人說:君子慎獨,意思是人應該修身,在獨處的時候,也要做一個君子。
更何況,在孩子身邊,更要注重自我。不能因為是自己的家,是自己的孩子,就肆無忌憚。
如果這樣做父母,孩子學到的,也只是放肆而已。
其次,有錯要認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是非老師",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錯的。
要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完人,也會有瑕疵,會做錯事。但父母知道,有錯要認,而且認真地告訴孩子,哪裡錯了,應該怎麼改。
最後,家有避諱
所謂"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因為孩子逐漸從幼童,變成了有自我意識的個體,會開始思考性別和情感的問題。
這種時候,就要在家裡樹立"避諱"的規矩,不要亂了分寸,孩子會學到些不該學到的東西。
當然,有些事情,特別是性別上的東西,父母不知道怎麼講,羞於開口。
這時候,繪本就會成為父母最好的幫手。
《小威向前沖》科普繪本,非常適合親子互動閱讀,可以在不尷尬的氣氛里,把父母尷尬的問題,給孩子講清楚。
孩子以後就知道,什麼是該模仿的,什麼不是。
你遇到過什麼孩子模仿造成的尷尬嗎?